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來,“內卷”成為了無數打工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相信很多人都“內卷”過或是被迫“內卷”過。
一份任務,做到百分之百就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效益,有的人拼了命做到百分之一百二,效益卻還是百分之百——這個時候,“內卷”就產生了。
當你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一件不會產生額外效益的事情上時,也會倒逼你的競爭者(主要是同事)與你付出同樣的時間和精力。最終,總付出增加了,總效益卻不變,這背後潛藏的,是打工人的無序競爭和自我消耗。
我有一個朋友,是某高中的數學教師,他跟我聊起“內卷”時感觸頗深,說出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今天,我又被主動內捲了。”
我一臉疑惑,要麼被動,要麼主動,什麼是“被主動”?
他看出了我的疑惑。隨即解釋道:“我們學校每晚安排三節晚自習,教師需要守兩節。”
我說這是很正常的呀,我們讀書時代就是這樣的啊。
他接著說:“第三節晚自習,並不要求教師守,但有些教師會自發在教室陪伴學生。按理說,這是值得學習的。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校領導開始在工作群裡公開表揚這些教師。久而久之,所有上晚自習的老師都不得不在教室陪伴學生——哪怕心裡不情願”
我說這也不能完全說是“內卷”呀?
他嘆了口氣:“不在其位,你不懂其中的無奈。再比如說,某些學科教師瘋狂搶時間,擠佔學生正常的吃飯休息時間和完成作業的時間,最後他那一學科成績稍微有點進步,其它學科卻往下掉。所以又逼得每科教師都要去搶時間~學生被“壓榨”得毫無喘息之力,最後學生成績沒出來,學科教師間的無序競爭也沒有收到效益。”
聽到這,我似乎有點明白了——他們確實在“內卷”。
一部分教師自發陪伴學生,可能出於各種原因,這是值得肯定的。一旦領導介入,將這種“奉獻精神”擺上檯面,那麼就異化了這種行為,逼得其他教師就不得不去做,但這樣的付出實際上不能創造效益——對學生和教師而言都是一樣。
從市場內捲到教育內卷,再到無數打工人的內卷,都反映出一個重要的問題:焦慮。
大多數人都知道在一件無法創造額外效益的事情上付出過多時間和精力,實際上是自我消耗,但卻不得不去做——因為別人已經做了。
焦慮是我們內卷的重要因素:同事做了自己沒做,那領導會不會對我有意見?同事做了自己沒做,那會不會影響我的考核?
焦慮的心理讓我們無法忍受,所以必須去做過多無效的事情。因此被別人“卷”變成了主動去“卷”——“被主動內卷”就這樣戲劇性出現了。
每個人心裡都在想:打工人何必為難打工人?可是實際是:別人做的我也要做,不管有沒有用。
“內卷”反映了我們社會的普遍焦慮,也突出了某些人的剝削手段正在升級(自己品,仔細品)
“內卷”無法促進個人發展,無法創造社會效益,無法體現工作價值……可是,許多人不“卷”不舒服啊。
那麼,今天,你又“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