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悠然閱讀
“中世紀”這個詞首先由虔誠的基督徒所使用,他們認為自己生活於基督第一次和第二次降臨之間的時代。
提到中世紀,我首先想到的是由梅爾·吉布森主演的電影《勇敢的心》。電影背景設定在13-14世紀的英格蘭,講述了蘇格蘭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領導蘇格蘭人民反抗英格蘭統治者的故事。歐洲與世界上許多發展中的地區(國家)一樣,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歷戰無數,即有發自內部的抗爭,也有來自外部的入侵。
歷史學家諾曼·戴維斯在《歐洲史》三部曲之“帝國時代 (約330-1493)”中說:中世紀的主要標誌是全副武裝騎在馬上的笨拙的騎士、被桎梏在領主自營地上的農奴、修道院中進行祈禱的修士和修女。這些標誌代表了中世紀的物質、社會和知識的靜止狀態。
《歐洲史:帝國時代》包括有歐洲的誕生、中世紀、危機中的基督教世界三部分。基督教自1世紀中葉產生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鎮壓迫害,直到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於313年頒佈《米蘭敕令》,承認了基督教存在的合法性,基督教自此成為羅馬帝國國教。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教皇制度逐漸形成。在歐洲中世紀曆史中,曾經出現過一位女教皇,她就是瓊安·安格里庫斯。《教皇大事編年記》以及《美因茨大編年史》都有關於瓊安·安格里庫斯的記載,所不同的是,在這兩本編年史中,瓊安·安格里庫斯的死亡原因略有不同。
根據奧帕瓦的馬丁的《教皇大事編年記》的記載,瓊安·安格里庫斯於繼位教皇兩年後在羅馬街頭因難產而死;而《美因茨大編年史》則記載瓊安·安格里庫斯由於騎在馬上生孩子被發現性別,最終被吊在馬尾被亂石砸死。
有學者就記載的時間背景進行考證後得到結論,認為瓊安·安格里庫斯並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虛構的。不過,據說在錫耶納大教堂的歷代教皇雕像旁立有教皇瓊安的雕像,如此看來,女教皇是否真實存在似乎並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
諾曼·戴維斯在書中引用了托馬斯·霍布斯對教皇制度的看法,托馬斯·霍布斯說:“教皇制度只是死去的羅馬皇帝的幽靈在墳墓中被戴上王冠。”托馬斯·霍布斯本人反對君權神授,把羅馬教皇比作魔王。讀完十字軍東征這一段歷史後,我個人對托馬斯·霍布斯把羅馬教皇比作魔王的看法產生了深深的認同感。
1095年11月27日,在奧弗涅的克萊蒙宗教會議上,教皇烏爾班二世號召全體基督徒為解放耶路撒冷而戰鬥。
1096年-1291年近二百年間,西歐共組織了7次較大和多次較小的十字軍運動。第一次攻佔耶路撒冷時,據說有7萬平民死於血腥屠殺,僅僅是經過萊茵河地區時,他們就殺戮了8000多名猶太人。
當然,任何事物都不能片面定義。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十字軍東征的確是一個起點,它推動歐洲走向了開放的現代世界。
正如諾曼·戴維斯在書中所說的那樣——“基督教世界”奠定了歐洲文明的基礎。從文學詩歌到建築藝術,無一不與基督教會有關,比如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據說,巴黎附近的聖德尼修道院於1143(或1144年)建造的尖拱頂點就開創了哥特式建築風格。時至今日,哥特式建築風格仍然廣受人們的喜愛。
最後,再分享一個《歐洲史:帝國時代》中的小細節——
“知識窗”《風俗》一節,作者例述了吐痰禁令在不同時期的變化,從側面反映出了中世紀歐洲風俗文化的發展變化:
不要把痰吐過餐桌或吐到餐桌上(英國,約1463年);
以前允許人們當著高貴的人向地上吐痰……現在這被認為是無禮(法國,1572年);
兒童在夥伴面前吐痰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過失(拉薩爾,1774年);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