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三國人物關係網及親緣風雲》第13章
作者:正聊三國作者XXY
蜀漢篇第十三章:司馬炎為何堅決不讓譙周回老家?西晉巴蜀動盪時譙周子孫表現亮眼
譙周這個人,瞭解三國的朋友們一定對他非常熟悉,他所寫的《仇國論》一直到現在都常被人們提及。蜀漢中後期,姜維“連年”北伐,國內受北伐的影響而民生凋敝,有學者指出,《仇國論》是益州本土勢力對益州外部勢力的一次政治反抗。誰承想,《仇國論》非但沒有阻止姜維北伐,譙周也被後世“有需要的學者”多次拉出來“鞭打”。
既然譙周代表著益州本土利益,我們自然要簡單看一看他的家族和情況,這樣在瞭解譙周所作所為時也許就會有一些清晰的思路。
譙周字允南,他是巴西西充人。譙周的父親叫譙(山並),字榮始。譙(山並)學識淵博,精通《尚書》與河圖、織緯。在劉焉劉璋時期,譙(山並)多次受到州郡召喚卻都拒絕“出山”,其後雖獲封師友從事一職,但不用真的去“上班”。
譙(山並)去世後,譙周與自己的母親和哥哥相依為命。譙周非常愛學習,博覽群書的他長大後成為蜀地大儒,他也有很多學生,包括陳壽、文立、羅憲、李密等政治軍事精英。
譙周是益州本土家族中文化的代表人之一,對於古代以地域抱團的政治形態來說,如果是多地家族共同參政於同一政權,本土派的態度一般都是非常明確的。姜維多次北伐,影響了蜀漢國力物力人力,這必然會影響到本土勢力在當地的既得利益。一般情況下如果有他人入侵,如果的確可抗衡或勝面大的情況下,本土派會勸統治者抵抗(當然如果敵軍有極其惡劣的目的時,也會死戰到底)。如果敵人非常強大並攻打自己,且其佔據本土後破壞力在當地勢力容忍範圍內,本土派很可能會選擇勸君主投降,畢竟姓劉的換成姓曹的,我們本土派利益可能仍是固定的。
當然,本土派在做出干預政治的決定前,還是會綜合考慮很多影響因素和實際情況。從袁紹手下的派系分裂和譙周勸劉禪投降,這一切可能有某種異曲同工之處。
蜀漢滅亡,司馬昭稱譙周有“全國之功”,不斷向譙周投橄欖枝,並要求譙周遷徙到洛陽地區。譙周走到了漢中地區,因患很重的病只能滯留在漢中地區。司馬昭去世後司馬炎上位,司馬炎稱帝后可不管你譙周病不病,仍然要求譙周必須到達洛陽並時常催促。譙周來到洛陽時已經臥床不起,司馬炎為譙周加封官職。譙周常請求安排自己回到封地,司馬炎聞聽後明確拒絕。三年後,譙周雖然又被增加官職,但因病重去世。
這很好理解,無論譙周是真病還是裝病,對於司馬家來說,你一個本土那麼有影響力的大族,若留在動盪的益州地區,這是重大隱患,只有留在洛陽才是最保險的。
譙周有三個兒子,分別是譙熙、譙賢和譙同。譙周去世前讓譙熙製造輕棺,把自己運回老家的舊墓安葬,如果天子賞賜陪葬的衣物,也不要穿在自己身上。譙賢的事蹟沒有過多記載。下面我們說說這個譙同。譙同對於學問的熱愛不亞於譙周,入晉後他被舉為孝廉,但朝廷接下來至少兩次徵召譙同入仕,他都沒有答應。
下面我們說一下譙周的孫子輩兒的人。
譙周的長子譙熙有一個兒子叫譙秀,他因為看到西晉時期天下動盪而選擇歸隱在益州地區。李特李雄父子在益州建立成漢後,多次向譙秀丟擲橄欖枝,但譙秀連連拒絕。桓溫滅蜀後就向朝廷推薦譙秀,但朝廷認為譙秀年老就沒有徵召他,只是派人前去慰問。後來範賁、蕭敬在蜀地再次作亂時,人們都會選擇跑到譙秀處避難,譙秀最終成為一位受人愛戴的隱士,活了九十多歲。
譙周的二兒子譙賢也有一個兒子比較有名,叫譙登。譙登在老家被郡中徵召並頗有政績。李雄割據時期殺害了譙登的父親譙賢,譙登為了保衛家鄉就想要到南陽借兵,只可惜當時天下仍處於八王之亂,譙登只能自己招兵買馬抵抗李雄。譙登與當時的羅家(羅憲侄子那一支兒)並沒有成功聯合,後因獨木難支被李雄集團俘虜。原本李雄還是希望能夠讓譙登支援自己,但譙登誓死不降,李雄只好將譙登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