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在地下深處,放射性元素可以分解水分子,產生為地下生命供能的成分。這一過程又被稱為輻射分解(radiolysis),在長達數百萬到數十億年的時間裡,這種方式為地球上生活在孤立的、充滿水的裂縫中以及岩石孔隙中的細菌提供了能量。如今,一篇發表在《天體生物學》(Astrobiology)雜誌上的最新研究表明,輻射分解可能為火星地下的微生物提供了能量。
在火星表面,塵暴、宇宙線和太陽風不斷肆虐。不過在地表之下,可能有一些地方為生命提供了庇護。傑西·塔納斯(Jesse Tarnas,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行星科學家,她表示:“在火星上,尋找宜居場所的最佳地點是地下。”透過研究火星的地下,科學家或許可以確定那裡是否有生命存在,而目前研究火星地下情況的最佳樣本是墜毀在地球上的火星隕石。
圖片來源:Pixabay
塔納斯和同事評估了火星隕石樣本中顆粒的大小、礦物組成以及放射性元素丰度,並使用衛星和火星車的資料估計了火星殼層的孔隙度。將這些資料輸入計算機模型後,他們模擬了輻射分解的情況,確認了產生氫氣和硫酸鹽的效率(兩者都是能為地下細菌的新陳代謝供能的成分)。研究人員表示,在有水存在的情況下,火星地下的輻射分解能夠在長達數十億年的時間尺度上供養地下的微生物群——這樣的過程或許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已有科學家對火星的輻射分解做過研究,但這次研究標誌著首次使用火星岩石評估行星地下的宜居性。塔納斯和同事對火星地下潛在的生命丰度進行了估算,如果輻射分解過程的確存在,在1千克的岩石中可能存在多達上百萬個微生物。(生物學家曾在地球的地下發現過相近的丰度。)
圖片來源:Pixabay
在所有隕石樣本中,展現出最佳宜居性的樣本是風化角礫岩。塔納斯說:“這些樣本可能來自火星南部高地,這裡是火星上最為古老的地形。”
美國羅格斯大學的行星科學家盧吉拉·歐嘉(Lujendra Ojha,並未參與這項研究)對此評論道,正如研究中所描述的,地下生命需要水,但火星上是否存在地下水還有待商榷。確認火星殼層內是否蘊含水將是非常關鍵的一步,而這項研究有助於推動與之相關的探索。歐嘉還表示:“哪裡有地下水,哪裡就有可能存在生命。”
撰文:尼克·小笠(Nikk Ogasa)
翻譯:董子晨曦
引進來源: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