今年的市場對私募行業十分“友好”。據記者統計,百億私募群體從去年末的52家擴大到11月底的101家,私募行業管理資金總規模從15.97萬億元增至19.73萬億元,淨增加3.76萬億元,增幅為23.54%。具體到收益層面,資料顯示,百億私募的平均收益高達13.43%,這個表現既跑贏了大盤也超過了大多數普通投資者的收益水平。
許多百億私募之所以“戰勝”市場,除了各自獨特的“方法論”外,“共通”的秘訣就是做好“折價股”,即廣泛參與IPO配售和定增專案。這其中,迎水、林園、九坤和玄元等知名百億私募斬獲頗豐。
總體來看,在101家百億私募中,有74家投資“折價股”,其中有72家整體實現浮盈,收益率超過100%的達到48家。比如,迎水投資浮盈最多,達22.48億元,靈均投資、林園投資和九坤投資位列其後。
“折價股”井噴
迎水、林園等順勢捕捉機遇
今年市場之所以出現大量“折價股”,主要在於制度的推動。自2019年科創板試點註冊制,到創業板和北交所紛紛試點註冊制,這為A股市場新股上市創造了巨大便利。
資料顯示,在2018年-2021年至今(12月20日,下同),每年新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105家、203家、437家和504家(包括北交所上市公司),IPO金額也從千億級躍上5000億級。
在試點註冊制這個因素外,再融資政策放開也是一大推動力。管理層在2020年2月14日推出新版《再融資規則》,新增了“發行價格由不得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均價的9折改為8折”“鎖定期由36個月和12個月分別縮短至18個月和6個月”等內容。
這意味著上市公司可以以更低折扣吸引機構參與其定增專案,事實也的確如此。據同花順iFinD統計,在2019年-2021年至今,每年度定向增發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257家、403家和458家,實際募資規模分別為6730.78億元、8575.19億元和8344.02億元,最近兩年無論定增專案數量和金額都遠超2019年水平。
據記者統計,今年的“定增王”是天山股份,募資規模高達941.71億元。其他定增規模超過100億元的包括郵儲銀行(300.00億元)、京東方A(203.33億元)、順豐控股(200.00億元)、遼港股份(164.42億元)、冀東水泥(136.23億元)、濰柴動力(130.00億元)、伊利股份(120.47億元)、中國東航(108.28億元)和中國化學(100.00億元)9只個股。儘管定增規模巨大,但上述這些公司股價表現依然強勢,如中國化學區間漲幅(發行價至12月20日的漲幅,下同)高達49.29%。
總體而言,今年以來IPO配售的新股——儘管已經有新股破發現象發生但整體漲勢良好,自上市首日至今的平均漲幅(包含上市首日漲跌幅)高達159.05%;定向增發的上市公司,其發行價至今的平均漲幅高達58.03%。
在“折價股”如此表現之下,參與其間的百億私募收益豐厚。據私募排排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在86家披露業績的百億私募中,有68家實現了正收益,佔比近八成。其中,沖積資產、正圓投資、睿揚投資、玄元投資和鳴石投資收益居前,收益率分別為82.94%、67.25%、49.68%、43.55%和39.29%,而這些收益率居前的百億私募普遍參與了“折價股”機會。以玄元投資為例,今年以來,公司多隻產品累計(重複)參與了33839次IPO配售和6次上市公司的增發,合計參與33845次。
需要指出的是,玄元投資在定增方面作為特定投資者共參與了網達軟體、東尼電子、會暢通訊、東方國信、唐人神和安車檢測6家上市公司的定增專案,鎖定期均為6個月。若玄元投資參與這些專案後均未減持,將分別浮盈3754.94萬元、1135.00萬元、1497.35萬元、2333.63萬元、-483.16萬元和-2069.23萬元,合計浮盈6168.53萬元,收益率為15.98%(投入資金合計為3.86億元)。若疊加計算IPO配售浮盈合計為10.96億元,玄元投資總資金投入為10.85億元,收益率高達101.01%。
據記者統計,像玄元投資這樣投資“折價股”實現收益翻倍的百億私募多達48家,浮盈最多的是迎水投資為22.48億元,在其之後的分別是靈均投資、林園投資和九坤投資,玄元投資則排在第五位(見表1)。而在投資“折價股”的74家百億私募中,實現浮盈的達72家。
未來隨著全面註冊制的實施,“折價股”機會有望延續。
超六成百億私募廣泛參與IPO配售
高毅等4家專注定向增發
在“折價股”方面浮盈良好的百億私募們,實際上存在策略上的巨大差別。正如表1所示,百億私募主要有三種方式參與“折價股”機會,分別是專注參與IPO配售,專做定增,以及兩者兼做。
專做IPO配售的百億私募有45家,典型的有靈均投資、林園投資、九坤投資和少數派投資等。以林園投資為例,據悉,其今年以來共有208只產品參與IPO配售,合計參與43844次。其中,林園投資29號私募投資基金參與次數最多為357次。
此外,保銀投資等老牌百億私募也是“只打新不定增”。對此,保銀投資在接受《紅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確實只做打新(套利),並且一般會在新股上市不久就賣掉。”在打新標的的選擇方面,保銀投資會綜合股票的保薦機構、基石投資者、企業基本面、估值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考察,只有估值合理、企業盈利狀況較好等公司才會參與。
相比參與IPO配售,專做定增的百億私募要少得多,僅有高毅資產、景林資產、禮仁投資(高瓴旗下二級市場私募)和正心谷資產4家。不過,這種投資的收益同樣可觀。比如高毅資產,今年以來透過定增累計浮盈5.62億元,並躋身百億私募浮盈排行榜前十的陣營。其中,高毅資產透過參與保隆科技的定向增發浮盈最多為2.57億元,涉及的產品是曉峰1號睿遠和曉峰2號致信兩隻。此外,鄧曉峰管理的多隻基金參與的定增專案,大多都是正收益(見表2)。
相較於百億私募參與IPO配售動輒上萬的頻次,參與定增的頻次明顯較低。資料顯示,在上述4家百億私募中,景林資產參與的頻次最高為20次,高毅資產是17次,正心谷資產和禮仁投資則分別僅有8次和6次。同時,只參與定向增發的收益率明顯偏低,如高毅資產5.62億元的浮盈對應的是32.15億元的投入,收益率為17.48%。禮仁投資更是由於“踩中”華大基因和廣電計量兩隻下跌股,從而導致整體浮虧,成為74家參與“折價股”的百億私募中“惟二”的浮虧公司。另外一家是正圓投資,其在中環股份上產生較大浮虧。
定增專案盈虧對半的情況下,私募為何仍偏愛?記者以投資人身份致電專注做定增的一家百億私募,對方解釋稱,“我們不太喜歡做戰略配售(打新),因為這和我們的投資理念不是特別相符。我們一直在堅持價值投資,在我們看來,廣泛打新更多的是偏投機性的行為,這部分錢我們是不太看重的。”
該百億私募同時表示,“實際上,相比定增,我們更喜歡做大宗交易,因為這樣不會有公告顯示。我們不太希望自己的動作在市場上被大家看到,從而造成很大影響。另外,我們從2005年就開始做二級市場了,對很多行業的標的都有長期深入的瞭解,並且長期持有。比如新能源產業鏈的一些公司,我們很早就有一些佈局。但對於一些新的我們過往不是特別熟悉的公司,我們是不會做的。”
無論是專做IPO配售或專做定增,都意味著放棄了另一塊業務。據記者統計,25家百億私募保持了兩者兼做的方式。而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其浮盈最為豐厚。比如上文提到的今年以來浮盈最多的迎水投資,其就參與了63521次IPO配售和7次定向增發。
51只個股被聯合搶籌
好公司標準浮出水面
需要注意的是,百億私募在定增專案方面出現了聯合搶籌同一只個股的現象。據《紅週刊》記者梳理,百億私募今年參與定增的上市公司共有110家,其中有51家公司獲得了兩隻及其以上產品的參與。比如,京山輕機定增獲得14只產品的青睞,包括昌都市凱豐宏觀對沖11號(凱豐投資)、寧泉特定策略1號和寧泉致遠6號(寧泉資產)等。
據悉,京山輕機原為紙製品包裝機械製造商,後在2017年跨界光伏領域。2020年,其光伏自動化生產線營業收入佔比達37.83%,遠高於第二大主營業務包裝機械(24.16%)。今年前三季度,京山輕機實現歸母淨利潤1.44億元,同比增長59.23%。
在百億私募聚焦京山輕機的同時,知名公募基金經理謝治宇也參與其中。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謝治宇旗下的興全合潤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興全合潤”)新進入了京山輕機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目前興全合潤持有京山輕機850.00萬股,佔公司流通股本的比例為1.78%。但結合京山輕機第三季度13.80元/股的均價來看,謝治宇目前可能處於浮虧狀態。
因為眾百億私募參與京山輕機定增的價格為6.38元/股,對比13.28元/股的市價浮盈55.69%。又因為定增鎖定期即將在12月27日(下週一)到期,參與其中的百億私募預計滿載而歸。
像京山輕機定增專案這樣獲百億私募追捧的還有洲明科技和移遠通訊,這兩家公司的定增專案分別獲得7只和6只百億私募產品的搶籌(見表3)。其中,通怡投資(1只產品)、睿郡資產(2只)、寧泉資產(4只)參與了洲明科技的定增;重陽戰略(6只)參與了移遠通訊的定增。
據記者進一步梳理,備受百億私募青睞的定增公司普遍具有市值偏中小、上市交易時間長且績優以及科技或消費屬性突出的特點。
首先是市值方面,在這51只個股中,除順豐控股、伊利股份、陽光電源和中環股份4只個股外,其餘個股目前的總市值均在1000億元以下,佔比逾九成。其中,包括京山輕機、洲明科技和歌力思在內的24只個股的總市值更是在100億元以下。此外,這些公司普遍股權分散。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的資料顯示,這51只個股有41只的前十大流通股東持股佔其總股本的比例在50%以下,僅新寶股份、順豐控股和圓通速遞的佔比超過了70%。
其次是業績方面,在這51只個股中有43只是在2017年及之前上市,尤其是海立股份、伊利股份、中航重機等8只個股更是在2000年以前上市。更重要的是,這些個股普遍可以維持業績的長期穩定增長。如在今年前三季度,有48只個股實現了盈利,34只實現了規模淨利潤的同比增長。
最後,這些個股普遍出自科技和消費領域。據同花順iFinD統計,上述51只個股中屬於科技板塊和消費板塊的個股分別有28只和9只,合計共有37只。其中,電力裝置和電子行業的個股最多,分別有9只和8只。
對此,有機構人士向記者坦言,“科技和消費是市場永恆的主題,是牛股輩出的兩個板塊,這將是我們研究的主要方向。”
另外,記者注意到,目前正在定增過程中的個股達521只。若按照上述“好公司”標準來篩選,共計有51只個股“入圍”。其中,康躍科技、諾德股份和嘉應制藥今年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增速最快。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