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藝術論》這本書稱得上是一座藝術家的指路明燈,作為十九世紀法國最具影響力的雕塑家,他骨子裡的那種對藝術的追求和狂熱註定他要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從他的速寫就可以看出,有時短短几筆就包含了他所要表達的真情實感,與門採爾,費欽等素描大師相比,更多了份單純,動人的姿態,少了份對技巧的追求。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動態更耐看,更真實,更具有藝術性。
透過閱讀囑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闡釋下自己的所見所得:一、如何傳遞美以及如何向前輩大師們學習?二、遇見了“真”,就能找到“美”。三、藝術源於真誠,無功利。
如何傳遞美以及向前輩大師們學習?
囑詞部分開頭“願做‘美’的使者的青年啊,你們或許會歡喜在這裡找到一些深長的經驗之談罷。”從這可以看出羅丹先生對後輩青年藝術家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完全發自內心,不帶功利性地把上帝創造的美傳遞出去的美好願景,可以說藝術家是上帝派遣的使者,同時羅丹更希望自己的一番言論能夠給青年人帶來一些感悟和啟示。
現在許多藝術家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不再遵從自己的本心,堅定自己的信仰,許多費盡心血,耗費了無數時光的作品,只是為了迎合一些比賽,一些評委老師的喜好,從而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初心。作品中所要表達的只是一種虛擬,不切實際的情感。如若做一位真正的“美”的使者,這就要求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時,做到遵循自己的內心,堅定自己的信仰,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只是單純一味地迎合某一大人物的喜好,要懂得發自內心地把真正美的東西傳遞出去。
書中寫到:“瞻仰激賞是一杯慷慨的祭酒,是處於高貴的心靈的奉獻。”從這句話中,我們理應可以感受到羅丹對先輩大師們的尊敬之意和崇拜之情。這種真情實感是發自肺腑的,告誡我們對於前輩大師們以及他們的作品不能只因為大師們的名氣,對於他們只是形式上的惺惺作態,而是要讓自己的內心真正地沉靜下來,對大師們的作品進行學習和觀摩,只有這樣,才能夠將自己內心的情感,大膽真實地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之中。
一味地學習古人作畫寫字亦或說創作,很容易陷入前輩大師們一定是好的,一定是對的的誤區,沒有思考地學習亦或說是模仿,最好的結果也僅僅只是這門藝術發展的停滯,稍有不慎,便是衰退。因此羅丹說:“可是留神不要去模仿前人。尊敬傳統,而要會辨別它的永垂不朽的寶藏:即對於自然的摯愛與人格的忠誠。”前輩大師們之所以會被後人們稱讚,值得肯定的一點是,他的身上有值得讓人學習的地方,但一味地不加思考,盲目地跟風模仿,是挖掘不到先輩大師身上的寶藏,頂多得其形,無法站在巨匠的肩上進一步發展,比如,你學中國畫,一直只研究李成范寬的技巧,不去進一步分析思考,不去從各方面來豐富自己的眼界,這樣學到最後,永遠不會達到李成范寬他們的高度。如果,每個藝術家都是如此的話,那麼中國畫在山水方面是不會有進展的。在我們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中,許多學生對於大師作品的推崇,僅存在於大師做的海報用了什麼顏色,我就用什麼顏色;大師用了什麼版式,我就用什麼版式;大師用了什麼設計形式、元素,我就用什麼設計形式、元素。盲目地崇拜,不假思索地模仿,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設計的本質。設計如果沒有想法,創新,那就不能夠稱其為設計。
遇見了真,就能找到美。
藝術這兩個詞很玄妙,迄今為止,關於藝術的討論從未停歇,眾說紛紜。羅丹對於藝術作品中的“美”有明確的看法,他認為“在藝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的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發現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到它內在的‘真’。這裡的“真”也許就是指事物內在的核心,最為本質的東西,拋開一切繁華的裝飾,它內在的精華。只有遇見了“真”才能找到“美”。
羅丹的人體雕塑可能是對一個整體的拆解,或者是對完全不同的,甚至是不協調的部分的拼合。慾望在體內無法得到排解,他偉大的原創作品透過人體結構這種無法預測的變化和意外分離,使身體中那種不顧一切的,極速變動的力量釋放出來,或者給人一種對外部和內部力量進行悲劇性宣洩的印象。而且,作為一個必然的結果,這些作品,比如他的巴爾扎克裸體雕塑的那些習作,表達了他成功的決心——對於它們來說,保持其身體的內聚力是作品全部魅力之所在,是需要永久地,牢牢地掌握在手中的那種本質性的東西。這種本質性的東西就是“真”。世界三大平面設計師之一的西蒙·切瓦斯特先生,他的設計作品中就能很好地體現“真”這一概念。他所關心的焦點是如何能夠把個人獨特的風格,本質純粹的東西和具有視覺傳達功能的設計結合在一起,他的作品由於“真”,所以人們能感受到那種高尚人文精神的美。他的一些海報一般都比較通俗易懂,常常以幽默活潑的形式來表現,比如他的作品《消除口臭》,這是一張反戰的海報設計,反對美國在越南戰爭中進行的轟炸。這幅海報以濃郁的色彩,簡潔的標語,漫畫的形式來表現反戰主題,只要我們稍加觀察便會發現海報裡的男子口中描繪的正式飛機轟炸的場面,下方的標語“End Bad Breath”中的“Bad Breath”在英文中的意思是口臭,以“消除口湊”來諷刺美國對越南發動的戰爭,傳遞和平的願望。這副作品很好地體現出西蒙·切瓦斯特高尚的人文情懷。這種愛好和平的人文情懷就是這張海報的本質,核心,也就是羅丹所說的“真”,西蒙·切瓦斯特內心的善,他作品中蘊含的真,造就了我們普通大眾眼中的美,即使海報中男子的造型一點也不美,甚至可以說是醜,可是並不妨礙我們欣賞這副作品內在本質的美。
有了內在的“真”,有時還需要一些外在的呈現。因此,羅丹說:“你們,雕刻家,鍛鍊你們的感覺,往深處。”這裡的“深”應該是簡單希望職業雕刻家要在三維空間中建立和感受,雕刻家應時時培養自己在三維空間裡思考的習慣,以此類推,無論哪個專業,我們內心都得有“深”這個概念。好的藝術作品就需要這樣由內而外,遇見了真,就一定能找到美。
藝術源於真誠,無功利。
做藝術的,不能總是期待“靈感”這種東西,這種虛無縹緲的感覺是不存在的,只有專注于思考,真誠地對待創作並且具有堅韌的意志,才會有一些好的藝術作品呈現在大眾面前。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好的藝術作品並不在於像,也不在於技巧的高超,而是來自於最為本質,最為純粹的“真”,好的藝術作品中的造型,色彩,構圖等等都在傳遞著藝術家內心的情感。羅丹給過我們警戒:“只以悅目為務,只知奴隸般再現沒有價值區域性的藝者,是永遠不能成為大師的。”,其實這句話說的就是僅靠描寫客觀物件的真實,是成不了大師的,大師的作品更多的是表達一種內心的情感。現在的設計比賽越來越多,如果大家都只是衝著參加比賽,以拿到名次為目的的話,那麼出現好的設計作品的機率就會降低,當有了功利主義的追求後,許多人的設計風格就開始迎合評委老師或一些舉辦方的喜好,漸漸地就會喪失一些最為本質的東西,如果一件設計作品不能表達這個設計師內心深處的情感,只是為了迎合這個設計比賽的喜好,用它喜歡的樣式,風格,那麼,即使這件作品獲獎了也沒有多大意義。這種滿是功利的作品,缺少了真誠,就如同人類失去了靈魂一樣。
我很喜歡羅丹書中說的一句話:“最主要的是感動、愛憎、希望、呻吟、生活。要做藝術家,先要做起人來。”羅丹這裡說的就是要想成為一個藝術家,首先你要做一個有內心感受,有血有肉,有真情實感的人,要懂得求真務實,真誠,不虛偽。作為從事藝術事業的人來說,始終要帶有一顆真誠的心無論是在實踐中還是在批評欣賞他人的藝術作品的時候,都要發自真心,不要帶有主觀的情緒,正確地看待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