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通寶是清代古幣之一,清穆宗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鑄造,"同治通寶"於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開始鑄行,但因鑄錢虧損等因,鑄造很不正常,常見的僅有"寶泉"(戶部)、"寶源"(工部)、"寶蘇"、"寶浙"、"寶昌"、"寶川"、"寶桂"和"寶東"等局,其餘很少發現或僅見部頒樣錢。"同治通寶"面文漢文宋體、楷書互見,各局所鑄,大小、輕重參差不齊,一般徑為22毫米左右,重約3克,銅質較差,鑄工不精。
因咸豐大錢造成混亂,平錢用途日減,致使許多省局停鑄,同治年間所鑄同治錢有兩種:一為"通寶"(僅小平),一為"重寶"(見有當四、當五、當十)。在舊泉譜中素有"同治通寶無大錢"之說,這是除了小平大樣(直徑28毫米,直徑30毫米)和小平特大樣(直徑32毫米)之外而言。後來個別又發現有寶河(南)局五年所鑄異範"同治通寶"大錢,直徑達36毫米,為當十型大錢,屬特例。此後,就再也未見有超過此尺寸的大錢面世。
從目前的收藏市場來看:同治重寶錢幣的收藏價格並不高,大多數都是在一百元到兩百元之間,稍有不錯的錢幣也是在三百元到五百元之間,建議收藏者們可以考慮一下雕母錢幣,或者是母錢這類品種的錢幣。其原因是因為這類錢幣不僅在其數量上遠遠的小於重寶錢幣,而且在其鑄造工藝上也是更加的精美,更加具有收藏的空間和升值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