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勞的。紂王伐東夷,打了勝仗,但損失也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1958—1959年)
紂王是很有才幹的,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就是不要聽。他這個國家為什麼分裂?就是因為這三個人都是反對派。而微子最壞,是個漢奸,他派兩個人作代表到周朝請兵。武王頭一次到盂津觀兵回去了,然後又搞了兩年,他說可以打了,因為有內應了。紂王把比於殺了,把箕子關起來了,但是對徽子沒有防備,只曉得他是個反對派,不曉得他通外國。給紂王翻案的就講這個道理。紂王那個時候很有名聲,商朝的老百姓很擁護他。紂王自殺了,他不投降。(1959年)
老子、莊子
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作的,最好的《莊子》注是郭象作的。(1917年)
是故老莊絕聖棄智、老死不相往來之社會,徒為理想之社會而已。(1917年)
《老子》是一部兵書。
關於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隻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原則。如果我們喪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戰勝敵人,加恢復土地,再擴大土地,還是賺錢生意的。(1936年)
我曾經同國民黨的聯絡參謀講過,我們的原則是三條:第一條不打第一槍,《老子》上講“不為天下先”,我們不先發制人,而是後發制人。(1945年)
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而且實行叫我們死。……過去三年一關也闖過了,難道不能克服現在這點困難嗎?(1949年針對美國封鎖)
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日本打到中國,日本人叫勝利。中國大片土地被侵佔,中國人叫失敗。但是在中國的失敗裡面包含著勝利,在日本的勝利裡面包含著失敗。歷史難道不是這樣證明了嗎?(1957年)
我看老子比較老實,他說“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要打倒你,先把你抬起來,搞陰謀,寫在了書上。(1964年)
屈原
屈原生活過的地方我相當熟悉,也是我的家鄉麼。所以我們對屈原,對他的遭遇和悲劇特別有感受。我們就生活在他流放過的那片土地上,我們是這位天才詩人的後代,我們對他的感情特別深切。不過現在的人就未必囉,他們不一定理解屈原的偉大功績。(1949年)
歷史上任何一個偉大變革都會產生一些悲歡離合的故事。至於屈原,政治變遷是他個人的不幸。屈原艱苦地走過他的時代。他憂國憂民,力求挽救楚國的危亡。(1949年)
這些都發生在我的故鄉湖南,發生在屈原殉難的地方———長沙。因為這緣故,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聖。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裡。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1949年)
屈原的功勳並不是馬上就得到人們的承認。那是後來過了不少日子,詩人的品格才充分顯示出來,他的形象才真正高大起來。屈原喝的是一杯苦酒,也是為真理服務的甜酒,詩歌像其他創作一樣,是一種精神創造。(1949年)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罵了幾千年。罵他就是兩條:殺了四百六十個知識分子,燒了一些書。(1964年)
秦始皇是個好皇帝,焚書坑儒,實際上坑了四百六十人,是屬於孟夫子一派的。其實也沒有坑光,叔孫通就沒殺嘛。(1964年)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曆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有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到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1973年)
我贊成郭老的歷史分期,奴隸制以春秋戰國之間為界。但是不能大罵秦始皇。早幾十年中國的國文教科書,就說秦始皇不錯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1973年)
這些秀才有個通病:一是說得多,做得少,向來是君子動口不動手;二是秀才誰也看不起誰,文人相輕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書坑儒,以為燒了書,殺了秀才,就可以天下太平,一勞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傳下去,天下永遠姓秦,結果是“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是陳勝、吳廣、劉邦、項羽這些文化不高的人,帶頭造反了。(晚年毛澤東)
秦始皇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評論,要一分為二。秦始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六國以後,喪失了進取的方面,志得意滿,耽於逸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完全是正義的。這次戰爭掀開了我國封建社會中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的序幕,在歷史上有很大的意義。(1975年)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是有名的英雄,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自殺,也比汪精衛、張國燾好得多。從前有個人作了一首詩,問他你為什麼要自殺,可以到江東再去招八千子弟兵來打天下。我們要學項羽的英雄氣節,但不自殺,要幹到底。(1939年)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1949年)
楚漢相爭,劉邦取得成功,而項羽敗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缺乏群眾路線。劉邦的用人之道比他好,所以有蕭何、張良、韓信、曹參、樊噲、陳平等文武百官跟隨左右,而項羽僅有一個范增,也用不好,最後只好成為孤家寡人。(1952年)
項羽有三個錯誤:一個是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跑了劉邦;一個是楚漢訂立了鴻溝協定,項羽當真,而劉邦卻不以為然,不久就違反協定東進攻楚;再一個就是建都徐州,位置沒選好。那麼,項羽為什麼不能納諫和用人呢?這便和他主觀上的弱點有關。(1964年)
漢高祖劉邦
項羽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名高明的政治家。(毛澤東讀《史記·高祖本紀》的批註)
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1959—1960年)
從前有個項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利了,項羽敗了,這不是偶然的。(1962年)
自古以來,能幹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劉敬勸他不要建都洛陽,要建都長安,他立刻就去長安。鴻溝畫界,項羽引兵東退,他也想到長安休息。張良說,什麼條約不條約,要進攻。他立刻聽了張良的話,向東進。韓信要求封假齊王,劉邦說不行,陳平踢了他一腳,他立刻改口說,他媽的,要封就封真齊王,何必要假的……(1964年)
這首詩(《大風歌》)寫得很好,很有氣魄。
《過秦論》作者賈誼
賈生《治安策》以後第一奇文。宋人萬言書,如蘇軾之流所為者,紙上空談耳。(毛澤東讀《二十四史》)
漢武帝劉徹
廣為史家讚譽的“文景二帝”實乃無名之輩,守舊之君,原因是跟在前人後面,“蕭規曹隨,偏於保守,沒有創新。”倒是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1957年)
司馬遷
司馬遷覽瀟湘,登會稽,歷崑崙,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遊者豈徒觀覽山水而已哉!(摘自毛澤東在第一師範讀書時的《講堂錄》)
漢武帝7歲立為皇太子,16歲即位,在位54年,把漢朝推向全盛時期。可是就這麼一個還算有作為的皇帝,一旦臣子違逆他的意願,竟下如此毒手……和皇帝佬倌有什麼理好講?漢武帝沒有殺掉司馬遷,已算是手下留情,不過,施以宮刑,也實在是夠殘忍的了!(1949年)
司馬遷“身殘處穢,動而見尤”卻“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所不辭”,是因為他內心的積鬱還沒有來得及宣洩,苦衷還沒有昭之於世人,滿腹文采還沒有來得及表露,他希望自己正在寫著的著作能“藏之名山,傳之後人,通邑大都”。誠如是,則雖九死而心不悔,這願望確實是達到了。可以說,真正的信史自司馬遷始,“史學之父”,他是當之無愧的!(1949年)
唐詩、晉字、漢文章,漢代的文章,因了司馬遷的《史記》,確實被推向了極致。(1949年)
有人說中國沒有鴻篇鉅製的史詩,怎麼沒有?司馬遷的《史記》難道不是一部有著廣博學識、深刻目光、豐富體驗和雄偉氣魄的史詩!評論司馬遷,可以有不同的側面,單以文章論,他也不朽了。(1949年)
漢元帝劉奭
歷史上不是提什麼“文景之治”嗎?實際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維持會,庸碌無能。從元帝開始,每況愈下。(1957年)
東漢名士嚴光
青年毛澤東:
後世論光不出為非。不知光者,帝王之師也。受業太學時,光武受其教已不少。故光武出而辦天下之事,光即力講氣節,正風俗而傳教於後世。且光於專制之代,不屈於帝王,高尚不可及哉。
對嚴光堅辭不仕的態度卻不以為然,認為嚴光應當如同早他200年的張良輔佐漢高祖一樣,出任光武帝的輔相。
王莽
關於王莽變法,漢時一般做史的人——范曄、班固、班昭等——因為他們吃的是漢朝的飯,要給漢朝說幾句好話,把王莽說得怎樣壞。其實王莽也不是怎麼不得了的一個壞人。我們現在研究王莽,要拿很公開誠懇的態度來研究的。均田制是王莽時提倡的,可見他注意到農民問題了。因為農民問題最重要者其惟土地,而他先節制田地。地主階級見王莽所行的政策,諸多不利於己,欲尋一代表本身利益之人,起而代之。而劉秀遂於是時起來了。倡人心思漢,以迷惑一般人之耳目。蓋因王莽代表農民利益,不得地主階級擁護,劉秀則代表地主階級之利益,故能得最後之勝利。
中國政治,可以說是地主階級的政治。皇帝不過是地主的表徵。所以每朝皇帝的倒閉,就是地主階級的分裂。及至兼併盛行,土地集中,逼得人不堪其苦,東漢末年遂有黃巾之亂。如秦末,二世大興土木,人民的人力財力,耗費殆盡。漢劉邦、楚項羽、陳勝、吳廣,應之而起。漢高祖先入函谷關,與秦父老“約法三章”,秦人大悅。此概指少數地主而言的。以後王莽出而提倡均田,是代表多數農民利益的。這時高祖的外戚、宦官、王侯等人,輒取鄉間收買土地,遂成地主。此時見王莽是代表農民利益的,他們恐慌了,遂起而勾結多方勢力,以劉家宗族劉秀為號召,南陽一役,王莽遂大敗,即農民階級被地主階級所敗。
(1926年)
漢光武帝劉秀
西漢高、文、景、武、昭等讀起來較有興味,東漢兩頭均無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讀。(1957年)
書讀多了,就做不好皇帝,劉秀是大學士,而劉邦是個大草包。(1964年)
(韋睿)敢以數萬敵百萬,有劉秀、周瑜之風。(毛澤東讀《南史·韋睿傳》的批語)
曹操、孫權
天下無所謂才,有能雄時者,無對手也。若言對手,則孟德、仲謀、諸葛而已。(摘自毛澤東在第一師範讀書時的《講堂錄》)
殺降不祥,孟德不為也……做土皇帝,孟德不為。(毛澤東讀《三國志·劉表傳》)
曹操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的文章、詩,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1954年)
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制,提倡節儉,使遭到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造成的冤案。這個案要翻。(1954年)
歷史上說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進步一方的,漢是沒落的。(1957年)
有些人是書生,最大的缺點是多謀寡斷。劉備、孫權、袁紹都有這個缺點,曹操就多謀善斷。(1959年)
曹操打過張魯之後,應該打四川。劉曄、司馬懿建議他打。劉曄是個大軍師,很能看出問題。說劉備剛到四川,立足未穩。曹操不肯去,隔了幾個星期,後悔了。曹操也有缺點,有時也優柔寡斷。這個人很行,打了袁紹,特別是打過烏桓,進了五百多里,到東北遷安一帶,不去遼陽打公孫康。袁紹的兒子衷尚等人,要謀害公孫康,公孫康殺了袁尚兄弟送頭給曹操,果然不出所料。“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害。”(1966年)
漢末開始大分裂,黃巾起義摧毀了漢代的封建統治,後來形成三國,這是向統一發展的。三國的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統一都有貢獻,而以曹操為最大。司馬氏一度完成了統一,主要就是他那時打下的基礎。(1975年)
曹操多年軍旅生涯不會很安逸,可在1700多年前,醫療條件也不會怎麼好,他懂得自己掌握命運,活了65歲,該算是會養生的長壽老人了。
劉備
三國時期,荊州失守,蜀軍進攻東吳,被東吳將領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打得大敗,其原因就在於劉備沒有區分和處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在謀略中抓住主要矛盾。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是“東聯孫吳,北拒曹操”。曹操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所以當孫權數次討伐荊州時,諸葛亮總是一再推諉軟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後才讓出荊州的部分地方。劉備不瞭解這一點,派了根本不執行聯吳為根本、爭取荊州為枝節、要有理有節方針的關羽去駐守荊州……劉備見關羽被殺,荊州丟失,遂起兵攻打東吳,眾臣苦諫都不聽,實在是因小失大。(1941年)
劉備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學識淺,好感情用事,在許多問題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為想報二弟關羽被東吳殺害之仇,置江山社稷於不顧,不聽諸葛亮等謀臣的勸阻,貿然負氣出兵,結果被東吳打得大敗而歸……(1949年)
曾引用翦伯贊在《光明日報》寫了一篇論赤壁之戰的文章,說:劉備這個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厲害的。但是事情出來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點。劉備的長處是善於用人,所以能得到像諸葛亮那樣頗有才智、品學兼優的智士輔佐。(1959年)
諸葛亮
就算是諸葛亮,也有錯用關羽和錯用馬謖的時候啊!……這也是諸葛亮用人不當呢!(1948年)
共產黨就是以諸葛孔明的辦法辦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篤敬,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眾益”。(1950年)
劉備得了孔明,說是“如魚得水”,確有其事,不僅小說上這麼寫,歷史上也這麼寫,也像魚跟水的關係一樣。群眾就是孔明,領導者是劉備。(1957年)
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1959年)
諸葛亮會處理民族關係,他的民族政策比較好,獲得了少數民族的擁護。
關羽
三國時候的關雲長,也在兵敗後與劉備失去聯絡。曹操為了收買利用這個智慧雙全的大將,又是封官賜爵,又是贈送金銀、美女,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費了多少心機!可是,關雲長一旦得到了劉備的訊息,立即騎上呂布的赤兔馬,一路上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迢迢,終於回到了兵少將寡的劉備身邊,關雲長的毅然之舉成為千古美談。(1927年)
關羽出身下層社會,是劉備的心腹之臣,隨其周旋,不避艱險,死後被尊為武聖人,到處都修建有關帝廟。他的弱點是自負凌人,以致發展到上當受騙,大意失荊州。(1932年)
關羽這個人雖然斬華雄,誅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擒龐德,威震華夏,但孤傲自大。(1941年)
當初諸葛亮留守荊州,劉備調諸葛亮入川,諸葛亮不該留下關羽守荊州。讓關羽守荊州一著錯誤呢!……關羽驕傲呢!關羽從思想上看不起東吳,不能認真貫徹執行諸葛亮“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結果失掉了根據地,丟了荊州,自己也被東吳殺掉了。(1948年)
關公其實並不姓關,關公是指關為姓。關公自小很講義氣,一次為朋友打抱不平,在家鄉殺了人,便逃了出來,打算出潼關,以甩掉官府的追捕。他日夜兼程,來到潼關時,還不到五更天,關門緊閉。好不容易熬到開關的時候了,卻又犯了愁。那時,官府有一項規定,凡過關的人都要進行登記。這可怎麼辦?千萬不能報出自己的真實姓名,要露出馬腳,那可不得了啊。眼看就輪到他了。他心急如焚地望著這高大森嚴的關門,忽然來了靈感,在關門前,何不就說自己姓關呢。這就是指關為姓的由來。(1954年)
不要帶了幾個兵就翹尾巴,就不得了啦。打掉一艘軍艦就翹尾巴,我不贊成,有什麼了不起。三國關雲長這個將軍,既看不起孫權,也看不起諸葛亮,到後來走麥城失敗。當然,那時沒有反驕破滿啦。(1971年)
周瑜
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了他,結果打了勝仗。(1953年)
赤壁之戰,程普四十多歲,周瑜二十多歲,程普雖是老將,不如周瑜能幹,大敵當前,誰人掛帥?還是後起之秀周瑜掛了大都督的帥印。(1957年)
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學問少的人打倒學問多的人,這種例子多得很。周瑜、孔明都是青年人,孔明二十七歲當軍師。程普是老將,他不行,孫權打曹操不用他,而用周瑜做都督。程普不服,但是,周瑜打了勝仗,周瑜死時才三十六歲。(1958年)
趙雲
毛澤東頗為讚賞趙雲,特別是他的為人和膽識。還曾經把自己十分喜愛的將領楊成武比做趙雲。
張飛
當時在古城的張飛看見從敵人營壘回來的關羽,對他提出種種疑問,是張飛有警惕性的表現,是完全正確的。但關羽一旦斬了蔡陽,用行動表示了與敵人劃清界限,張飛便開門迎接關羽,又兄弟團結共同對敵。(1949年)
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十個指頭九個好,一個指頭有問題。華者花也,不要只開花不結果矣;不要粗而不細,要學張飛“粗中有細”。(1958年)
毛澤東喜歡把自己手下勇猛善戰的將領比做張飛。
司馬懿
有智謀,善分析,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南朝宋明帝劉彧
登基“可謂奇矣”。
南朝梁武帝蕭衍
蕭衍善攝生,食不過量,中年以後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離,小人日進,良佐自遠,以致滅亡,不亦宜乎。
專聽生奸,獨任成亂,梁武有焉。
陳慶之
讀《南史·陳慶之傳》:再讀此傳,為之神往。(1969年)
南朝陳後主陳叔寶
知識分子型的皇帝“沒有出息”。
隋文帝楊堅
其做法“蘊藏大亂”。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密皆當時草莽英雄。俗有兩句話說李世民,期曰:“太原公子,褐裘而來”。世民常勸他父親不可固守太原,須要化家為國,李淵大悅,遂起兵直趨陝西,並用種種方法,見悅一般人。如兌錢糧,放二千宮女等。(1926年)
所謂以弱當強,就是以少數兵力詳攻敵諸路大軍。所謂以強當弱,就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以五六倍於敵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圍,聚而殲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朱元璋耳。(毛澤東讀馮夢龍《智囊》)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樣,先守不攻,讓敵人進攻,不準士兵談論進攻的事,談論者殺。待敵屢攻不克,兵士氣憤已極,才下令反攻,一攻即勝。這樣一可練兵,二可練民。(晚年毛澤東)
唐初宰相馬周
傅說、呂望何足道哉,馬周才德,迥乎遠矣。(毛澤東讀《二十四史》)
武則天
你覺得武則天不簡單,我也覺得她不簡單,簡直了不起。封建社會,女人沒有地位,女人當皇帝人們連想也不敢想。我看過一些野史,把她寫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她提拔過不少人,也殺了不少人。剛剛提拔又殺了的也不少。(1975年)
武則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讓在她的墓碑上刻字。有人分析其本意是功德無量,書不勝書。其實,那是武則天認識到,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不應自己吹,還是由後人去評論。(1975年)
唐玄宗李隆基
前期會當皇帝,後期就不會了。
李白
我喜歡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氣,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場。(1942年)
李白的《蜀道難》寫得很好。有人從思想性方面作各種猜測,以便提高評價,其實不必。不要管那些紛紜集訟,這首詩主要是藝術性很高,誰能寫得有他那樣淋漓盡致呀,他把人帶進祖國壯麗險峻的山川之中,把人們帶進神奇優美的神話世界,使人彷彿到了“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晚年毛澤東)
李白的詩,文采奇異,氣勢磅礴,有脫俗之氣。
杜甫、白居易
學點文學,光搞現實主義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願看。(1958年)
杜甫的詩是“政治詩”。(1958年)
杜甫的詩有好的,大多數並不怎麼樣。(1957年)
後梁太祖朱溫
朱溫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
後唐莊宗李存勖
康延孝之謀、李存勖之斷、郭崇韜之助,此三人可謂識時務之俊傑。
生子當如李亞子。
南唐後主李煜
南唐李後主雖多才多藝,但不抓政治,終於亡國。
知識分子型的皇帝“沒有出息”。
宋太祖趙匡胤
說不殺士大夫,偽也。
宋太宗趙光義
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
不擇手段,急於登臺。
范仲淹
宋韓範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也,範曾辦事而兼傳教之人也。(1913年)
範文正世家子,父喪,幼隨母適朱,故名朱說。所不自知其為範氏子也,人告以故,乃感極而泣。勵志苦學,三年衣不解帶。嘗見金不取,管寧之亞也。公蓋蘇州人。子堯夫,仁俠似之,嘗遇故舊於途,見窘於資,指贈以麥雲。(1913年)
擬學顏子之簞瓢,與範公之畫粥,冀可勉強支援也。(1917年)
(範詞)介於婉約與豪放兩派之間,可算中間派。……既蒼涼又優美,使人不厭讀。(1957年)
王安石
欲行其意而託於古,注《周禮》,作《字說》,其文章亦傲睨漢唐,如此可謂有專門之學者矣。而卒以敗者,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也。(1915年)
在王安石之前已經有人提出過反對天命、反對封建宗法的思想,譬如屈原、王充。王安石最可貴之處在於他提出了“人言不足恤”的思想,在神宗皇帝時代,他搞變法,當時很多人攻擊他,他不害怕。封建社會不比今天,輿論可以殺人,他能挺得住,這一點很不容易做到。……要學習王安石這種“人言不足恤”的精神,不要害怕批評,要敢於發展、堅持自己的見解。(1965年)
岳飛
岳飛軍,餓死不擄掠,凍死不拆屋。朱毛紅軍的紀律在井岡山是這樣。(1935年)
中國賢明皇帝,忠臣當朝;昏君,奸臣當朝。宋徽、欽二帝,秦檜在朝,害死岳飛,弄得山河破裂。(1936年)
岳飛是個大好人,岳家又沒有一個當漢奸的,都保持了岳飛的愛國主義氣節,好!(1952年)
除了嶽王墓等少數幾個有代表性人物的墳墓外,其他的應該統統遷到別處去。西湖風景區應該成為勞動人民休息和遊覽的地方。(1954年)
岳飛被殺,就家喻戶曉並且流芳千古了。他流了血,這血就滲透到我們民族體內,世世代代傳下來,他要是沒流血,就不會有這麼大的作用。(1958年)
岳飛治軍是有他的一套的。“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毛澤東加重了語氣:“誰要撼我們解放軍,那就更加困難了。撼山易,撼解放軍難。(1963年)
成吉思汗
(號召蒙古人與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儲存成吉思汗時代的榮耀。……內蒙古民族只有與我們共同戰鬥,才能儲存成吉思汗時代的光榮……誰敢謂成吉思汗之子孫為可欺也。(1935年)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1936年)
可不要看不起老粗……成吉思汗,是不識字的老粗。(1964年)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武宗、明英宗、嘉靖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毛澤東讀馮夢龍《智囊》)
朱洪武是個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個謀士叫朱升,很有見識。朱洪武聽了朱升的話“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最後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1953年)
可不要看不起老粗……朱元璋也不識字,是個放牛的。(1964年)
《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1964年)
(朱元璋在即吳王位後親自率兵征伐武昌,一舉蕩平漢、沔、荊、嶽等地區)毛澤東批道:“不令諸子孫統兵作戰,失策。”(毛澤東讀明史)
(朱棣)白溝河大勝後,宜有此敗(東昌戰役)。
(嘉靖帝)煉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幾年天下,就是不辦事。
于謙
(重慶談判)最壞的情況無非像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如果真是那樣,大家就要像于謙那樣,針鋒相對,堅決鬥爭,鬥得越兇,仗打得約好,我也就越安全。(1945年)
海瑞
毛澤東大力提倡“海瑞精神”,號召大家就“大躍進”、人民公社化以來的種種失誤大膽陳言,將“五不怕”精神與海瑞的直言進諫結合起來。(1959年上海會議期間)
講海瑞,我很後悔。可能真正出了海瑞,我又受不了。(1959年上海會議期間)
海瑞搬了家了,海瑞是明朝的左派,代表市民階級和經營商業中的大官僚。現在搬到右傾司令部去了,向著馬克思主義作鬥爭。這樣的海瑞,是右派海瑞。……海瑞歷來是左派,左派海瑞我喜歡。現在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批評缺點,是對的,我支援左派海瑞。(1959年廬山會議後)
崇禎帝
崇禎皇帝是個好皇帝,可他面對那樣一個亂攤子,只好哭天抹淚地去了呦。
李自成
我們歷來的造反領袖,後來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本人始終是好的,老百姓都稱讚他,因為他代表農民利益向地主階級造反。(1938年)
歷史上存在過許多流寇主義的農民戰爭,都沒有成功……應當認識到,歷史上李闖王式的流寇主義,已為今日的環境所不許可。(1929年)
農民領袖李自成起義,與昏庸官府作鬥爭,為的是使天下人均田均富。(1910年)
當時陝北大飢,自成乘機而起,至山西、張家口、南口、土木堡等處,後至北京,卒為清兵所敗……後被三桂引清兵入關,迫至無路可走。這可見李自成是代表農民利益的。不過他們的舉動,多為暴動,是其失敗之主要原因也。(1926年)
李自成為什麼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鞏固的根據地。(1927年)
陝北這個地方,在歷史上是有革命傳統的。李自成、張獻忠就是從這裡鬧起革命來的。這個地方雖窮,但窮則思變,窮就要鬧革命。(1935年)
我們歷來的造反領袖,後來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始終是好的,老百姓都稱讚他,因為他代表農民利益向地主階級造反。(1938年)
不要中了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不要當李自成。……我們要進京了。我們進京可不是李自成進京,他們進京後就腐化了。我們共產黨進京,是要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一直到共產主義。……進了城,我們就正式管理這個國家了,更要多為人民著想。李自成勝利了就忘記了人民,不然他是不會失敗的。……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1949年)
康熙帝
康熙皇帝的頭一個偉大貢獻是打下了今天我們國家所擁有的這塊領土。我們今天繼承的這大塊版圖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時牢固地確定了的。他三徵噶爾丹,團結眾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進兵西藏,振興黃教,尊崇達賴喇嘛,護送六世達賴進藏,打敗準噶爾人,為維護西南邊疆的統一,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進剿臺灣,在澎湖激戰,完成統一臺灣的大業。他在東北收復雅克薩,組織東北各族人民進行抗俄鬥爭,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保證我永戍黑龍江,取得了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為鞏固東北邊疆做出了重大貢獻。
康熙皇帝的第二個偉大貢獻是他的統一戰線政策。滿族進關時兵力只有5萬多,加上家屬也不過20萬,以這樣少的人口去統治那麼一個大國,佔領那麼大領土,管理那麼多人口,矛盾非常突出,康熙皇帝便發明了一個統一戰線,先團結蒙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後來又團結了漢族的上層人士,他還全面學習和繼承了當時比滿文化要先進得多的漢文化,他尊孔崇儒。在官吏的設定上,凡高階官吏都是一滿一漢,大學士、尚書、侍郎、軍機大臣都是如此。這樣,康熙便非常成功地克服了滿族官員少的困難,真正達到了以一頂百的神奇效果。
康熙皇帝的第三個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有獎罰分明的用人制度。毛澤東講了一些實際例子,說明即使皇子犯了錯誤,也一樣要受到嚴厲的處罰。皇子打了敗仗、回來不敢進德勝門,照樣要蹲在城外,聽候處罰。他的這套辦法既能調動部下的積極性,奮勇向前,義無反顧,又能組織起一支有嚴明紀律的隊伍,所向披靡。
毛澤東特別誇獎康熙皇帝的學習精神,說他不光有雄才大略,而且勤奮好學。他除了會幾種民族語言之外,還會好幾種外語,包括希臘文。他既是軍事家、政治家,又是大文人,精通詩詞歌賦,會琴棋書畫。毛澤東還說康熙皇帝是最早懂得向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知識學習的開明君主。康熙喜歡研究自然科學。對數學、天文、地理、醫學、生物學、解剖學、農藝學和工程技術有濃厚興趣,還親自主持編輯科技書籍。(1960年)
雍正帝
毛澤東認為雍正很有政治頭腦很能幹,說他讚賞《資治通鑑》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之說。雍正說:“治國就是治吏。如果臣下個個寡廉鮮恥、貪得無厭,而國家還無法治他們,那非天下大亂不可。”深得毛澤東認可。(毛澤東讀《資治通鑑》)
天王洪秀全
洪秀全起兵時,反對孔教,提倡天主教,這是不迎合中國人的心理;曾國藩即利用這種手段,撲滅了他。洪秀全的手段錯了。(1926年)
平英團的反英鬥爭,太平天國運動,都是英勇的鬥爭。太平天國有幾十萬軍隊、成百萬的農民,打了13年,最後南京城被清兵攻破的時候,一個也不投降,統統放起火燒死了,太平天國就這樣結束的。他們失敗了,但他們是不屈服的失敗,什麼人要想屈服他們,那是不行的。(1945年)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1949年)
歷史上領導多頭總是要失敗的。太平天國的時候,洪秀全回了一趟廣西,楊秀清說他回到天國了。洪秀全回來時,將領們都是擁護楊秀清的。其實那時楊秀清更年輕有為些,洪秀全應該服從楊秀清的領導。但洪秀全是創教者,是領袖。兩權對立,所以失敗了。(1964年)
全世界幾百年,中國幾千年,才出現一個天才,不符合事實嘛。……中國有陳勝、吳廣,有洪秀全、孫中山,怎麼能說幾千年才出一個呢?(1970年)
翼王石達開
石達開是英雄,也能詩。黃巢也是英雄,也能詩。古人說:“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能解詩。”很有道理。(1929年)
石達開畢竟是個英雄。但是他對敵人的話是輕信了。這使他吃了大虧。……一切善良的人總是容易對敵人抱有幻想,這是可悲的事。(1929年)
太平天國因為內部分裂,石達開帶領四五萬人馬,離開南京,在同治二年(1863)四月間來到這裡,打算在安順場渡河。正遇上山洪暴發,渡河不成,四面受圍:前有大渡河,後有彝民,左有山峰絕崖,右有清兵。本來,彝民和石達開的關係,開始是友好的。但因為石達開疑心太重,把關係搞糟了。後來。清兵又佔領了對岸。因此,石達開的人馬,在安順場一直被圍困了40多天,也沒有渡過河去。石達開本人動搖,軍心不固,以致全軍覆滅。(1935年)
石達開如果是一個很有才幹的戰略家的話,既然渡不過大渡河,為什麼不沿著左岸直上,進入西康?為什麼不向下走,到大樹堡拐回西昌壩子?或者再往下走,到大涼山以東的岷江沿岸去呢?那裡的機動地區不是很大嗎?(1935年)
72年前翼王沒有走通的路,我們一定能走通。我們共產黨人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天塹大渡河擋不住我們,蔣介石要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美夢是不能變為現實的。(1935年)
曾國藩
嘗見曾文正家書有云:吾閱性理書時,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時,又參以他務,以致百不一成。此言豈非金玉!(1915年)
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1917年)
曾文正行臨睡洗腳、食後千步之法,得益不少。(1917年)
嗚呼湖南!鬻熊開國,稍啟其封。曾、左,吾之先民,黃、蔡,邦之模範。(1920年)
打倒太平天國出力最多的是曾國藩,他當時是地主階級的領袖。曾國藩是團練出身,團練即是地主階級壓迫農民的武力,他們見洪秀全領導一班農民革命,於他們不利,遂出死力來打倒他。故太平天國之事,不是滿漢的戰爭,實是農民和地主的階級鬥爭。(1926年)
李鴻章
水淺而舟大也。
袁世凱
袁世凱……是個大官僚地主。他在項城有很多土地,又在安陽搞這麼多土地。他特別慣於耍兩面派手法。他從天津小站練新軍起家,混入維新派,騙取了光緒的信任。戊戌變法時,他當面慷慨陳詞,實行兵諫,誅殺榮祿,軟禁慈禧,擁戴光緒;但暗中又向榮祿告密,用出賣維新派的代價,換來了直隸總督兼外務部尚書的頭銜。宣統初年,清廷已看出袁世凱有野心,要殺他,又怕袁世凱一夥造反,便令其回家養‘足疾’。袁世凱看中了安陽這個地方,來到洹上隱居。名為隱居,其實他一刻也沒有閒著。他與自己在各地的勢力緊密聯絡,伺機以動。
武昌起義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力量直接威脅清廷的命運。清廷又想起了袁世凱,讓他鎮壓革命。袁世凱藉機要挾民主革命派和清廷,大耍手腕,竊取了大總統的職位,不久又搞復辟,由於他倒行逆施,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引起全國人民的反對,只當了83天皇帝就見上帝去了。可見逆歷史潮流而動,肯定是短命的。
(20世紀60年代)
孫中山
紀念他在中國民主革命準備時期,以鮮明的中國革命民主派立場,同中國改良派作了尖銳的鬥爭。他在這一場鬥爭中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
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
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給我們許多有益的東西。
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
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並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我們正在完成這個革命。
……
孫先生是一個謙虛的人。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情況方面,知道他是很虛心的。
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