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文化博大精深,世界上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館。從俄羅斯獨立以來,俄羅斯的中餐業從小到大,見證了俄羅斯社會和中俄兩國關係的發展,所以俄羅斯的中餐館值得一寫。
下面的內容都來自本人蒐集整理的多位老華僑回憶口述以及本人的觀察,帶有主觀性,一些地方也不夠嚴謹,僅供讀者參考。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蘇蜜月期,莫斯科就有一家北京飯店。那個飯店是中蘇官方合作的產物,由中方派專家到蘇聯協助裝修,因此無論是內部裝潢還是菜餚水平,都相當上檔次,是絕對的高檔餐館,也幾乎是當時莫斯科唯一一家可以品嚐到中餐的地方。
不過在蘇聯解體後,北京飯店卻開始搞起了歌舞表演、搞賭博活動,弄得烏煙瘴氣不說,其中的一條政策無意間還“啟發”了其他中餐館,一度成為了莫斯科中餐館的陋習。這一點後面會著重提到。最終,北京飯店經營不善於1997年由莫斯科市政府接管。
今天,北京飯店已經是一家四星級綜合性酒店——北京賓館,就在莫斯科的市中心附近,房價也不貴,中國遊客有興趣的話可以去體驗一下。
除去帶有官方背景的北京飯店外,要說起中國私人在俄羅斯開中餐館,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蘇聯解體前夕。當時由幾個老華僑在莫斯科亞羅斯拉夫爾火車站附近開了一家名叫“梅花”的中餐館。這個名字不禁讓我懷疑開餐館的老華僑可能是臺灣人,但現已無從考據。也是在1991年,還有一對不會說中文的華僑後代,開了一家叫“金龍”的中餐館。現在也已經不清楚,兩家餐館哪個開得更早。
從1992年開始,莫斯科又陸續開了滿庭方、歐龍居、香滿樓、唐人大酒樓等餐館。當時,越來越多的中國倒爺們開始在莫斯科聚集。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巨有錢,而且在吃方面捨得花錢。所以那時候,中餐館開一家火一家,幾乎沒有賠錢的。
這裡要提一下北京飯店。作為蘇聯解體初期莫斯科中餐界的“龍頭老大”,北京飯店是中國倒爺們的首選餐館。不過,必須要承認的是,當年倒爺們個人素質普遍不高,吃飯喜歡大吵大鬧,不太顧及國際禮儀,不但影響中國人形象,更影響其他俄羅斯人就餐。
最終有聰明人想出了一招。當時北京飯店裡有一個大廳,還有一個小廳。於是中國人來了,服務員就把他們領到小廳去,俄羅斯人來了,則帶到大廳去。
在小廳裡面,中國人抽菸、划拳、脫衣服,愛怎麼鬧就怎麼鬧也沒人管,只要出得起錢。當時在小廳吃飯,平均一個人約50美元(90年代初約合500人民幣,國內普通人工資就幾十塊錢),算絕對的超高消費。
而在北京飯店的大廳裡,則又是另個一世界。吃飯有鋼琴伴奏,環境高雅,一派祥和氣氛,價格嘛,也便宜許多,一個人大約5美元左右。就這樣,北京飯店一度在維持形象和猛賺鈔票中找到了平衡點。
不過,聰明把戲只能耍一時。後來中國倒爺們也慢慢摸到了門道,也想去那種高檔場所享受一下。於是他們紛紛帶著俄羅斯人一起去北京飯店,這樣他們就可以被請進大廳。
北京飯店雖然後來倒閉了,但其所創的區分對待,看人下菜碟的這一做法卻被後來許多中餐館紛紛模仿。甚至直到今天,莫斯科依然有個別中餐館會準備兩套選單:只來一次的遊客、能報銷的顧客去餐館時用一套,熟人或者俄羅斯人去用另一套。兩套菜單價格自然不一樣。
除了北京飯店外,早期的中餐館基本上都火過一陣子,但卻沒有一家能夠持續經營到今天。其中的原因很複雜,這裡列兩個大家可能想不到的原因。
一個原因竟然是老闆太高調。90年代初,有一個外號“劉老大”的東北老闆,在莫斯科的跑馬場開了一家中餐館。這家中餐館就是因為老闆高調而倒閉的。
“劉老大”之前是開批貨樓(中國倒爺們在一個集中的地方批發貨物,一般是蘇聯時期的職工宿舍樓)的,非常有錢。他在跑馬場裡面開的餐館出臺了一個在今天看來都非常霸氣的政策:每個星期六的下午,老華僑和中國駐俄使館的人可以來免費吃飯!“劉老大”的目的很明顯,無非就是為了結交有影響力的僑領和使館人員。這條政策也很有效,一到週六,餐館內皆是鴻儒賢達,跑馬場外則停著掛著紅色牌照的使館車輛,非常搶眼。
當時的莫斯科跑馬場裡除了開中餐館外,靠近門口的地方還有一個賭場(當時是合法的)。突然有一天,本來關係都不錯的賭場在與這家中餐館共同的出入口處豎起了一道安檢門,安檢的同時要求外國人進入需要登記護照。
這麼一來,大多數中國人都不願意在賭場登記自己的護照資訊,所以前往餐館吃飯的人數量很快就降下來了。“劉老大”找了自己的俄方關係人,也沒有解決這事。自然,餐館很快就維持不下去了。
事後,有好事者分析,賭場為什麼會突然要求外國人登記護照,而其他賭場都不用?為什麼關係很好的跑馬場對此不管?為什麼“劉老大”強硬的關係會不管用?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估計是老闆過於高調,與使館以及其他有影響力的僑領聯絡過於緊密,所以俄方有關部門出面打了招呼。至於具體是哪個部門,至今沒有人知道。
有人可能會認為,是不是過於解讀了。其實還真不是,當時氣氛就是那麼緊張。一個小例子:90年代初,莫斯科幾個中餐館想搞箇中餐協會,還在籌劃階段,就有俄方安全部門的人出來打招呼,說不要搞!搞得幾個中餐館老闆又驚又怕,自然不敢再繼續下去。
90年代俄羅斯蘇聯痕跡還很濃,對外國人和外國社團活動管控力度很大。從上述小事上就不難看出。
除了高調外,常見的中餐館幹不下去的原因還有餐館老闆把心思放到了參加國內活動上。
隨著俄羅斯社會逐漸開放,對外國社團的管控也開始放鬆。於是不少華僑華人紛紛成立了自己的社團。中餐館老闆認識的人多,也開始加入各種社團,有的甚至成為了社團的負責人。
可惜,當上負責人後,這些老闆們的心思既不在餐館上,也沒有放在組織社團活動上,反而是忙於參加國內舉行的各種涉僑活動。這些涉僑活動多是官方舉行,看起來高階大氣上檔次,出席的領導級別也高,所以部分中餐館老闆樂此不疲,享受一種衣錦還鄉的感覺。
就這樣,他們隔三差五就飛回國內,餐館生意必然會受到影響,時間一長自然也就幹不下去了。
老一批的中餐館,口味雖然不錯,但卻不注重地理位置。除了個別外,大多數中餐館為了節省成本,位置均遠離市中心,有的甚至在地下室,檔次自然難以提上去。
不過,隨著老餐館的倒閉,新的一批中餐館卻成長了起來。近幾年來,隨著中俄各領域交往的增多,來俄羅斯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相比90年代的倒爺們,新一代的中國商人們會俄語、懂俄羅斯、熟悉商務程式和國際禮儀。相應地,他們對中餐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除了注重飯菜口味,還對飯店地理位置、裝修環境等提出了要求。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新開的中餐館普遍在口味、裝修、、檔次、價格方面能達到平衡,能夠滿足新一代中國商人的要求。他們多發展良好,其中有的中餐館還做成了連鎖店,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都有分店,即使是在新冠疫情期間,生意也非常不錯。
蘇聯解體30年,中餐館——海外中國人聚會最多的地方,見證了在俄羅斯的中國人的悲歡離合。從90年代初到現在,大浪淘沙,俄羅斯中餐館,尤其是莫斯科的中餐館,總體趨勢是越來越好,越來越規範。這既是俄羅斯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中俄兩國關係發展的印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