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煩惱、痛苦、壓力大、鬱悶、糾結、彷徨、徘徊、踟躕、忐忑、生氣、不幸福的時候,一定是因為您的智慧不能足以駕馭當前的形勢,想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建議大家聽一聽田一可說《論語》。
第一講 學與習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到知識且能時時實踐,不也愉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非常歡喜的事情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懷怨恨,不也很君子嗎?
田說——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和“習”是兩回事,學是知道,習是行道,知道不行道,等於不知道。
再講“說”字,“說”通“悅”,是內心愉悅的意思,如果您有機會去河南南陽的臥龍崗,會看見“臥龍崗”三個字,這三個字是一位滄州人寫的,其名為戴明說(yuè),他名字裡的“說”就是“悅”的意思。戴明說生活於明末清初,喜結交文人雅士,與大書法家王鐸友善。有一年,我去南陽的臥龍崗,聽到導遊介紹:“此‘臥龍崗’三字為明代大書法家戴明說(shuō )所寫。”可見這位導遊並不明白“說”的真正含義。
下面用三個故事來說明學和習之間的關係:
第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大便乾燥,去醫院看大夫,大夫看了之後說這個簡單,給你開四瓶開塞露,又問:“你知道怎麼用嗎?”這人回答:“知道。”到了第二天這人又來了,告訴大夫:“你開的藥不管用啊!不過這玩意倒是不難喝。”您說這人是真的知道開塞露怎麼用嗎?
第二個故事
有一個朋友姓劉,他大學讀的是鑄造專業。他曾經給我講過一個他的親身經歷:
他實習的時候是在一家鑄造廠,當時工廠接了一個外貿的單子,要鑄造配重鐵。什麼叫配重鐵?就類似於古代的壓艙石,遠洋的貨輪卸了貨之後,要是沒有配重鐵,船就容易傾覆。鑄造配重鐵是有要求的,要求既定的體積、既定的重量。也就是要求產品得達到一定的密度。
當時,學鑄造出身的劉同學,想了很多種方法,設計了好幾套方案,最終都沒有成功。最後,工廠的廠長找來了一位已經退休的老師傅,老師傅來了之後,一邊聽著鑄造要求,一邊就拿著草棍在地上畫,畫完之後,就說:“開始吧。”等到鐵水化出來之後,在鑄造的過程中再往鐵水裡面摻了相應比例的生鐵塊,最後產品出來達到了相應的體積和相應的重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了的知識不一定就能落地。
第三個故事
我們村當年有一個修農機的師傅,這位師傅不識字,但是修農機很在行。有一次鄉里來了一名大學教授,教授大家柴油機的原理,教完了得考試,結果考試時因為他不認字當然也就拿不到分。但是他的實戰經驗豐富啊!他跟教授說:“甭看我不會答題,但是隻要柴油機一響,我就知道是哪兒壞了。”於是他們找到了一臺有問題的柴油機,讓這位師傅聽啟動的柴油機聲音,沒過幾分鐘,師傅就指出了問題所在。拆開柴油機一看,果不其然跟他說的位置一模一樣。
《弟子規》上說“但學文,不力行,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所以只知道理論知識是不行的,還得實踐。當然只知道實踐,而停止學習也會有達的侷限。
我們通常會有一個錯誤的認知:認為自己學了就是知道了,而且還伴隨著一種假象,就是認為自己知道了,以為自己就真能做到了。而實際情況你可能是眼高手低。
學了,一定得不斷地演習,演習了還得再返回來再學習。如果在學習和演習的基礎上,還能有新的發現,新的突破,新的建樹,那就更好了。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什麼是朋友?《易·兌》:君子以朋友講習。孔穎達疏: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朋友就是有著共同的價值觀,有著共同的方法論,有著共同的思維方式,有著共同的志向的人。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為什麼會樂?因為朋友給你他帶來了對你的肯定和尊重,帶來了對你的關愛和溫暖。
1.10子禽問於子貢:“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意思是說孔夫子去到哪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他是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我們的老師貌似是求來的,但實際上對方都是主動跟我們講的。我們的老師是用溫、良、恭、儉、讓的態度來獲得的。“溫、良、恭、儉、讓”指的是什麼呢?溫就是和厚,和就是和氣,厚就是厚道、厚重;良是純正的本性;恭就是莊敬,以對方為中心的尊重;儉就是節儉、節制,4.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意思就是因為約束而有所過失的很少;讓,就是謙讓。所以子貢說孔夫子是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說孔子“出疆必載質”,意思就是離開這個國家到下一個國家的時候,一定帶著那個國家沒有的這個國家的特產。
我以為,為什麼孔子到一個國家,能讓國君跟他彙報自己國家的政治現狀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他溫、良、恭、儉、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出疆必載質”。
有一年我去青海講課,到了青海之後,有一個北大的青海籍學員,晚上十一點多的時候來看我,給我帶了一盒奶茶。我說:“您為什麼要給我帶一盒奶茶呢?”他說:“我們家族有個規矩,來了客人,一個是獻哈達,再就是一定要送他一個禮物。今天太晚了,我實在也沒什麼準備,就給您買了一盒奶茶,我明天給您準備一些青海的特產,直接快遞到北京去。”
反思一下您平時的社交拜訪,您有帶個小禮物的習慣嗎?
有一年我在北大上課,有一批黑龍江的學員,上課的時候有學員問:“田老師,我們百度了一下,您是書法家啊!能不能跟您求張字?”
我說:“沒問題啊!”這時候其他的同學也說:“我們也要。”我說:“那好就一人一張,地址發給我,回頭寄給你們。”
那一年我在騰衝過年,大概用了一週的時間我把字寫完了,八十幅作品一人一張。我就裝好信封,計劃趕著年前給寄出去。
我約了個快遞來,我問快遞小哥多少錢一封,快遞小哥看了看地址說40元一封,80封3200元!
我遲疑了一下。快遞小哥又說,您可以選擇到付。我就糾結了,是到付呢?還是我付呢?是到付呢?還是我付呢?
這時有人敲門,一開門,是騰衝的一個朋友到家裡來看我,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站在門口。我剛招呼客人進門,門鈴又響了,一個快遞員抱著兩個大泡沫箱子站在門口,問田一可在嗎?有人從內蒙給您寄了兩隻羊過來,您驗一下貨。我開啟一看,羊頭,羊脖子,羊排,羊腿甚至羊的內臟都一應俱全,而且還帶著冰碴呢!我的朋友看了看跟我說:”這隻羊得一千多塊吧?”我說:“您走的時候一定帶一隻走。”這時快遞員說話了:“您看好了嗎?看好了把250塊錢的快遞費付一下。”當時我感覺很不舒服,我又沒跟您要這兩隻羊,你給我寄來了,還讓我付快遞費,這事整的。回過頭來一看我那80封快遞,立馬決定,所有的快遞費我付。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處理與朋友的交往和互動中一定要注意細節。這個世界不缺乏愛,而是缺乏站在對方立場上的思考。多反思,多體諒,多付出,朋友才會長久。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懷怨恨,不也很君子嗎?
有一位外國明星在還沒出名的時候,到一個小城演出,演出完回到酒店,突然聽到外面敲門:“您是詹姆斯先生嗎?我是某報的記者。”
於是,他就想:“是不是要採訪我啊?”於是他就精心收拾了一下,把記者請了進來。
記者進來之後說:“詹姆斯先生,我看了您的演出之後,覺得您的演唱還是有些瑕疵,建議您訂一本聲樂雜誌學習一下。”這個場面讓這位明星哭笑不得。
這位明星後來自己反思,不要太拿自己當回事,人家不瞭解你是很正常的事情。
王蒙先生曾說:“你老覺得你是老王,但別人不見得知道你是哪個老王。”
蘇軾對蘇東坡的評價:道大不容,才高為累。
被別人理解不理解是別人的事情,能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是自己的修行問題。
延伸一下“人不知而不慍“:即使因為對方的無知而傷害到你,你也不要生氣。
蘇格拉底說:“別人犯錯誤是因為他的無知,你要跟他發脾氣就說明你也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