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廠推出的導演競技真人秀節目《導演請指教》播出已七期,導演間的比拼也行至第三賽段,在昨晚播出的第八期中,節目賽制更進一步對接電影工業化的現實流程,直接與市場對話,八位導演各攜其作品走進院線,直麵票房壓力。
線下展映首日上座排行排前四的四部作品中有三部用了流量演員,如丁真、朱志鑫、周柯宇等人。但正如製片人們所討論的那樣,演員陣容並不是最終決定影片票房的唯一因素。
一部受到大眾認可的影片一定有其來自故事本身的動人之處,以韓雪導演的第三階段的作品《撐傘人》為例分析。
影片講的是一位曾經遭受過性侵的女孩自我療愈與救贖的故事,延續了韓雪導演上一期的風格,仍然是一部女性題材的作品,也仍然在超現實的語境中繼續著取自現實又迴歸現實的努力。
據導演自己所講,靈感源於新聞報道中一個女孩被遺棄在垃圾桶邊上的情境,接軌社會現實的題材無疑是影片最大的亮點。
而在對這一題材的運用中,韓雪導演又跳出了“抑鬱與痛苦”的型別窠臼,而對其做了“溫暖與治癒”的書寫,聚焦於創傷過後女孩自我恢復的過程。
觀影結束後,兩位女觀眾先做了點評,一位有親身經歷的女生為影片強烈的“代入感”動容,另一位女生為“最終被救贖”的結局感動,正如陳銘老師所評價的“輿論高度關注”,“社會核心聚焦”,“能夠真實地造福於一部分人”。
影像之於不同的導演有著不同的意義,韓雪導演在舞臺上陳述“我總覺得生活中間,應該在黑暗中有光吧”,也許在韓雪導演這裡,影像的真正意義始終在於社會力量的傳遞,在於現實關懷的供給,如同在黑暗中亮起的光束。
為了真正走進院線,接軌市場,這一期的影評人陣容多了一位院線經理,他為該片預估的票房在三億以上,直言《撐傘人》這個名字“特別好”。
為什麼說“撐傘人”好,私以為,在於其指代主體的不明確性。從商業一點的角度講,海報上的三位主演都手撐一把紅傘,影片開播前就憑空拋了一個懸念“誰是撐傘人”,足夠惹人一探究竟。
而從文字內容入手分析,“撐傘人”的隱喻更是意味深長。娜娜是小冬的撐傘人,此時的撐傘象徵的是小冬的自我保護與救贖。肖羽也是小冬的撐傘人,此時的撐傘象徵的是小冬對來自外界關懷的接受。小冬又是遭遇危險的陌生女孩的撐傘人,此時的撐傘象徵的是小冬對有相同經歷的弱勢者的保護。
再回到現實中,韓雪導演又何嘗不是她所關注的創傷群體的撐傘人呢?
此時再看方勵與陳祉希兩位製片人對“撐傘人”發出的質疑,“一個男孩怎麼樣就愛上這個姑娘”、“沒有去表現他們倆之間情感遞進的過程”,袁子彈為其辯駁“愛情不是主旨”,的確如此,影片的主題落點在自我與他者的更廣闊的“愛與關懷”上,肖羽不是《撐傘人》唯一的題中義,愛情種種,不必贅述。
圍繞影片,現場還對現實與非現實人物的處理做了一番探討。有人提出影片中兩個女孩的區分不夠明顯,李誠儒老師聲稱看不明白兩人實際是一人的人物設定,“為什麼不讓一個演員來演她們兩個人呢”。
誠然,不同電影有不同的表達,可以一人分飾兩角,自然也可以兩人分飾一角,將藝術創作拘泥於一種固定的模式,未免迂腐教條。
而韓雪導演本身的意圖就在於“上來就不希望兩個人當一個人看”,的確,這正是影片的懸念所在,現場也不斷有人為其例證,《美麗心靈》、《困在時間裡的父親》,不勝列舉。
在這一點上,楊超導演的評價是中肯的,兩個女孩的真正區分不在於特技的處理,而在於發生在特技鏡頭之前的兩個女孩的爭吵與分歧,韓雪導演做到了這一點。
而至於王旭東老師所提出的現實與超現實(心理現實、魔幻現實)雜糅的問題,韓雪導演的作品無可厚非。因為現實與超現實本來就都是電影的表現手法,而無型別的區隔。
回看意識流電影的名作,哪一部不是現實與超現實的交織融匯,費里尼打破陳規,在《八部半》中把正在行進的現實與童年時期的回憶(心理現實)、天馬行空的夢境(魔幻現實)緊密編織,終成影史上不朽的經典。可見,若為表現手法所綁架,將無益於電影藝術的推陳出新。
綜上所述,韓雪導演的《撐傘人》獲得的“高票房”,並非全靠流量演員的明星效應,最重要的從來都是導演本身的真摯關懷和影片本身的動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