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環境保護局的資料顯示,2015年,美國人扔掉的傢俱和室內裝飾品重量達241億磅(約合1093萬噸),以及320億磅紡織用品(約合1451萬噸),包括衣服、床單、毛巾、抹布,還有453億磅(約合2055萬噸)各種廢棄物品,包括刀叉、拼圖玩具、舊電話、舊手機等常見的生活用品,被原使用者放棄。
而今,全球有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跟美國人一樣喜歡買東西,但有所不同的是,只有美國人才有非常大的儲物空間——即便如此,因為從1967-2017年,美國人的年均消費額幾乎增長了20倍,而其中絕大多數用品在用過幾次甚至一次或沒有用過後,就被放棄。只有極少數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而成為了所謂的傳家寶。
許多美國人與父輩分開居住,這也意味著父輩去世後,原先的居住空間一般會被賣掉,而其中的各種物件也基本上都會進入二手市場。
而在日本,近年來興起的“斷舍離”,其實就是因為日本居民根本沒有像美國人那樣大的儲物空間,所以在“買買買”的同時,必須致力於“賣賣賣”或者“丟丟丟”,只有及時清理掉非必需的物品,才能讓生活空間避免被物品所“吞噬”。
人們——包括髮達國家的人們,還有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的人們,通常都沒有意識到,全球數十億人的穿衣、教育和娛樂都依賴於二手市場。轉賣二手商品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比生產新商品所需要的要少得多。二手市場的商品因為經過一次或幾次購買,本身就是消費者挑選的結果,所以只要基本完好,在目標消費群體中會賣得更快。
包括我國在內,許多國家和地區近年來都正在推進垃圾分類,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法手段就是確保仍具備功能用途和市場價值的商品,要從垃圾中被提取出來,經過處理而重新進入市場。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二手市場的存在,有效延長了現有商品的使用週期,降低了環保損害。
但問題是,工業革命以來的200多年裡,生產效能不斷提升,而20世紀初以來的市場營銷創新以及配套的金融創新,都旨在形成消費主義浪潮,驅動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有購買能力的消費者不斷如飢似渴地購買,甚至不惜透支、舉債消費。
這種情況下,意味著二手市場的本來供給端就是病態的,一手市場不斷將幾乎沒有被有效使用過的商品傳遞給二手市場,這其中所消耗的運轉成本、清潔成本、改裝或修理成本,以及不可避免的垃圾處理成本,本身就帶有虛耗的性質。換言之,因為消費主義所驅動而成的過度消費、盲目消費、舉債消費,所推動而成的增長,很不健康——如果說消費主義為二手市場帶來了充沛的“貨源”,那麼完全可以以更為節約的方式,為買不起一手商品的消費者提供滿足基本實用價值、更為經濟實惠的替代品。
長期關注全球回收行業的彭博社記者亞當·明特在其所著的《二手世界:全球舊貨市場調查手記》一書中深入調查了從美國、日本,再到亞非部分國家的回收行業,探討了舊貨回收行業是如何延長物品使用價值,而又因為全球工業體系的質量危機而面臨生存挑戰。書作者清楚地表達了消費衝動所驅動的盲目購買,給全球製造體系反向提供的錯誤刺激,由此造成廢棄物品氾濫成災的困境,並指出回收行業確實在有效發揮了延長使用壽命,但我們不應因此無視商品過剩生產和消費病態驅動所造成的一連串問題。
當然,正如書中所揭示指出的那樣,包括美國、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二手市場逐漸變得繁盛,這不僅反映出部分消費者的觀念變化,即不再一味追求新品,而是更為看重商品的使用價值;而且還凸顯了最近十多年來全球範圍內因科技革命、金融危機等因素造成的貧富分化加劇,相當程度上降低了民眾購買力,以至於許多人不得不改為購買二手商品。
《二手世界:全球舊貨市場調查手記》書中還談到,以傢俱為例,許多仍具使用價值甚至審美價值的傢俱,不再符合年輕一代的審美和需求,因而在二手商店變成了滯銷品。這類現象頗為常見——傢俱等二手商品佔據空間很大,重量可觀,遠洋運送到發展中國家銷售,就顯得很不划算,所以這些商品通常也將不可避免走向焚燒廠。
現在二手市場面臨的突出挑戰在於,以衣物、小家電為例,許多商品的設計、生產之初就確定為僅僅短期使用,比如所謂的“快時尚”衣物,其內在質量很低,所以被使用者拋棄後,在進入二手市場後的處理成本相對很高,哪怕是貧窮的消費者也感到很不滿意。而將這些質量堪憂的二手商品直接扔掉,當成垃圾來處理,又徹底浪費了其使用價值。因此,要降低浪費,就需要提高各類商品在設計、生產之初的標準,使之在成為二手商品後仍能繼續使用。
所評圖書:
書名:《二手世界:全球舊貨市場調查手記》
作者:(美)亞當·明特
譯者:王小可、曹易佳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