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越王勾踐把蒸熟的稻穀還給吳國,吳王夫差看見越國的稻穀穀粒很大,就讓吳國百姓用越國的稻穀做種子,結果當年吳國顆粒無收,吳國百姓饑荒。夫差還以為是因為吳國和越國土質不同造成的,絲毫沒有懷疑越國的穀粒是蒸過的。
越王勾踐想趁此機會伐吳,文種說時機還不成熟,因為吳國的忠臣還在,主要是指伍子胥還在。范蠡認為時機不遠了,應該趁此機會加強練兵。范蠡建議越王勾踐派人聘請南林處女教習越國士兵劍法,又聘請楚國的陳音教習越國軍士射箭技術。
南林處女教習越國三千士兵劍法,一年後離開了。陳音到了越國,準備教習越國士兵射箭技術。勾踐問陳音,弓弩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陳音說:“臣聽聞弓弩是在弓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弓箭是在彈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彈弓技術開始於古代的一位孝子。古代的人民生活簡樸,餓了就吃鳥獸,渴了就喝霧露,死了就用白茅包裹屍體,扔在野外。有孝子不忍心見他的父母被禽獸吃掉,所以做彈弓保護父母的屍體。神農氏時,用木頭彎曲成弧弦,把木頭削尖成為箭矢,以此立威四方。有一個叫弧父的人,出生在楚國的荊山,從小就沒有了父母,他很小的時候,學習用弓箭,所射出的箭百發百中。弧父把箭術傳給羿,羿又傳給逢(pang)蒙,逢蒙傳給琴氏。琴氏認為諸侯互相攻伐,弓箭不足以制服對手,於是在弓上面安裝弓臂,弓臂上設定弩機,這就是弩。琴氏把弩傳給楚三侯。楚國因此世世用桃木為弓,酸棗木為箭矢,用這樣的弩箭防備鄰國。臣的前人在楚國傳承了五世。弩箭所對準的目標,鳥來不及飛,禽獸來不及跑。請大王試驗!”
越王勾踐也派三千士兵,跟隨陳音在北郊學習發射弩箭的技術。陳音教習越國士兵連弩之法,三箭連續發出,敵人很難防備。三個月後,三千越國士兵學會了弩箭的發射技術。陳音病死,越王勾踐厚葬陳音,安葬陳音的山,稱為陳音山。
隨著時代的發展,弓箭、弓弩的結構不斷被改造發展,越來越好用,越來越精巧,在這裡就不過多地敘述。
原創首發,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