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張學良,很多人可能都並不陌生。他是歷史課本上風度翩翩的黑白老照片,也是眾多人心裡偉大的愛國民族英雄。
毛主席評價他: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周總理提起他:不論張學良將軍如何,我們中國共產黨評張學良將軍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秘密協商後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提出抗日救國八項主張,試圖逼迫蔣介石抗日。這場著名的“西安事變”,推動了國共兩黨的合作,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這場事變後,國民黨內部起了“殺蔣介石”的呼聲,但張學良和楊虎城卻狠不下心,兩人依然為自己支援國民黨留有餘地。然而重新將蔣介石推回原來的位置後,張學良和楊虎城二人卻從此被囚禁了起來,這一關,就是五十幾年。
1988年,在張學良恢復了自由人身份後,記者曾採訪他這一生有沒有很敬佩的人,張學良聽完後沒思考多久,就脫口而出三個名字。本期影片,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張學良將軍在西安事變裡究竟經歷了什麼,以及令他欽佩的三個人到底是誰。
張學良的曲折人生
1901年,張學良在如今的遼寧省出生了,他的父親是赫赫有名的“東北王”張作霖。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張學良的父親娶了六房妻子,而他正是這個家族被寄予厚望的長子。
作為張作霖原配夫人的兒子,張學良一出生就被父親苦心栽培。還不滿17歲的他,就開始在父親的軍中服役,甚至還出任了父親衛隊的旅營長。之後就讀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在父親的培養和自己的努力下,張學良不滿20歲便當上了少將,可謂是年少有為。
之後的張學良一直跟隨著父親在國內進行改革,幫助父親整頓軍隊與其他軍閥作戰。
直到1928年6月,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在車站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成重傷,送回瀋陽不久後不幸去世。
父親的死,對張學良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日本人以為,利用張作霖的死可以製造東北地區的混亂,讓他們有機可乘。
但沒想到這時候,張學良站出來扛下了重擔,接替了父親成為東北三省新的統帥,執掌著軍政大權。
這時的他只有28歲。
手握軍政大權的張學良,面對的是卻是無比混亂的東北戰場。
外部,有日本人蠢蠢欲動,時刻想鑽空子打進東北;內部,國民政府在蔣介石的指揮下,向他們直逼而來;軍內,由於張作霖將軍的離世,導致軍心不穩甚至企圖分裂。
面對如此棘手的問題,張學良並沒有亂了陣腳,他冷靜地分析後,決定和南京國民政府合作。
於是,1928年12月29日,東北掛上了青天白日旗。在張學良的帶領下,東北接受了國民政府的管轄,這也標誌著此時的蔣介石完成了中國的大一統。
很快,張學良出任了東北邊防軍的司令官,他整頓了軍隊,除掉了親日派。殺父之仇讓他對日本人產生了極大的厭惡,也讓張學良成了一個真真正正的“愛國者”。
“西安事變”逼蔣抗日
張學良帶領的東北大軍歸順國民政府後,不僅解決了日本想要侵佔東北的危機,還平定了中國內部各方為了統一而引起的混戰。
但好景不長,張學良為了幫助蔣介石穩定中原地區,讓東北地區大量兵力進駐中原,導致邊防勢力減弱,給了日本關東軍入侵中國的機會。不出所料,1931年9月18日,日本對我國東北大營和瀋陽發起了攻擊。
張學良此時想要帶兵回到東北作戰,但南京國民政府遵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內”,蔣介石要求張學良必須嚴格服從命令。
很快,瀋陽淪陷,東北危在旦夕,東北人民深感痛心,對張學良將軍也很失望。
1936年10月22日,張學良正式向南京政府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堅決反對蔣介石繼續剿滅紅軍的計劃。
但是卻遭到蔣介石的強烈反對,蔣介石甚至表示,如果張學良不服從南京政府的安排,就將他的部隊撤離。
在後來的兩個月裡,張學良一直努力說服蔣介石抗日。
“家仇國恨”讓他坐立難安,當務之急應該是一致對外,而不是在乎眼前的“大一統”。但蔣介石不聽勸誡,繼續下達命令對抗紅軍。
於是,張學良和楊虎城提前商議好,在1936年12月12日清晨發動了了兵諫。張學良命令東北軍悄悄捉拿蔣介石,用武力制服他同意抗日。蔣介石被逼無奈,只好同意了張學良和楊虎城提出的“抗日救國八項主張。”
在張楊二人的努力下,國共兩黨進行了談判,最終達成合作共識: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國共談判結束後,張學良親自帶兵迎接了蔣介石回南京,向他表明自己並無謀反之心,蔣介石也表示接受。就此,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張學良的本意是為了儘快促進抗日,而並非對蔣介石的“背叛”。在他張學良扣押蔣介石之後,有不少人呼籲著“殺了蔣介石”,但張學良最終選擇繼續維護蔣介石。但沒想到,回到南京之後,蔣介石便下令關押張學良,開始了對他長達十年的“管教”。
然而十年之後,等待張學良的是繼續軟禁,不知何時才是盡頭。蔣介石的多疑,使張學良失去了五十多年的自由,直到1990年才被釋放。
張學良的父親為了國家而死,而他自己為了維護中國的領土提出抗日,卻從36歲被關押到83歲,好在最終張學良將軍終於等來了自由。
釋放後,記者問了他許多感想,其中問到了他最敬佩的人是誰,張學良想了想,回答了三個名字,分別是:張作霖、周恩來和毛澤東。
父親張作霖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張作霖的言傳身教,給張學良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張作霖也出身於貧苦人家,迫於生計,他賣過燒餅,當過木匠,走過貨物,還當過獸醫。後來機緣巧合之下在戰亂時當了兵,之後又投身綠林,從草莽出身,一步一步成為東三省的首領。
張作霖最終能成為“東北王”,其中的艱辛也不言而喻。
張作霖也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尤其看重家裡的長子張學良。
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張作霖的軍隊打了敗仗,當時的張學良是他手底下的軍長,雖然全身而退,但訊息還未傳到張作霖耳邊。此時有人傳話說張學良從馬上摔下,生死未明,張作霖頓時焦急難耐。
他手底下有個算命的“半仙”,是軍隊的中校參謀,平時張作霖對他算卦那一套根本不放在眼裡,可這次他是真慌了神,一下子跑去中校面前,二話不說就跪倒在地,請求中校幫他算算張學良現在到底怎麼樣了。這可把中校嚇慘了,趕緊也跪下給張將軍磕頭,請他起來。
後來張學良平安歸來,這一段骨肉情深也成了軍隊裡的佳話。
父親的言行舉止無不影響著張學良。在張作霖的培養下,張學良不僅成了最年輕的少將,還擁有著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每每回憶起父親,張學良的心中都是說不出的思念。
和周總理的革命情誼
張學良說,“我佩服的人裡,周恩來是第一個。”
其實兩人的交情並不深,一個是國民政府的將軍,一個是共產主義的領導人,兩人的見面僅限於國共合作時的幾次交談。可正是這幾次見面,給張學良留下來深刻的印象,他一直認為周恩來先生與他一見如故,還把周先生稱為他的好朋友。
周總理也十分敬重張學良,在黨內工作時,總是多次提起張學良,時刻提醒我黨同志不能忘記張學良為我們做出的貢獻。雖然周張二人政治立場不同,但絲毫不影響他們二人相互欣賞。
西安事變前,中央注意到了張學良的愛國動向,周恩來總理親自前往和張學良會談。兩人一見面就熱情地握手,用他們兩人的話來形容:真的是相見恨晚。
談話中,周總理說,“我也是在東北長大的。”張學良說,“我聽我的老師張伯苓說過。”周總理很好奇,“怎麼你的老師也是張伯苓?”張學良隨即回答,“以前我抽大煙、打嗎啡,是聽了張先生的勸告才戒除,所以我拜了張伯苓先生為師。”周總理聽完笑了起來,“原來我和你是同門。”
就這樣,張學良和周總理徹夜長談,臨走前還依依惜別,兩位偉人也從此開展了長達40年的生死之交。
在張學良被軟禁後,周總理一直牽掛他的狀況,和國民黨政府談判時,周總理總是一有機會就提出“釋放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的要求,雖然每次都無果,但張學良心中也感受到了周總理對他的關懷。
在張學良將軍去到臺灣之後,周總理還一直努力傳信給他,但每一次都備受阻撓,最終都無法送到張學良手中。
周總理去世後,張學良將軍終於拿到了一封別人轉交的信,上面寫著,“為國珍重,修心養性;前途有望,後會有期。”張學良拿到後,激動的問,“這是不是周先生寫的?”
張學良的臉上,流露出對周總理的懷念和感激。儘管多年未見,他們的情誼卻沒有被時間消磨掉。
偉人毛主席
其實張學良生前並未見過毛主席,但這並不影響他對毛主席的敬佩之心。他曾經對記者說,他一直都想要和毛主席見上一面,只是沒有合適的機會。
張學良對毛主席的敬畏,來自於毛主席作為領袖的威嚴。雖然從未與毛主席見過面,但是從別人嘴裡聽說了不少關於毛主席的事情。
張學良曾經有一個記者朋友,在東北接受採訪時兩人一見如故,後來這位記者到了陝北採訪毛澤東,回來後告訴張學良,“毛澤東絕對不是傳言中的那麼猙獰可怕,他不是共匪,而是一個可以給中國帶來新希望的人!你最好也去陝北見一見毛澤東,他會告訴你如何早日殺回東北為你的老帥報仇!”
於是張學良也開啟了陝北之行,但是陰差陽錯沒有見到毛主席,而是和周總理成了故交。
不過為了更好地促進國共合作,張學良在私底下一直和毛主席保持著通訊聯絡,在這些聯絡中,他逐漸建立起了對毛主席的敬仰。
1976年毛主席去世後,張學良一直在惋惜沒有機會親眼和這位偉人會面。
不過兩人也有個奇妙的淵源,張學良曾經資助了三位去蘇聯求學的孩子,其中兩個正是毛主席的兒子。但當時並不知道這兩個孩子的身份,多年後提起才發現原來很早就有這麼一段緣分了。
張學良欣慰的說,“真沒想到當年我居然為毛主席做了一件好事!”言語中流露出對毛主席的敬仰之意和懷念之情。
如今這些偉人都離我們遠去了,但他們留下的動人故事依然感染著我們。有人總說,張學良作為國民黨的將軍,東三省的淪陷與他脫不開干係。但張學良先生為中國做出的貢獻卻是不可估量的,他明事理、懂容忍,有一顆真誠的愛國之心。
無論是他和父親的骨肉情深,還是他與周總理的革命情誼,亦或是他和毛主席之間的互相敬仰,都是令我們為之動容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