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鬆一定要松到腳下,真的能鬆下來,身體的重量一定會傳到腳下去的,鬆了之後必然帶來沉。腿部會承受很大的身體重量,腿的承重程度實際上就是松的程度,那時候大腿會很酸。不知道大家在練拳過程中,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如果沒有就說明練的有問題。
肢體放鬆,既可順著地心引力向下松,也可順著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松,還能在這上下兩力的綜合作用下向周圍各個方向松。在所有方向的放鬆之中,向下松是最基本的,向下放鬆重在一個“放”字。像把肩上、背上、手上、腰胯上的重物放到地下。順著地心引力向下放。把骨架放順放正,皮肉像晾在衣架上的衣服似的掛在骨架上自然垂墜。真正放鬆到腳下了。放下的部位就有沉甸甸的感覺,就能感受到自身的重量。向下放鬆,體內意氣就像水中泥沙向下沉,因此也叫松沉,或簡稱“沉”。身體愈多部位放鬆,放到地面的身體重量就愈多,氣也愈下沉於腳底。氣愈沉腳底則重心也隨之到腳底,反彈力亦隨之增加,與地心吸引力更為相合。
松到腳底,關鍵在於松腰松胯,腰胯鬆開則氣自合,氣下到兩足,下盤穩固。真的松沉到腳底,就會覺得有一股勁力從腳底向上升起,充盈全身,將人向上頂起,這是大地反座力的作用。
在練拳時膝蓋不能受力,不是膝關節承載身體重量,而是靠松腰松胯把身體重量下沉至腳底。能松腰松胯,則膝蓋鬆開自然受力。有人用彎曲膝關節來降低重心和身體高度的練法,不是松沉,而是刻意降低重心;膝關節僵硬,不利於虛實變化,又容易損傷膝關節。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勢下沉,氣沉到腳底,膝蓋不受力,才是松沉。拳架太低,不是松沉而是僵緊,膝蓋受力,久之則膝蓋受損;只有沉到腳底能與地面相吸、順著反座力往上松,達到中正安舒,才是恰到好處。
練拳者的重心有四種:第一是實際重心,也就是人體的真實重心。第二是意念重心。比如說打拳時要用腰脊帶動,也說過用丹田帶動全身打拳,這腰脊就是意念重心,意念重心是可變的。第三是感覺重心,打拳時你自己感覺到的你的重心在那裡,如果你沉到腳底了,會感覺出來。快速松沉到腳底的一個重要關鍵就是收好尾閭,收尾閭能夠致使丹田向前向上凸起吊襠,內氣自然而然沉於下丹田。第四是功夫重心,功夫中心是前三種重心的結合。
真正技擊時,內家拳是以功夫重心取人。功夫重心在對比自己弱的對手時比較好感覺。有了從腰胯有向下松沉的感覺之後,逐漸感覺來勁在膝、小腿肚、腳踝之上,不久可以感到沉到腳底了。化勁要把對方之勁力通過鬆沉卸到腳底地下,這樣才能化之乾淨。松沉到腳底和松沉到地下是兩種層次不同的功夫,松沉到腳底的練法還沒完全到位,要松沉到腳底與地下緊固的粘在一起了,這樣就是松沉到地面的練法,從上往下的松沉到位了。
在練拳過程中往往差一點也很難把勁力傳導過來,因此一定要在身法正確的情況下練習。由於胯是髖關節、骨盆、腰椎以及肌肉組織的組合體,是大腿股骨與骨盆、骨盆與脊柱共同連線而成。所以,松胯一是松大腿根和小腹連線之處,二是松腰椎與骨盆連線處。
大腿根和小腹連線處是否鬆開,可以用手摸腹股溝那個位置,腹股溝處是軟的就說明鬆開了,如果是硬的,繃著勁的就沒鬆開;腰椎與骨盆連線處是否鬆開是體會把骨盆擺正,腰椎就像插進骨盆一樣的感覺,骨盆像“掉下去”一樣。
當我們胯真正鬆開以後,上體的重量一下子就會直接掉在腿上,大腿非常的酸脹,腳底非常沉實,就像深入地下紮根的感覺。
多數人在沒有練拳之前,肩部是很僵硬的。肩部鬆開時,感覺胳膊好像掉下去了似的,肩背部會有一種非常舒服的感覺。再舉個例子大家小時候都玩過撥浪鼓,肩部鬆開就像兩個小鼓槌掛在鼓身上一樣,搖動時鼓槌隨鼓身而動,藕斷絲連的感覺。也不知道表達清楚沒有,文字就是這樣,不可說,不可說!
人的體腔包括胸腔和腹腔,中間由橫膈膜隔開,心肺|/脾胃/肝、腎、腸等,這些臟器都垂懸在體腔內。一般情況下,人體在靜止狀態時,這些臟器是自然懸垂的,當我們運動時,人體為了避免五臟之間互相碰撞,身體會自然收縮腰腹肌肉來保護五臟六腑,從而使身體處於一種緊張狀態。
練拳過程中要求要鬆開體腔,真正鬆開時,好像是感覺所有的臟器一下子都掉下去了,自然懸垂在體腔內部,胸部似乎都空了,腹部充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空胸實腹。身體似乎有沉甸甸的感覺,腳底感覺特別實,就像一個巨人腳踩入地下一般。
拳論中用“含胸”來描述體腔放鬆;虛靈頂勁的感覺就像自己的脖子長了,個子也好像跟著長高似的;拔背的感覺就像背部背了一口鍋,老懷疑自己羅鍋了,胸部沒了,就剩那口鍋了;沉肩墜肘的感覺就像肩關節脫臼一樣,掛在身上, 肩和肘都沒了,就剩下手掌了;松腰落胯的感覺就像自己的褲子沒有繫腰帶一樣,有褲子老往下掉的感覺;邁步貓行的感覺有點象走路就像兩條腿踩著高蹺一樣,襠開的很寬,好像自己的腿沒有了,感覺怪怪的。需要說明的是,這都是練出來的,不是臆想出來的,加油!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與圖片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與圖片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立即刪除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