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
跟儒家學拿得起
儒家是追求入世、講究做事的,要求奮發進取、勇於擔當、意志堅定。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拿得起”。
什麼是“拿得起”?且看這個“儒”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需”,合起來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種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滿足這些需要就需要去獲取。去拿,並且拿到了、拿對了,就是拿得起。
第一段,拿得起
拿得起就是你敢於擔起一件事情,而你敢不敢是由你的能力決定的,如果你能力比較大,拿起是很輕鬆的,不過拿起的背後意味著你要承擔這件事情的責任,或者說你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司馬遷曾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可以說把我們心中不太敢說的話給說出來了,由於我們古人只講究立功、立德和立言三不巧,很少言利,所以我們對拿得起好像有些扭捏,聰明人對於物質的追求通常也只是去做不會說。
當然,利益自然是要去拿的,只是並不能毫無規則地拿,而是要在一個合理的限度範圍之內,不管是公序良俗還是國家法律,我們都要遵守,只有走正道,並且能拿到,才是儒家的拿得起。
跟佛家學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講究清淨的,要求能看到《金剛經》所言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做到《心經》所言的“照見五蘊皆空”。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放得下”。
什麼是“放得下”?且看這個“佛”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來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無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擺脫私心的困縛;人不就是懂得拒絕,也就是放下慾望,超脫對外物的追逐。這兩點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佛家
我認為作者說得非常簡潔明瞭,又深刻透徹,人生並非只有一處風景如畫,別處風景也許更加迷人不是嗎?
認真思考自己該如何生活、如何為人處世,然後未雨綢繆,讓我們獲取更大的益處,走出眼前生硬的疆界,突破現有的成見,跨出新生活的第一步,對於自己的過去並不耿耿於懷,是好是壞都已過去,且把它看做一張白紙,心中就沒有了埋怨與不滿,生活的一切就會平穩和順利。
生活中並不缺乏體驗與成長的機會,就算我們身處絕境,不也正是開闢新天地的大好時機嗎?
放下就是讓自己不沉淪,抬頭看看天空,世界依然如此廣大,依然讓人充滿希望。
跟道家學想得開
道家是追求超世、講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觀天地、冷眼看破。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想得開”。
什麼是“想得開”?且看這個“道”字——一個“走”字旁加一個“首”字,也就是腦袋走或者走腦袋。腦袋走就是動腦子,儘量透徹;走腦袋就是依胸中透徹而行,儘量順應規律。合起來,就是要明道,並依道而行。這種智慧,就是想得開。
想得開就是不要計較一時一地的得失,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未來是什麼樣子誰都說不好,有的人說他很不幸福,其實幸不幸福也只有在一個人蓋棺定論時才可討論,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你此刻不幸福,說不定馬上就買彩票中獎了。
如果你一味沉浸在過去的回憶裡,也只是在浪費生命,如果此時此地的生活並不快樂,也不成功,那就勇敢地嘗試改變,去另闢蹊徑,車到山前必有路,天無絕人之路呀。
有的人堅持著“矢志不渝”的思想,守著最初的道路不放。如果你堅信這條路是正確的,可以去堅持;如果從實際出發認為有困難,就應當毫不猶豫地退回來,另走別的路。
許多人之所以最後沒有成功,多半是小看了自己,或者是方向不對。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大的發展領域,我們應當重新審視此時的自己是否應當改弦更張了。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有舍有得,我們要懂得取捨。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開,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帶著佛家的出世心態,憑著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業。這也正是南懷瑾所說的人生最高境界: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一篇完美的好文,讓人回味無窮,希望我們能從這篇智慧的文章中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