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崩了,但今天不想聊。高位股崩盤,有啥可安慰的。今天的雞湯,是給醫藥股的股東們,說說明年醫藥股咋辦。
這裡有張圖,是近10年來,a股的申萬醫藥生物指數,和港股的恆生醫療保健指數,相對於兩個市場的大盤,上證指數和恆生指數的收益表現。
過去10年裡,申萬醫藥指數有6年跑贏大盤,恆生醫藥指數有7年跑贏大盤。
發圖是想說,醫藥行業或許會階段性的表現差勁,但不會不存在的。只要還存在,那醫藥股早晚會爬出坑。
1、CXO
因為受集採影響較小,所以雖然整個醫藥行業的情緒很down,但CXO很堅挺,雖然也有大大小小的利空,但你品品就知道,多數都不會影響到CXO的底層邏輯:藥企的創新需求。
截止到這個月10日,全球生物製藥和化學制藥行業的融資額已達到448.62億美元,超過去年349.14億美元的全年數字。
今年Q3,國內一級市場醫藥健康融資額為586.08億,同比增長33%。
只要藥企還在籌錢謀發展,那CXO的業績就不用太發愁。畢竟創新藥多賺錢啊,藥企想賺創新藥的錢,就得拉著CXO企業一起搞。
行業景氣度還在,跌多了就是上車機會。
所以我今天又加倉了。
2、醫療服務
按照海通證券的預測,眼科、口腔、體檢、腫瘤專科、輔助生殖這5大民營專科醫療服務賽道,腫瘤的市場規模最大,去年預計為4056億,輔助生殖的市場規模最小,去年預計為340億。
眼科的增速相對最快,15年~20年,眼科的行業符合增速達到21%。
這幾條賽道的核心驅動力,
眼科要看青少年近視防控、成人摘鏡的需求,以及老年人白內障及老花眼的治療。口腔要看正畸、種植牙的醫美需求和口腔功能需求。體檢要看個人健康意識和企業福利的強弱,但會跟公立醫院有競爭。腫瘤的剛需程度太強,輔助生殖要看自然受孕率。
3、藥企
就目前的集採實踐來看,感覺要放棄以量補價的邏輯了。尤其是,說不準哪天集採的大刀,就砍到了自家拳頭產品的後腦勺上。
創新+出海,藥企就看這個。
4、醫療器械
醫療裝置大概可分5種:
高值耗材,比如支架、人工關節、TAVR等。低值耗材,比如真空採血管、留置針、輸液器等。IVD試劑,比如生化、免疫、血液檢測試劑等。醫用裝置,比如IVD裝置、核磁、彩超、基因測序儀、手術機器人等。家用裝置/消費醫療器械,比如角膜塑形鏡、隱形正畸、早篩產品等。
醫用耗材/IVD試劑,看的是成長。
不算那些明顯受益於疫情的,前幾天不是寫過健帆生物嗎,血液透析領域的龍頭,主要產品是一次性的血液灌流器,近5年營收增速30%+。
消費醫療器械,看滲透率的提升。
醫用裝置,看國產替代。
涉及到的企業,以後慢慢說。
另外,醫療器械企業,也有出海邏輯。趁著這次的疫情,加劇了供應上的短缺,一些裝置效能可以和國際水平接軌的廠商,市佔率反而會得到提升。
上面算是有成長的醫療子行業,還有些也可以看看。
1、低估值的龍頭藥店
藥品零售,也是一個大市場,去年全國藥品零售市場的銷售額有5128億,同比增長10%,這麼大的體量還有兩位數的增速,很好了。
這麼大的市場,自然也養了相當多的藥店。
去年全國藥店數量55.4萬家,同比增長5.7%。但連鎖率從18年的52.1%,提高到20年的56.5%,這說明行業集中度在上升。
2、具備確定性的消費醫療個股
從政策來說,咱們是鼓勵社會力量辦醫院的,比如在眼科、骨科、口腔、婦產、兒科、腫瘤、精神、醫美等專科服務,或者康復、護理、體檢等領域。
這條醫療服務的賽道,基本以自費為主,不怎麼受集採、一致性評價等政策影響,企業自主定價。
所以決定這些企業收入規模的,就看需求有多強,同行有多強。
...
上面這些內容,大多是海通證券的分析師,余文心的觀點,這姐們是今年新財富醫藥行業分析師的NO.2。
新財富是個賊牛逼的榜單。
這麼說吧,券商裡那些吭哧吭哧寫研報的分析師們,如果能在新財富上排個前三名、前五名,年收入上百萬是沒有啥子問題的。
為啥是NO.2呢?
因為第一名那哥們,10月份被監管出了警示函,不再符合新財富的評選標準,就主動退出了。因為別的也就算了,這哥們被出警示函,就是因為某份醫美行業的研報,監管覺得他寫得不太嚴謹。
想了想,還是不用那哥們的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