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軟體適配:自從iPhoneX面世以來,劉海屏跟其獨特的人臉識別技術開始出現在大量使用者面前,在以往16:9時代的App都毫無例外的需要額外適配這些劉海機型、人臉識別技術等等。而iPhone系列機型的適配速度毫無疑問是最快也是最好的,大到主流社交app,小到類似運營商、個稅等App均對劉海屏進行了適配並支援人臉識別登陸。
安卓機型而言,儘管手機廠商起初都有針對性最佳化,但隨著新機型與時間的推移,沒有了手機廠商的額外加持,這部分機型自然逐漸被App開發者所放棄。
兩邊最直接的體現:蘋果放棄了3D Touch之後在IOS13開始推出的輔助觸控,到如今基本做到了國內主流App全適配,雖然與壓感觸控原理不一樣但對使用者來說除了部分遊戲以外其他實現的功能基本沒有區別,而安卓這邊MIUI等等雖然也有做,但基本都侷限於自帶系統App,意義不大。
同樣的,高刷也需要廠商與應用開發者一起最佳化,缺一不可,國內安卓的碎片化問題一定是影響高刷體驗的最重要因素。
②使用者留存率:國內競爭壓力大,品牌眾多,每家都有不同的UI,也有不同的系統級優先策略。使用者會在不同廠商之間不斷嘗試,選擇合適的機型,而對於開發者而言,由於機型眾多,適配難度大,這是一項長期工程,短期內對於應用本身來說如果該機型使用者量過少,很難給應用本身帶來切身利益。
旗艦機普遍使用年限在2-3年,由於軟硬體的不斷更迭,老機型逐漸會被廠商本身淘汰,加上不同的機型基於不同的Android底層,各家一年兩代旗艦機的策略不僅讓使用者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也讓App適配方苦不堪言,一定程度上也讓品牌使用者留存率容易變低。
一般來說,正常的機型迭代也非常考驗廠商對於下一年技術的洞察力、預研能力,安卓最先開始使用高刷、也率先使用LTPO,但蘋果仍能在接近晚一年用上的前提下實現反超,這都是技術預研、軟硬結合才能帶來的體驗。
③軟硬結合:現在的安卓與蘋果儘管在晶片絕對效能上有一些差距,但整體來看這點效能對體驗的影響很有限。第二代LTPO技術的到來為安卓擁有像iPhone13Pro一樣的高刷體驗提供了可能,在該省電的地方儘可能省電,應該說電池是如今限制智慧手機發展的巨大瓶頸。
國內各廠商能否真正發揮好第二代LTPO的能力個人並不太看好,一方面國內軟體生態太亂,另一方面廠商與App開發者都不會長期堅持最佳化,畢竟產品的生命力週期擺在那。
總得來說,要想把該技術利用好,個人覺得手機廠商可以考慮精品路線而不是機海戰術,充分發揮技術洞察與提前預研下一代的能力。在對應機型上至少保證社交、影片、地圖等等主流App能完全發揮出自適應重新整理率的特性,而不是白名單機制,確保能夠與主流開發者維持該機型1-2年的系統與應用機制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