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副刻影史
編輯/副刻影史
上期的文章呢小編帶大家瞭解了我國五件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後母戊鼎、清明上河圖、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這五件文物呢可以說是我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寶物,其本身的製造的工藝就是當時最頂尖的,時間呢更是賦予了它們自身價值除外的附加價值。接下來跟著小編看看剩下的五件國寶級文物吧!
第六件四羊方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
破舊倉庫的角落裡放著一個不起眼的箱子,箱子裡裝著一堆不知名的碎片,灰塵將它們緊緊地包裹著。吱呀一聲倉庫的大門被打開了,隨之而來的是一批人。他們開啟旁邊的箱子,將裡面的東西拿出來仔細地研究著。
終於四天過去了,一個男人打開了我所在的箱子,從裡面拿出我身體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就是這個人興奮的聲音“四羊方尊找到了。”我從旁邊的人口中得知這個人叫蔡季襄。而我所在的地方是中國人民銀行湖南分行的一座廢棄倉庫裡。
後來我被送到另一個男人的手裡,他把我一點點的“粘連”在一起。兩個月後我終於恢復原來的樣子了,幫我的人叫張欣如,之後我就成了人們口中的四羊方尊。
1938年4月的一天上午,湖南寧鄉縣黃材鎮的姜氏兄弟,在地裡種紅薯的時候無意中從土裡挖出了四羊方尊。三兄弟興奮地盯著四羊方尊,時不時地敲敲打打。只聽叮噹一聲四羊方尊的口沿上掉了手掌心大小,三兄弟立刻將東西帶回家。
三兄弟挖到寶貝的事情被傳開了,上門打聽的文物販子越來越多,最終四羊方尊被400大洋賣出去了,只是方尊口沿的碎片則被姜景舒保留了下來。
1938年11月,湖南省銀行遷往沅陵,四羊方尊也被帶到了沅陵,隨後的日軍空襲中,湖南省銀行被日軍的飛機轟炸,四羊方尊也就便成了後來的一堆殘片。1976年,姜景舒將四羊方尊的殘片獻給了國家。
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銅禮器,祭祀的時候離不開它。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裡面最大的一件,邊長52.4釐米,高58.3釐米,重34.5公斤。
四邊上裝飾有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四角各塑著一隻卷角羊,因此也叫四羊方尊。方尊肩部裝飾著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從方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四羊方尊的造型也是極為考究的。商周時期,青銅尊經常作為禮器出現在祭祀儀式上。先秦時期,羊在祭祀禮儀中的地位僅次於牛。當時的統治者希望能透過祭祀活動獲得上天的眷顧,在祭祀禮器的設計上處處用盡心思。
甲骨文中的美字就是頭頂大角的羊形狀,看看我們現在的美字就更有意思了:簡單來說就是羊大為美嘛。看來人們早就把羊和美好的事物聯絡在一起了。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其價值預估為2000億人民幣。
第七件大禹治水圖玉山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大禹治水講述的是人類與大自然爭鬥的故事。上古時期洪水氾濫,大禹從鯀(gǔn)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堵為疏。大禹帶領大家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清乾隆年間,在新疆和田的密勒塔山中發現了一塊重達五噸的大玉石。它色澤青綠,光潔滋潤,石質細膩柔和如脂是一塊天賜奇石。乾隆得知是龍顏大悅啊,立馬命令當地的官員將玉石送入京城。
這可愁壞了接旨的官員,如此大的石頭應該如何運輸呢?有人指出可以用馬車拉它,又有人提出可以用大船載它,還有人提出可以在地面灑上水,讓它自己滑行。終於運輸開始了玉石被放在了軸長11~12米的特大型木車。
車前有100多匹馬拉車,車後有上千名工人在推車前行,他們可謂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啊!這次運輸全程一萬一千多里路,可想而知這一路的艱辛,終於在四年後將大玉石運輸到了紫禁城。
在乾隆的授意下,造辦處的畫工以宮廷殘畫大禹治水圖為稿本,設計雕琢與玉身的模樣,乾隆幾次稽核後批示滿意。交給何人雕刻呢?咱們的乾隆爺早就心裡有數了,畢竟人家對雕工也是很有研究的。
玉器雕得精巧的是蘇州和造辦處,而大型玉雕的雕刻就非揚州不可了。因此雕刻大禹治水的任務就落到了揚州兩淮鹽政玉作坊。玉石料被運往揚州,在兩批匠人日夜不停地趕工中,終於在六年後完成了大禹治水的雕刻。
該作品前後共花費十餘年的時間,最後由乾隆帝欽定,安放在寧壽宮樂壽堂內(北京故宮博物院寧壽宮樂壽堂),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其價值預估為1300億人民幣。
第八件馬踏飛燕 甘肅省博物館
1969年9月初,甘肅武威的村民接到上級安排要開挖戰備地道。地點就在城北2公里外的雷臺祖廟。地道開挖了一切都進展得特別順利,10多米深的時候在地道的南側出現了一堵清灰色的磚牆。
幹活的都是十八九的大小夥子。其中一個愣頭青哐哐兩鎬頭下去,牆被砸了個大洞。洞內佈滿了排列整齊的銅人、銅馬、銅車,地上還散落著大量的古錢。拿起來一掂分量不輕,一敲錚錚有聲。看來這是青銅馬,大家趕緊把值錢的東西裝到麻袋裡。
那時候的人們見識都很淺薄,根本認識不到這批文物的價值。村裡人商量半天,都沒定好該怎麼辦。就在這時村裡“有見識的人”開口了,咱們可以把這些銅器賣到廢品收購站去,賣銅的錢可以買很多牲口給我們幹活用。
訊息傳出去了負責文物的幹部黨壽山立刻來到了武威村,來到了庫房的黨壽山驚呆了,裡面有著的量的銅馬車儀仗俑,大批的陶器擠在一起,黨壽山向有關部門做了彙報就這樣它們被運往了甘肅省博物館,其中就有一匹銅奔馬。
2年後郭沫若來到了甘肅博物館,他被眼前這匹腳下踏著燕子的銅奔馬吸引了,無論是造型還是力學結構它都達到了完美的程度。
在修復專家趙振茂的努力下,銅奔馬恢復了往日的神采,參加了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文物展覽,郭沫若給它起了個特別浪漫的名字馬踏飛燕。
從此,它也成了中國旅遊的標誌。馬踏飛燕,現珍藏於甘肅省博物館,其價值預估為800億人民幣。
第九件鑲金獸首瑪瑙杯 陝西曆史博物館
1970年在陝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出土,它是現今唐朝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杯長15.6釐米,口徑5.9釐米。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
上口接近圓形,下部雕刻成獸形。獸頭圓瞪著大眼,目視前方,似乎在尋找和窺探著什麼,獸頭上有兩隻彎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卻似牛。獸首的口鼻部有類似籠嘴狀的金冒,能夠卸下,突出了獸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鑲金獸首瑪瑙杯很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傳來的器物所製作的,它是唐代與西域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證。鑲金獸首瑪瑙杯是唐代的酒器,現珍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其價值預估為210億人民幣,是唐代玉器做工技術的天花板。
第十件金縷玉衣 河北省博物館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穿衣服,衣服一般都是用布料做成的,穿上可以保暖而且還非常的美觀。現在呢就有這樣的一件衣服,它非常的特殊,它是用玉片和金絲連綴製成的。最小的玉片在手套的位置只有成人拇指指甲蓋大小,最大的玉片在腳底板。
玉衣,史書上稱其為玉匣。是一種,為封建貴族特製的貼身穿在屍體上的喪服。死後穿玉衣下葬的習俗開始於戰國末年,盛行於西漢和東漢,延續到東漢末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方才消失。當時的人們迷信認為玉衣能儲存屍骨不朽。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1968年的一天河北保定滿城縣,解放軍工程兵們正在準備一個防禦工事戰士們正在陵山頂打眼放炮,炮聲過後只聽見嘩啦啦石子滾落的聲音,可奇怪的是並沒有掉下一塊石頭來。幾個膽兒大的戰士決定走上前去一探究竟。
就這樣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陵墓被發現了隨之而來的還有兩件做工精良的金縷玉衣。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現在珍藏於河北省博物館,其價值預估為80億人民幣,是古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服。
上面講述的5件國寶級文物的排名只是小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意見在評論區留言哦,我們可以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