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是人類目前正在開發的優質新能源之一,如果推上商業運用,將完全緩解現階段的能源危機,將人類文明推上一個新階段。於是,有人認為,核聚變能源的利用,是人類未來文明升級,走向深空的唯一出路。
這就值得商榷了。我認為,核聚變只是人類目前正在開發的一種高效能源,是人類迄今為止認識的質能轉換率最高的能源,但並不一定是未來人類最高階的能源。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要從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說起。
質能方程
質能方程是愛因斯坦最偉大的發現和貢獻之一,它揭示了質量與能量的當量等價以及互換關係,讓人類對物質質量所蘊含的能量有了突破性認識。它告訴人類,只要有本事將物質質量全部轉化成能量,能量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質能方程有一個複雜的推導過程,最終得到一個十分簡潔的表示式,就是E=MC^2。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能量E與質量M乘以光速C的平方是等價的,而且是可以互換的,只要人類有本事將物質質量全部轉化為能量,這個能量就驚人的巨大。
質能的等價轉換是相互的,也就是說質量既可轉化為能量,能量也可轉化為質量。但這種轉化又是很難很難的,需要特別苛刻的條件,主要是需要巨大能量或者極高壓力,而且能量轉化為質量則更難。宇宙誕生那一刻,在無以倫比的壓力和高溫下,宇宙從大爆炸那一刻的純能量,漸漸生成了各種元素和物質,才成就了我們的世界。
很小質量的物質可以轉化出巨大能量,因此如果反轉,則巨大能量才能夠轉化出很小質量。根據質能方程計算,1kg質量的物質,全部轉化為可得到9*10^16J(焦耳)能量,每度電能相當3600000J,每噸炸藥相當4814000000J,因此1kg物質全部轉化成能量相當250億度電能,2151萬噸炸藥。
等價對等轉換,能量轉化為質量,就是250億度電能的能量,才能夠轉化出1kg質量,或者2500萬度電的電能,才能夠轉化出1g質量。
現在已知的是,實現100%質能轉化率,也就是物質質量全部轉化為能量的途徑只有一個,就是正物質和反物質碰撞湮滅。但我們世界反物質極少,而且捕捉和儲存都十分困難,因此要取得這種完美質能轉化還只能是個夢想。
人類過去的能源利用主要是透過對木柴或煤炭石油的燃燒,這種能源利用方式不是質能轉換,而主要是透過化學反應的方式,質能轉換在其中極其微量。如果按照質能方程計算,這種轉化率極低。如1kg煤透過燃燒能得到約3000萬J的能量,質能轉化率只達到3*10^-10,也就是300億分之一。
核能利用和可控核聚變開發現狀
現在人類取得最大質能轉換率的是核能。核裂變的質能轉化率約0.1%,核聚變的質能轉換率約0.7%,也就是1kg核燃料,這兩種方式可以分別轉化出1g和7g質量的能量。這比過去燒煤強多了,效能分別提升了300多萬倍和2300多萬倍。
原子彈爆炸和氫彈爆炸是核能不可控的瞬間釋放,雖然只有0.1~0.7%的質能釋放,卻這麼驚人,比普通炸藥厲害多了,可見質量轉化為能量的威力。現在人類已經掌握了核裂變的可控釋放,這樣就可以利用核能造福人類了,如核電站等。
但核裂變一是汙染風險大,二是質能轉化率遠遠沒有核聚變高,三是原材料儲量和開發比核聚變差遠了。因此,開發出可控核聚變,是人類已經追求了幾十年的重大目標。但迄今為止,核聚變還只是停留在氫彈“轟”的一下不可控階段,可控緩慢釋放能量的核聚變利用還在試驗中。有專家預測,大概還需要30年左右,可控核聚變才有可能推上商業運用。
現在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都在下大力氣攻關可控核聚變,但進展一直都很緩慢。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現在人類已經能夠透過實驗裝置,已經實現了將核聚變的超高溫等離子體約束在裝置內,並從開始的能量輸入大於輸出實現了輸出大於輸入。在這方面,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進行的實驗,創造了1.2億度狀態下穩定執行101秒的記錄。
即便是世界前列,也才101秒,可見未來的路還有多艱難,還有多長。
可控核聚變實現的難點
所謂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小太陽。這種叫法引起過許多人的誤解,以為所謂“人造小太陽”就是造出一個外觀像太陽,放射出耀眼光芒的球體。其實不是這樣,之所以叫做“人造小太陽”,是因為核聚變的內在執行機制是模仿太陽核心的氫核聚變。
太陽之所以源源不斷地發出光和熱,就是中心一直在不停進行著氫核聚變,每秒鐘有420萬噸的質量轉化為巨大能量,以電磁輻射的方式釋放到太空,我們地球也能夠分得一杯羹,這杯羹是太陽總能量的22億分之一。
可控核聚變的最大難點就是實現對高溫等離子體的控制,這種控制一是要約束住它,不讓其到處亂跑;二是要能維持源源不斷的聚變反應。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就要解決容器問題,用什麼容器和方法能夠盛裝核聚變的高溫等離子體。
太陽核聚變是在3000億個大氣壓強和1500萬度高溫下,幾十億年來持續不斷進行的。而人類在地球上無法得到這麼高的壓力,就只能從溫度提升上做文章。
因此在地球環境下要實現可控核聚變,讓這個聚變源源不斷的進行,核聚變等離子體的溫度就要達到1億度以上。從目前的技術來看,人類製造出1億度高溫已經不成問題,但問題是這團億度高溫之火用什麼容器來裝住讓它不要亂跑呢?
我們地球所有的材料沒有能夠耐受1億度高溫的。已知熔點最高的物質是鉿合金,熔點可達4215℃;其次是單質碳,熔點在3500℃以上;熔點最高的單質金屬是鎢,熔點為3410℃。由此可見,地球物質耐高溫的能力太弱了,連1萬度都耐不了,別說耐1萬個1萬度的1億度了。
不管用何種物質做核聚變裝置的內膽,都無法裝住核聚變的火焰。當然這只是常人的眼光,科學家可不是常人,他們熟知並能應用幾百年來的科學發現和發明,找到了束縛核聚變高溫等離子體這匹野馬的方法,而且還不止一種。
這就是磁約束、重力約束、慣性約束。太陽就是依靠重力約束,巨大質量的壓力,將核聚變控制在核心進行;而地球沒有這麼大的重力,人類也沒有能力製造這麼巨大的壓力,只能採取其他約束 辦法。
現在普遍採用的是磁約束,就是透過製造一個磁場,將核聚變的等離子體中帶電粒子約束在裝置中心,不讓它接觸內壁和任何零部件,這種裝置主要有託卡馬克和仿星器裝置。
這樣,核聚變反應就能夠控制在容器中進行了。但理論與實踐是有距離的,當前需要解決的是能夠約束和持續穩定執行多久的問題,能夠轉化出多大的能量的問題。
可控核聚變前景
為什麼人類對可控核聚變這麼重視和期待呢?主要是因為有兩大無可比擬的優勢:一是核聚變所需原料儲量充足,二是核聚變是一個最清潔環保的能源,幾乎沒有任何汙染。因此如果核聚變成為人類的主要能源後,什麼碳排放等發展與破壞難以解決的矛盾就都不是事了。
現在核聚變採用的原料主要是重氫,就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這種原料在海水中儲量豐富,1升海水就含有0.03g的氘,這一點點氘透過核聚變釋放的能量相當300升汽油,而全球海水中儲存的氘就有45萬億噸,相當4.5*10^19噸汽油燃燒釋放的能量。
世界石油總儲量只有約2500億噸,海水中氘的儲量所能轉化能量是石油儲量的1.8億倍。現在1年使用中開採量約50億噸,現有儲量只能開採50年,而用氘替代可用9億年。
而且,除了海水,地球其他資源中也還富含氘和氚。未來,人們還可以到月球上採集氦-3礦藏,氦-3是比氘和氚更進一步更優質的核聚變材料,月球上儲量豐富,可以供人類使用1萬年。因此,可控核聚變成功推上商業化運用,人類將拋棄長期懸掛在頭頂的能源危機帽子,輕裝上陣。
未來,可控核聚變可廣泛用於發電、運輸、航空、航天,將會推動人類文明的升級。有人認為,核聚變利用將是人類進入核能時代和宇宙一級文明的標誌,到了那時,只要攜帶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深空航行,飛得更快更遠。
但核聚變不是人類能源開發利用的終點
從前面說的來看,核聚變可以讓人類文明提升到一級水平。所謂一級文明水平,根據卡爾達舍夫宇宙三級文明理論,是宇宙最低一級文明,也叫做母星文明。作為人類,達到一級文明,就是能夠完全掌控地球了。
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文明現在還處於0.73級左右的階段,要實現一級文明,還需要奮鬥200年,而可控核聚變能源的利用,就是要達到一級文明的前提條件。
卡爾達舍夫三級文明理論認為,文明升級的主要度標是能量的使用量。現在人類能量使用總量約2*10^13W/s(瓦/秒),達到一級文明需要使用的能量要達到1.74*10^17W/s,還需要增加8700倍。0.73級到1級還相差0.27級,也就是27個0.01點,8700倍開27次方,我們可以計算出每升級0.01級文明,能量需求增長約1.4倍。
而要達到二級文明,還相差1.27級,也就是127個0.01,根據1.4倍的127次方計算,人類要達到二級文明,能量使用總量還需要增加3萬多億倍。從這樣龐大的能量增長天文數字,我們可以看出,僅靠核聚變能量來獲得升到文明二級的能量只是杯水車薪,是遠遠不夠的。
那麼人類未來能源的出路在哪裡呢?
出路有很多,就是尋找新的能源,最終的目標就是最大限度獲取太陽能源。我們知道,太陽每秒鐘有420萬噸的質量轉化為能量,根據質能方程就是每秒鐘釋放出3.78*10^26W/s能量,地球可以從這些能量中接受到22億分之一,就是1.74*10^17W/s。
其實這就是一級文明和二級文明的能量度標,也就是達到一級文明,消耗的能量要達到地球接受太陽總能量;達到二級文明,消耗的能量相當太陽輻射總能量。因此,核聚變能源利用只能夠讓人類升級到一級文明,而要達到二級文明,就是把地球全部榨乾了,也無法滿足這種能量需求。
那麼未來的能量來自哪裡呢?我想首先是人類透過對自然規律更深層次的認識,在質能轉換效率上有更大突破。人類現在質能轉換獲得的最大效率是核聚變,只佔到質能轉化率的0.7%,而反物質湮滅可以實現質量100%的能量轉化。
那麼在這0.7%到100%中間還有99.3%的質能轉化率,人們還沒有找到任何轉換方法,未來有沒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呢?如果能夠達到2%以上,甚至50%以上的質能轉化利用率,那能源利用的前景就更廣闊了。
但人類最終的能量來源還是要依靠我們的母恆星~太陽,如果能夠把太陽源源不斷的輻射收集起來,別讓它浪費了,就能夠得到實現二級文明的能量了。
這正是戴森球理論的來源
戴森球理論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的助手弗里曼·戴森提出來的。這個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任何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都必須建設一個巨大的球狀殼體,將自己母恆星包裹起來,讓恆星巨大能量全部為文明發展所用。這是宇宙一切文明升為二級的必由之路,也是人類文明升級的必由之路。
科學家們經過計算,人類建造的戴森球半徑應該在地球軌道左右,也就是以太陽為中心,製造一個半徑約1.5億千米的球體,將太陽包裹起來。科學家們經過測算,要建設一個這麼巨大的球體,需要拆解整個太陽系所有的行星,甚至連塵埃氣體也不放過,這個殼體的厚度還只有幾十釐米。
未來的人類將再也沒有地球,而是寄居在戴森球殼體附屬的太空城中,並且依賴汲取太陽的巨大能量,不斷飛往深空進行星際移民。
這個偉大的構想在許多人看來,實在很是荒唐,有些像痴人說夢。但許多科學家相信,這將是人類在太陽系的最後時光最終出路,而且有的科學家對這種工程進行了可行性研究,認為完全可行。現在科學界一般認為,人類要達到一級文明還需要200年,要達到二級文明還需要5000年。
過去,有過很多當時認為是天方夜譚的事情,過了一些年就成為很普通的現實。就如早幾十年,人們連做夢都想不到手機會成為人人必備,可以與地球任何地方的人們影片聊天已經成為常態。因此在未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人類做成戴森球有什麼稀奇的呢?我堅信這一點,而且只有太陽巨大能量,才是人類最終走出太陽系最可靠的來源。
今天就說到這,最近關於質能方程和能量的事情已經說了很多,可能本文有些並沒有細講,朋友們如果要深入瞭解,可以查閱一下前面發的問答和文章。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