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那年,我媽剛好25歲。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反正在她心裡,25歲就應該是人生新階段的分水嶺。
所以,當她的孩子也到了這個年紀,但是卻既沒成家也算不上立業時,她就變得很焦躁:
該結婚了吧,該穩定下來了吧,該像個大人了吧。
不只是我媽,25歲之後,身邊的很多人和事彷彿都在那一瞬間不一樣了。
現在想想,25歲之前,我真的享受過太多 " 優待 " 。
爸媽覺得我是個孩子,就算親戚逼問為什麼不結婚,他們也會坦然地說: " 她還小,以事業為重吧。 "
公司同事對我的稱呼是 " 小楊 " ,偶爾做錯事,也會貼心地安慰, " 你還是個新人,能做成這樣已經不錯了。 "
身邊的朋友,幾乎都是月光族,一起窮、一起沉浸在沒心沒肺的快樂中,沒人考慮存錢,一下班就湊一塊 " 及時行樂 " 。
戀愛中也充滿了無條件的遷就,隔三差五鬧個脾氣,男友覺得是可愛的孩子氣,甚至還會一臉寵溺地問: " 為什麼總也長不大? "
這樣的事,一直持續到我吹滅了25歲生日蛋糕上的蠟燭。
說不準具體是哪天開始的,爸媽就嘮叨著 " 再不結婚就嫁不出去了 " ,職場上對我犯錯的容忍度也不斷降低。
周圍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存款了,刷朋友圈能發現曾經那些愛深夜買醉的小夥伴,也在給孩子集贊領早教課了。
受了委屈,對著男友大哭,再也換不來親親抱抱了,他會一臉嚴肅地勸我: " 是個大人了,別太情緒化。 "
在這些差別對待中,我開始拿不準:25歲之後,到底該過成什麼樣?
於是,我參考了其他人的看法。
我媽心中,過得最好的25歲,是我閨蜜。
大學畢業就結婚,老公考上了公務員,她考上了教師崗,一起在上海不遠不近的位置買了貸款房,明年屬於他們倆的第一個虎寶寶就要誕生了。
但我閨蜜卻不覺得她過得多好,她心中最成功的25歲是我的大學室友,一個傳奇的拼命三娘,幾年時間就從職場小白升到了業務主管。
我突然發現,或許每個人對於 " 過得好 " 都有不同的定義。
和在二線城市買升值空間大的房子相比,有人更喜歡住在小橋流水人家;
和把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相比,有人更願意用它去旅遊、去嘗試新鮮的事物。
這讓我想起了最近追的特別激動的一部劇,《愛很美味》。
在滑稽的相親現場,一個姑娘希望25歲前能生下二胎,但劉淨都快30歲了還沒確定好心儀的那個人是誰。
她說: " 明天的事留給明天吧,今天過得好不就得了。 "
所以你看,過得好不好,本來就是個很私人的話題。
你無法用普世價值觀中的好壞,直接定義自己生活的優良。
更何況,人生本來就充滿未知和變動,別輕易做 " 結案呈詞 " ,路還很長,看清自己腳下才是最重要的。
《武林外傳》中白展堂說: " 女人只要一過25歲,長得再漂亮那也成問題了。 "
聽到這,佟掌櫃直接懟了回去: " 活不到25,那叫夭折。 "
所以,25也好,35也罷,不過只是我們必須經歷的生命階段。
而用數字標記人生,是想活得更清楚、明白,並不是為了綁著自己按照時間軸完成任務。
你不一定非要在盛夏與荷花一同綻放,如果你喜歡,你可以做秋天的海棠、做深冬的寒梅。
任何季節,都有花朵在開放的。
總會有人在30歲保留著18歲的天真,在40歲擁有著20歲的熱情,別苛求自己活成別人羨慕的模樣。
時間雖然是世界的,但駕馭時間的生命永遠只屬於我們自己。
在英國,69歲的琳達努力實現著環遊世界的夢想;在長沙,66歲的老奶奶晚上還會去酒吧打碟。
美國原始派畫家摩西說過: " 對於一個真正有所追求的人來說,生命的每個時期都是年輕的、及時的。 "
按時長大,不意味著就此老去,只要你想,我們就還有好多時間可以用來裝點自己。
所以,你說25歲以後的人生,什麼樣算是好的呢?
這個答案,其實不在別人嘴裡,而是在你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