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立煌將軍是一個有著不一般經歷的奇男子。
他是中山先生的衛士,也當過蔣介石手中的“五虎上將”中的“虎將”,還是中共領導人的好朋友;
他也曾被通緝“戰犯”,最後回大陸的時候,又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最後得以善終。
外國人都瞧不起國民黨的時候卻對他敬重有加,而在遼瀋戰役中的表現卻因為和蔣介石的齟齬而大失水準。
這樣一位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將軍,他的一生究竟有哪些曲折故事不為人知呢?作為國民黨高層的他,面見毛主席的時候,又有著怎樣深刻的印象呢?為什麼曾經作為戰犯的他,到最後卻還能安然回到大陸,安度晚年呢?
有太多的謎題籠罩在這位將軍身上了,縱觀衛立煌將軍的一生,就好像一部民國史的縮影。有的人一開始抱著一顆赤子之心陷在了黑暗中,終其一生渴望擺脫這片黑暗,最終他成功了,他的錯誤不可消磨,他的成績不可否認。
這就是他,一個了不起的,迷途知返的“虎將”。
農家少年,投身革命
衛立煌將軍小的時候擔任清政府田賦官的父親便因為瘟疫去世了,一家人只能靠著當時已經有了工作的大哥衛立炯生活。衛立炯很關注這個弟弟,儘管當時家裡並不充裕,但還是堅持讓衛立煌上了私塾。
衛立煌從小在私塾裡便是個勤學的孩子,他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找了很多書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在這些書中,他慢慢認識到,世界是如此之大,並不僅僅侷限於自己所在的這一方天地,並且意識到中國當時正在遭受的苦難,祖國所受的災難,他感同身受。
因此在辛亥革命如火如荼地開展後,經受了革命思想薰陶的衛立煌立刻決定剪去辮子,加入軍事訓練,從此投身革命,那時候,他才十五歲。
由於當時革命的力量還很弱小,隨後迎來的便是多次失敗,二次革命失敗,“討袁運動”失敗,在顛沛流離的革命生涯中,也許是巧合,讓他來到了孫中山先生的身邊當衛士。
這是他改變命運的第二個機會。
在遇到中山先生之前,他只是一個莽撞的青年,每天都在漫無目的的打仗,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在打仗,也不知道自己距離挽救民族危機到底還有多少的路要走。
在遇到中山先生後,在中山先生的講解下,他終於明白了到底自己應該為了什麼而革命,挽救國家危機的道路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
這樣的理想信念教育,為他注入了新的靈魂。他開始明白,自己到底應該為了什麼而奮鬥。
中山先生也非常賞識這個青年人,在粵軍討伐桂系軍閥勝利回師的時候,他找來衛立煌,送給了他一張自己的單人照片,並在後面鄭重其事地寫上,“立煌同志孫文贈”。
這張珍貴的照片,衛立煌珍藏了一生,並以此激勵自己不斷為中國革命而奮鬥。
在中山先生去世後,蔣介石藉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上臺後,衛立煌沒有看清楚這一國民政府的實質,再加上自己當時剛剛結婚,夫人和宋美齡之間的關係很融洽,衛立煌便一直在為蔣介石賣命。包括那場著名的“中原大戰”,包括之後的“圍剿”紅軍,衛立煌都進行了參與。
而在這些戰事中,他也一步步成為了蔣介石座下的“五虎上將”。在當時一群酒囊飯袋的國民黨高層中,衛立煌的能力,精神,戰績都顯得尤為出色,但因為不是黃埔系出身,蔣介石對於他,一直是既用又防,在國民黨中,地位雖高,但是卻無自己夢想的一展之地。
眼看著在蔣介石的領導下,中國依然是那麼的貧窮,還是充滿了戰火,國民黨內部也遠不如中山先生那時精誠團結,到處都是腐朽的味道,中國的未來到底在哪裡呢?
他又一次迷惘了。
西安事變,思想轉變
衛立煌人生的第三個轉折點,正是蔣介石一生最不想回憶的西安事變。
在西安事變之前,衛立煌可以說是對共產黨是非常不瞭解,在他心裡,共產黨就是蔣介石口中所說的“共匪”,是危害中國和平的大患,並且因為這些宣傳,他也多次參與了剿匪行動,對於紅軍的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多次的圍剿。
真正的思想改變,要從西安事變說起。
衛立煌去西安還是得追溯到張學良和楊虎城,蔣介石看張楊二人圍剿紅軍並不盡力,還多次諫言他放下成見,進行抗日,為了督促他們,蔣介石便派了衛立煌進駐潼關,督促圍剿紅軍這一戰略的實行。
圍剿紅軍就得和紅軍打交道吧,結果長時間的打交道下來,透過和紅軍高層的一接觸,衛立煌慢慢發現,紅軍好像也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十惡不赦,但是因為立場不同,他依然保持了一個軍人的職責,直到西安事變發生。
那一天,當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兵諫的時候,被抓捕的並不僅僅是蔣介石,還有包括衛立煌在內的二十多名國民黨的軍政高官。
當張楊二人日夜勸說蔣介石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的時候,衛立煌等二十多名軍政高官也在不經意間得到了南京政府中一些留守官員的態度,他們只想著取而代之,鼓動張學良殺死蔣介石等人。
衛立煌頓時十分絕望,在黨國危難的時候,這些官僚依然想著蠅營狗苟的事情,滿心只為自己私利,全然不顧當時抗日的大局,這時候,共產黨的態度讓他眼前一亮。
面對著曾經多次揮出屠刀屠殺共產黨人的蔣介石等軍政高官,共產黨卻表現出了難得的寬容,以民族大義為重,以抗日大局為重。
周恩來甚至不惜涉險前去西安斡旋,勸說張楊二人只要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便將此事和平解決。
衛立煌自然也聽說了中共代表在這件事上所做出的努力,他也很有感觸,在兩方的對比下,哪個政黨是真真正正為中國好,一目瞭然。
衛立煌後來在被釋放後,變成了中國共產黨最友好的盟友。
在一致抗日的旗號下,在他領導下的國民黨軍隊更是完美地執行了這一口號,不僅在軍事行動上完全配合共產黨軍隊,在軍需物資的給予上,衛立煌將軍也是從來都不心疼。在他看來,都是抗日的中國人,又有什麼兩樣呢?這在當時是極為了不起的。
而中國共產黨也捕捉到了衛立煌將軍的誠意,併為此深深感動。
在抗戰初期,在聽說衛立煌將軍身邊缺少有文化,有謀略的幹部,中共把當時自己培養的抗大的畢業生直接派去了衛立煌將軍身邊工作,他們有文化,有素質,甚至在一個小秘書員的口中都能說出“運動戰”“分散敵人”這種專業詞彙,和他這位南征北戰的將軍討論的頭頭是道。
衛立煌不禁又好奇了起來,培養他們的延安,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地方呢?教授他們的毛澤東,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的人呢?
他決定自己親自去一趟延安,當時無數青年人心中的革命聖城。
認識延安,相談甚歡
1938年4月,衛立煌訪問延安,而在此之前,他剛剛親自督促辦好了一大批給八路軍的物資。當他的車隊達到延安的時候,熱情的陝北人民載歌載舞的歡迎這位堅持抗戰的國民黨將軍。
牆上,樹上都貼著他們所寫的歡迎標語,而達到沿岸的時候,共產黨的許多幹部也在城外歡迎他。衛立煌看到這些淳樸燦爛的微笑,這是他許久未能擁有過的。
延安給他展現出了一個新的世界,這個世界裡,沒有剝削,沒有腐敗,一切都是新的,領導人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這裡發生的許多事情,在他看來都是不可想象的。
他特意來到了抗大的操場上,想看看延安的年輕人有什麼不同。他一進入抗大的會場,一排排挺直的像楊樹的學生便熱烈地喊起了口號,“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國共兩黨團結起來”的口號聲一浪高過一浪。
在學生熱情的感染下,衛立煌也感染起來,放棄了自己之前早就擬好了的稿子,開始了和同學們的漫談,放棄了官話套話,而是真誠的談起來自己這些年和日本人的作戰經驗,並且在結束的時候,他也不自知的一起喊起了口號,表達了自己一致抗日的決心。
在自己詢問了抗大的學生後,衛立煌終於知道自己那些秘書為什麼能如此優秀了。
在抗大,不像其他國民黨的任何學校,在這裡沒有什麼少爺,小姐,有的只是同志,給他們上課的也不是國民黨軍隊裡早就被腐蝕透爛的軍官們,而是中共的領導人。
毛澤東都在百忙之中,給學生們上過好幾節課,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哪裡能不優秀呢?
而在興奮之餘,他在心裡仍然還有一個疑問準備問毛主席,不過在他看到這些後,他突然對毛主席能解決這個問題充滿了信心。
在面見毛主席的時候,衛立煌問出了那個一直困擾在他內心的問題,究竟應該怎麼辦,才能徹底地把日本人趕出中國?
毛主席聽到這個問題,會心一笑,這個問題也是他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並且在心裡早就有了腹稿,而他對衛立煌說出來的這一番話,也可以算作後來《論持久戰》的雛形。
毛主席首先並沒有直接分析國內戰場,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更加宏大的國際反法西斯戰場上。
他首先分析了當前的世界局勢,指出日本人之所以敢如此肆無忌憚地發起全面侵華,是由於它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他同時指出,這一條約並不是長久的,是隨著歐洲的戰事變化而變化的。
接著又談到國內的投降派上,毛主席則指出,支援投降的只是一小部分,我們要做的關鍵就是發動群眾,讓群眾自發地起來去抗日,把長時間國民黨軍隊所依賴的軍隊抗戰改為全民抗戰,從而將日本拖入持久戰的泥淖裡。
再具體到衛立煌所負責的山西抗日這一方面,毛主席則指出了雙方的必爭之地,便是黃河一線,日軍如果控制了黃河,則將以此為要道,實現其切割中國東西的目的,而在具體的作戰方法上。
毛主席也提出,要在敵後搞游擊戰,並且勸誡衛立煌將軍,沒有把握,不要和裝備精良的日軍打陣地戰,要將日軍拖住然後緩緩消滅。
毛主席這樣抽絲剝繭的分析讓衛立煌一下子便打開了思路,他也深深地佩服毛主席在軍事上的遠見卓識和判斷能力。
而在晚上兩人散步的時候,毛主席看到遠處一位老農正牽著他的毛驢上山,便又想起來自己給衛立煌將軍的解答,覺得還缺少一點總結,便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機會。
毛主席開口問道:“衛將軍,向您提個問題。這頭毛驢上山的時候,它究竟是先邁左腳還是右腳?”
這給衛立煌給問懵住了,他也從來沒有專注過這一點,還沒來得及他反應,毛主席便在一番詳細的觀察中,得出了結論:“憑藉我的觀察,他應該是先抬左腳,再抬右腳。”
衛立煌這才盯著那老人和驢觀察了一會兒,肯定了毛主席的結論,可是他還是不明白究竟為什麼要談及這個問題,這與他們所談的並不相關。
毛主席笑著對衛立煌說:“日本軍隊就像一頭驢子,它又是踢又是咬。如果我和日軍作戰,就會先退避三舍,然後抓住它的尾巴,狠狠地在它屁股上刺一刀!”
直到這時候,衛立煌才明白毛主席的意思。如果不切實瞭解你的敵人的作戰方式,又如何做到有效的打擊呢?
而這,也是毛主席從《孫子兵法》中體會來的絕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這次訪問結束後,衛立煌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到底應該如何打仗了,也在參觀延安的過程中真切地知道了中國革命的希望到底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