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瞭解 更多內容
掃碼看影片
郵票中的黨史6
紅郵名片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紀念套票
2015年9月3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中國郵政發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紀念郵票1套13枚,小型張1枚。此套郵票是歷次紀念抗戰勝利題材當中發行量最大、枚數最多的一次,並緊密結合國家關於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宣傳的要求,第一次系統地展現了抗戰紀念的設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該套郵票採用紀念場館與經典戰役場面相結合的方式,表現了革命英烈英勇、頑強、不畏犧牲的精神。作者採用繪畫寫實的方法,使用凝重的黑色色調,給人以一種肅穆莊嚴的感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郵票內容分別為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及相關歷史背景,全套郵票面值為20.80元。小型張畫面以《大刀進行曲》雕塑、長城、紅綢、和平鴿為主要元素,紅、白、灰色調的大膽運用,形成強烈的色彩反差和視覺衝擊力,現實主義的雕塑凝聚了抗日的決心以及全民族為勝利而歡呼的喜悅之情,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紀念活動標識相互呼應,融為一體。
歷史背景: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為爭取世界和平
作出偉大貢獻
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企圖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1931年9月18日深夜,根據不平等條約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向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瀋陽城發動進攻。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迅速興起。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詞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使中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災難。面對民族危亡,中國共產黨倡導推動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併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經過艱苦卓絕的長期抗戰,中國人民終於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走向勝利的程序中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
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中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的2/3以上,鉗制了日本軍國主義妄圖配合德國法西斯突襲蘇聯的戰略意圖,推遲了日本南進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時間,粉碎了其稱霸東方的野心,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馮秋瑜
歷史回顧:
兩黨共禦外侮的光輝典範
走在京杭大運河邊迤邐的臺兒莊古城,享受著和平與幸福的我們不該忘記83年前發生在這片熱土上的血戰。1937年年底,侵華日軍最高指揮部調集了磯谷和板垣兩支精銳部隊,海陸並進,以我魯南地區臺兒莊為會師目標,並策應津浦路段的日軍,企圖直驅徐州,一舉殲滅中國第五戰區的有生力量。臺兒莊距徐州僅一百五十公里,日軍若佔領了臺兒莊,則徐州唾手可得。1938年3月23日-4月8日,經過殊死搏鬥,中方傷亡約3萬餘人,斃傷日軍11984人,迫使日軍在戰役進攻中敗退。
“這在日軍發動侵華戰爭以來尚屬首次,對日軍來說,這不僅是在兵力數量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敗。”臺兒莊戰役研究會理事宋勝健介紹,臺兒莊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增強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鼓舞了抗日軍隊計程車氣。“這是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後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宋勝健介紹,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以後,以國共兩黨為代表的各種政治力量以及全國各民族各階層表現出了空前的團結,形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臺兒莊戰役則是國共兩黨和廣大民眾同仇敵愾、共禦外侮的光輝典範。
“在臺兒莊戰役的策劃和組織過程中,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各級黨組織從多方面給予了積極配合和大力支援。參加臺兒莊戰役的國民黨軍隊中有相當數量的共產黨員,他們有的是高階軍官,在戰役指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的是中下級軍官或士兵,與國民黨官兵鮮血流在一起,乃至犧牲在一起。”宋勝健介紹,作為中國共產黨特別黨員的張克俠,以第五十九軍參謀長的身份配合張自忠,重創了日軍第五師團。中國共產黨黨員郭子化組織發展起來的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在臺兒莊戰役期間廣泛發動群眾支援臺兒莊戰役,配合中國軍隊炸燬日軍軍火庫。中共山東省委領導開展的抗日武裝游擊隊相繼在黑虎泉、萬德、大汶口等地將日軍的鐵路橋、公路橋、飛機場等全部炸壞,有力地阻擊了日軍對臺兒莊地區的增援和後勤補給。
設計者說:
當晚月亮什麼形狀都要考證
“郵票是‘國家名片’,體現了文化、歷史的元素,在郵票設計中怎樣想方設法還原歷史,儘可能地去接近歷史?”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紀念郵票的設計過程中,李晨思索著。擅長以畫面“講故事”的他透過現實與歷史、虛實結合的方式拓展了這套郵票的設計內涵,增加了畫面內容的縱深感。近日,中國美術家協會連環畫藝術委員會主任、瀋陽魯迅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院院長李晨為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講述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週年》郵票的設計故事。
“這套郵票共13枚,分別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東北烈士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八路軍總部舊址紀念館、百團大戰紀念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新四軍紀念館、滇西抗戰紀念館。每個畫面都反映了一個歷史場景,我把抗戰中的經典戰役都畫了一遍。”由於時間非常緊張,從設計到定稿,李晨只花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短短的時間裡,李晨需要仔細研究畫面上反映的細節,“必須忠於史實,逐一查證。”
“例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這張郵票反映的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發動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駐守北大營的東北軍部分愛國官兵抗命還擊,打響北大營突圍戰,從而打響中國十四年抗戰的首戰槍聲,也開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畫面上的人物拿著什麼樣的武器?包括當天晚上的月亮是不是呈現這樣的形狀?都要去研究、收集。又如,滇西抗戰中的鐵帽子是英式的,上面有編織網;淞滬戰役的帽子是德式的,用的是捷克機槍,包括巷戰中的黃包車、瓦礫、倒塌的建築,都要畫準;臺兒莊戰役的帽子是小盆兒式樣的……諸如此類的細節,作為郵票設計,必須要準確。”
這套郵票的設計採用了黑白的素描風格。李晨說:“歷史在你的腦海中不一定是彩色的,因為我們對歷史的印象大部分是從黑白照片中來的,從黑白照片中讀出色彩。我希望這個設計可以如同老照片一般,儘量真實地還原歷史。”
親歷者說:
“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紀念郵票小型張上採用了潘鶴、梁明誠1976年創作的雕塑作品《大刀進行曲》。這一雕塑作品現收藏於中國美術館,以抗日戰爭為題材,記錄和反映全民抗日的歷史。作品選取了最為典型的中年農民形象拿著大刀作為雕塑的主體,雕塑涵蓋指揮員、農民、小戰士、婦女等六個不同社會身份的人,他們有的拿著槍衝鋒,有的拿著手榴彈或地雷往前衝,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奮起抗戰的偉大精神。
前廣州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協理事、廣東美協副主席梁明誠是中國現當代雕塑第三代的傑出代表。對於中國現當代雕塑來說,梁明誠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他目睹過日本侵略者的槍口、逃過難,也親歷了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在義大利的留學生涯,讓他更加堅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他把對國家、民族的愛和自身的信仰凝聚在以革命題材為主的作品中,希望把時代和民族特色留給歷史,留給後人。
1939年12月,他出生在當時的廣東省南雄縣,“我父親是中醫,家裡還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日子原本過得還算太平。”然而1944年,日軍在中國進行“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5月,日本侵略軍為了打通粵漢鐵路,向粵北侵犯。11月,日軍攻佔了韶關,打通了粵漢鐵路,南雄淪陷,當時年僅5歲的梁明誠和父母、小哥哥舉家逃難到位於粵東的平遠縣。“南雄靠近鐵路,記得當時,日本人一來,我們就往東跑,因為平遠是山區,很不方便的,估計日本人很難走到那裡去,我們就跟著一批人一起往那裡逃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的那一天,梁明誠還去參加了火炬遊行。那一年,他讀小學一年級了。“那時候每家找來一個竹筒,在裡面塞上布頭和火水,點燃了參加遊行。那時候,心裡很高興。”1949年夏,梁明誠舉家遷到廣州,他記得,“11月某日早晨,家門口睡滿入城的解放軍戰士,解放了。”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1950年,自己才11歲,父親就不幸病逝了。“其實都是被日本侵略者害的。”梁明誠說,因為逃難時風餐露宿,衛生條件也差,因此包括父親在內的好多人都染上了痢疾。後來父親的病沒好,又因為嚴重的心肌炎,在40多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1958年中學畢業後,梁明誠被保送到廣州美術學院,潘鶴正是梁明誠的雕塑任課老師。在10多年的創作道路上,梁明誠與潘鶴合作了《廣州解放紀念像》《大刀進行曲》《銅牆鐵壁》《佔領總統府》等。受時代感召,梁明誠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雕塑專業的留學生,於1980年至1982年赴義大利卡拉拉美術學院進修兩年。留學期間,梁明誠發現:當時和發展中的中國相比,歐洲國家很富有,但貧富差距也大。“我覺得,這也不行。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讓全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在留學歸國後的第二年,1984年,44歲的梁明誠加入了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