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春秋戰國時期,活下來的都是國家有穩定後方,也就是部分邊境線不需要設防的國家。齊之山東半島,燕趙之北境(千萬不要說匈奴,先不說各國有長城,就匈奴什麼時候要佔據整個中原了,他沒有那個管理能力,匈奴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低成本的獲得資源,而不是陷入爭鬥的中心,否則就可能成為中山國),秦之關中,楚的南部大片土地,吳越的東海一側。
魏強過,但是戰略有問題,一會死磕秦、一會死磕趙、一會去打韓,始終在消耗國力,一直贏還好,可以以戰養戰,輸一次也可以,那叫馬失前蹄,兩次就是前功盡棄。鄭國,唯一活下去的辦法就是緊靠周庭,利用自己離得近的優勢,掌握話語權,挑逗各國矛盾,自己做平衡手。只是鄭選擇了短期利益,砸了自己的金飯碗。宋國也不要談什麼禮儀,記住一點,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路向東,最好是往東北側打,什麼時候見到大海什麼時候暫時停止。
自平王東遷以來,前期就是鄭國為首的鄭齊魯集團,和宋國為首的宋衛陳蔡在爭奪中原霸權,前期鄭國佔上風,後面齊魯宋陳蔡五國頂著周王室伐衛,齊國把兩大集團統合在了一起。楚國與齊晉宋爭霸時期,鄭國徹底隨風倒,宋國保持了一定獨立性;晉楚爭鋒時,中原陳蔡宋鄭曹衛六國成了兩強爭霸的焦點,宋曹衛長期是晉國盟友,陳蔡長期是楚國盟友,鄭國不斷搖擺,所以晉國長期佔據上風號稱”世伯“。
哪怕周天子強勢的時候,照樣也有不理會周天子威儀的諸侯。成周,宗周王幾加起來不過千里,宗周六師,成周八師,盛時周天子之兵號稱千乘威儀。但西周後期,經過幾百年的對外夷的征討,以及對中原內部非諸夏之民的“教(吞)化(並)”哪怕沒有平王西遷,一些大的諸侯國實力在後期已經快追上週天子了。
周天子的地盤基本沒變過,但是你基本盤不變,你的小弟在變強,那你的實力就相應就弱了,何況周王幾內部給自家公卿,雖不封國,但卻封邑實力其實也在逐步削弱。春秋的前期小霸主就是那些千乘之國代表宋魯鄭能調動的兵力就是鼎盛時期周天子的實力,而晉,楚,齊,秦這類萬乘之國是春秋後期霸主型國家的代表,它們控制的戶口土地十倍於西周天子。
另外,西周時期中原和後世的中原內部不同,中原除了諸夏封國封主外,還有些非諸夏之敏的部落。也就是諸侯國與諸侯國之間往往還有,不認周天子那套的蠻夷盤踞,越離王幾越遠就越是如此,諸侯與諸侯不能相互征討,那我征討這些夷狄總行吧,所以諸侯的實力總有辦法增強。事實上週天子分封的那些諸侯其實也是小周朝,中原內部的諸侯征討蠻夷還怕自己打過界,但是封在邊地的諸侯國就不同,它們壓根就不會顧忌,尤其邊境的齊秦晉楚,在利用這類就是不斷對四周蠻夷擴張壯大起來的。
春秋為何演變成戰國?一個是在各國舊有統治結構逐步解體,隨著競爭加劇,各國進入內卷和動盪,權力從傳統貴族階層逐漸被中下層階級取代,現代表現為民粹主義泛起;二是出現了不講道義,卻能實在獲得好處的所謂“蠻族”國家,如春秋的楚國,現代如出現具有很強侵略性和擴張性的國家崛起(目前還未明顯出現,但有野心的很不少);三是春秋秩序的主要支撐著出現崩潰,三國分晉成了戰國時代開啟的標誌,從春秋時代進入混亂的戰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