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提及江南,宋人的“天上天堂,地上蘇杭”流傳千載;明代流行的園林、崑曲、吳門書畫,定義了後人對“江南”的大部分想象。處在宋、明之間的元代,則鮮有人提及。12月25日晚,為配合正在蘇州展出的年度大展“元代的江南”,蘇州博物館特別舉辦一場沉浸式雅集“江南之夜”,帶領觀眾回到元代江南,重溫那段文化交融歲月裡的氤氳舊夢。
據瞭解,此次特展彙集蘇州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安徽博物院等22家境內外博物館的108件元代藏品及23件明清藏品,並以6件數字藏品再現孤品珍藏。
步入展區,獅子林真趣亭等園林場景復原,描畫了這一元代園亭中的生活圖景;深入展廳,竹石相疊的庭院小品、几榻整潔的書房陳設,彷彿正是江南文人對弈品茗的場所;環境背景中的《玉山雅集圖》和《寫經換茶圖》又以影象的形式分別還原兩段元人的風流韻事。為了營造親切、有趣的觀展“吸睛點”,本次展覽的形式設計中大量化用了“元代江南”視覺元素,以“身臨其境”引導“感同身受”。
蘇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展覽分為“江南印象”及“江南風情”兩個部分,在全景展示元代江南風貌的同時,也嘗試揭示有元一代對江南文人文化的形塑和影響,從而與觀眾共同回望和探討江南文化的歷史內涵。
“江南印象”聚焦元代江南書畫及其影響。其中展出的有遼寧博物館藏趙孟頫經典墨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冊,有南京博物院藏黃公望墨筆《富春大嶺圖》軸,有故宮博物院藏王繹、倪瓚合繪《楊竹西小像》卷,蘇州博物館鎮館之寶趙天裕、柯九思等繪《七君子圖》卷作為重要展品呈現,定格元代江南書畫的幽秀。同時,展覽也彙集楊維楨極富想象力的行書作品《夢遊海棠城記卷》、沈右詩趣盎然的楷書《中酒雜詩並簡帖》頁、盛懋工巧與詩意兼具的《滄江橫笛圖》軸,以及陸居仁、趙原初、陳選等同時期名家作品,展現這一時期江南人傑地靈、人文薈萃的創作群像,供遊客對賞評鑑。同時,為了呈現元代對南宗畫史和後世文人畫流派的影響,展覽特別設定了“仿元書畫”單元,展出董其昌、藍瑛、“四王”、禹之鼎等明清畫家的16件仿元作品,從中可看出後世諸家文人對元人筆下山水畫意的追捧和繼承。
“江南風情”則從風物、信仰、雅集三個層面展開,力求以豐富地展品門類,還原元代江南社會生活大觀。“風物”,聚焦元代江南工藝美術領域,以雲龍八寶紋緞裙、“聞宣造”金器、“朱碧山”銀槎杯、張成造剔紅嬰戲圖盤、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等展品為代表,透過江南元代墓葬出土文物和知名工匠作品,呈現多個手工藝門類的發展。“信仰”,關注不同信仰在江南的傳播;觀眾可透過陰刻13世紀阿拉伯數字的“四階數獨”青玉幻方、龍泉窯描金佛龕等文物和數字展品《玄妙觀重修三門記》,一瞥元人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雅集”,以展示文人交往活動為中心。故宮博物院藏“造雲”銅變石,以頑石記事,石上文字詳細描述了元末於玉山佳處舉行的一次宴集,兼有顧瑛、楊維楨、董其昌等名人題刻;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代善本《玉山名勝集》,以玉山景點為綱,彙編元末玉山雅集參與者在各處的題詠。昔人已隨時光逝,但透過這些文物和文字,可以看出這一方土地上的文人風雅和文脈傳承,由宋入元、經元至明,不斷在傳頌和傳承中延續。
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專業層次的觀眾群體,展覽還配套了涵蓋元史科普、元代工藝美術等等專題講座,與漢服愛好者群體共同策劃的元代江南服飾文化展示,元代印章篆刻體驗等等宣教活動。使得整個“元代的江南”的配套活動如同一次尋蹤江南文化的雅集,與展覽中元代文人的雅集盛事遙相輝映。同時,透過學術科研、展覽陳列、社會教育、宣傳推廣等力量的聚合,蘇州博物館希望藉助此次特展,讓觀眾對較冷門生僻的“元代”形成直觀的認知;也藉助這一方多元文化交融的“元代江南大舞臺”,向公眾傳達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魅力和不斷更新的生命力。據悉,展覽預計持續到2022年3月22日。
(來源:江蘇廣電蘇州中心站/耿昊東 施志鵠 編輯/俞思瓊)
【來源:荔枝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