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杜教授!
有人說,中醫算什麼?既沒有大樣本的調查統計,也沒有精確的成分分析,就靠那些普通人看不到的理論來胡亂操作,早該淘汰了!
我想說,中醫也是醫學,是獨立西方思維習慣的醫學,是用另一種理論來解讀生命、疾病的科學體系。它好不好用,早就被實踐無數次證明。
今天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有一回,接待了一個患者。他當時年67歲,咳嗽,痰多,診斷其為慢性支氣管炎。該患40多歲的時候就有氣管炎,一直到今天,20多年了,用藥無數,逐漸竟也練就了“百藥不侵”之體,醫家之前用了好多辦法,雖然效果也有,但不算理想。無奈之下,他求治中醫。
當時是一個冬天,這個患者進來以後,隨身攜帶一個大的塑膠袋。他沒說幾句話,就咳嗽一陣,然後把咳出的白痰用手紙清理好,放入塑膠袋內。仔細看,發現他脈滑、舌苔也白滑,而且胸悶。
這個患者當時表示,別給我開西藥,也別開帶西藥成分的中成藥。因為所有這些,對他的效果都不好。他就是希望能喝點湯藥。畢竟,這是他沒有嘗試過的辦法,或許還會有轉機。
我看了看他,擬方:
茯苓、甘草、乾薑、細辛、五味子。水煎服。
結果,此患一劑之後咳嗽大減,兩劑之後痰多症狀改善,把裝手紙的塑膠袋扔掉了,敢平躺。三劑之後,頓覺呼吸暢快。
這患者後來還要送錦旗。我笑著說:“如果為這個還要送錦旗,那錦旗也太不值錢了。算了吧”。
我的意思是,這點操作,對於熟悉中醫藥、愛好中醫藥的人來說,實在是稀鬆平常,沒什麼好炫耀的。
其實,這個患者的問題屬於寒飲咳嗽。說白了,他肺裡面有寒痰。你看,他舌苔白滑,脈也滑,這就是有寒痰的表現。滑苔滑脈,這都是有痰溼。舌苔發白,就說明沒熱象,偏寒。另外,他痰色是白的,量是大的,這也說明是痰溼蘊肺,無熱象。寒痰蘊肺,阻滯氣機,所以咳嗽、胸悶。整個人乏力、說話聲音低微,平素容易外感,這說明脾肺氣虛。
這個時候怎麼辦?就得溫化寒痰。怎麼實現目的啊?透過兩個渠道,一個是溫肺,一個是溫脾。
為什麼?肺主輸布津液。如果肺氣受寒邪侵襲,則輸布津液失常,津聚成痰。脾乃運化之樞,脾失健運,則運化失常,所以形成痰溼。這就是痰溼的來歷。中醫就從來歷入手,採取溫脾肺的辦法。上方,乾薑和細辛都是溫脾肺、化痰飲的,茯苓化溼健脾,杜絕生痰之源。患者久咳,肺氣已虛,而且乾薑和細辛性味辛散,更易傷肺,所以用五味子斂肺止咳,加以制衡。
其實,這個小配伍,是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裡面記載的經方。只要是學習過中醫、愛好中醫的人,幾乎都知道。
我把這個寫出來,目的有三。
一,我想告訴大家,關於現代醫學的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古醫學是有辦法的,比如採用溫肺化飲之法,就能調治。讀者朋友,尤其是老年朋友對此得有一定認識。
二,我想告訴大家,中醫的理論,也並非艱澀。相反,它很質樸,很容易理解,只要我們潛心體會,就不難發現其妙處。
三,脾、肺是兩大生痰之源。所以,我們呵護脾肺,痰溼就會減少生成。
好了。文章就寫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