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硬通貨大洋,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銀元,在當時流通最多的是民國三年時候的銀質大洋,現在的有些家庭中也還有不少,必競那是純銀的,除去收藏的價值不說,本身銀子也是一種貴金屬。
在當時的那個艱苦年代,一天三頓飯能吃飽就己經不錯了,有個好差亊能掙幾個大洋那真是錦上添花的事。
民國時候,普通的政府職員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最低的法定工資是大洋55塊,院校的教師中學是30塊,小學教師差不多是20塊大洋。
當時的魯迅先生,1919年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科級幹部時,月薪是三百大洋。
二十年代時的拉洋車的是九塊大洋,紡織女工,月薪十四塊大洋,巡警七塊,如果是巡長的話月薪能領十二塊大洋,北洋政府時的科長月薪三十塊。
在當時那個年代,大米四分一斤,牛肉三毛,豬肉二毛三,油一毛六。在北京當時三十斤裝的洋麵粉是1.5個大洋,一丈洋布0.8-1.2元,在上海一個大洋可買三十斤大米、八斤豬肉,各個地區也許都差別存在。
說到底最基層的沒有工作又沒有地的又能掙多少,這就是那個年代所謂的長工和短工了,社會真正的底層。
民國十五年左右,長工的年工資大約在八塊至十塊之間,包月的制錢約一千文,打日工也就是短工的制錢約三十五文。
大體的可以看出,生活艱辛的底層老百姓一個月都掙不到一個大洋,可以想象他們的日子有多麼的難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