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裝修是一件相對麻煩的事情,並且大多數人並不瞭解裝修的材料與流程,即便是在獲取相關資訊與知識比較容易的今天,人們在接觸裝飾公司的過程中還是擔心會被騙。
擔心的無非就是以下幾點:
1、擔心裝修好後的整體風格與預期有差距;
2、擔心花了錢,對裝修的材料與質量不滿意;
3、擔心裝修過程不愉快,出了問題沒人給解決;
4、擔心施工質量不過關,問題不斷,甚至導致財產損失。
想要打消客戶的疑慮,需要裝飾公司花費一定的心思:產品模式的改革、材料展示的最佳化、施工工藝的全景呈現,逐漸成為了裝飾公司的標配。
可隨之而來的是出現了一個讓所有裝飾公司都很頭疼的問題:客戶溝通到關鍵環節,設計師準備更進一步,進入簽單環節的時候,很多客戶都會講一句:你們公司看起來跟其他公司也沒啥區別呀?都一樣的!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有人經常講“存在即是合理”,所以想要解決這問題,讓自己的公司更進一步,就需要先了解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背後的邏輯,才能給出最佳的應對措施。
同時,要合理地解讀一件事情,如果只有一個角度,極大機率會得到片面的答案,因此我們需要從內、外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內因
這個角度可以解讀為:裝飾公司的哪些做法,導致了客戶得出“裝飾公司都一樣”的結論?
前面講到的產品模式、材料展示與施工工藝的呈現都只是表面,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掩藏在裝飾公司的銷售邏輯中。
首先有一個大的前提:房屋裝修是一件相對複雜且非常操心的事情!這個前提決定了大多數人在裝修前的準備階段,是沒辦法全面且深入地瞭解所有裝修工藝、流程與材料的。即便花心思與時間瞭解了部分知識與資訊,往往也只是懂得了一些皮毛。
同時裝修流程繁瑣,涉及的材料與工藝也千差萬別,假如設計師在接待客戶的過程中逐一介紹,從裝飾公司工作效率最大化的角度來講,顯然是無法成立的。
並且裝飾公司也擔心:設計師作為專業人員,介紹得太過詳細,會把客戶引導到未知領域。當一個人對一個領域非常關心,但又一知半解的時候,他的“問題”往往是最多的,更何況他還是占主導地位的消費者。
所以絕大多數的裝飾公司,選擇了利用客戶【不懂裝修】這個“要素”來設定銷售環節,也就是雙方的“資訊不對稱”,因為這樣做從邏輯上講能夠幫助裝飾公司提升成單效率。
這樣一來,裝飾公司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研究產品模式、材料展示、賣點提煉、銷售流程與工具的搭建等方面,甚至由此養活了一大批,在營銷方面為裝飾公司提供專屬服務的第三方公司。
佛教常講“因果”,但“仙人畏因,凡人畏果”,所以這中間最有意思其實是:裝飾公司得到的客戶感覺都是一樣的“果”,其實都是裝飾行業從業者自己種下的“因”!
二、外因
所謂的“外因”其實是需要我們弄清楚客戶講得都一樣,到底是什麼意思!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看起來都一樣”的狀況,比如蘋果跟蘋果看起來是一樣的,為什麼有的賣2元一斤,有的就能賣到4元一斤呢?
再就是每一個愛孩子的家長,都會認為自己現在做的事情是為孩子好,並且看起來大家帶孩子的方式都差不多,那為啥不同的小孩成長過程中的體會都不相同,有的甚至可以說是千壤之別呢?
前者我們可以透過產地、品種、口味甚至是生長過程來了解為什麼兩個看起來一樣的蘋果,其實是不一樣的。
後者則需要我們去理解家長看起來都一樣的愛,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要以培養孩子擁有“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為目的,所以家長除了給到小朋友基礎的物質與愛以外,還要求家長不能用威脅、控制、賄賂、打擊等方式來教育小孩,這樣的愛是自由與平等的!
那這樣的愛之間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
看看下面這個例子或許就能理解了:祈禱時吃飯與吃飯時祈禱,兩者一樣嗎?
從表面現象來看,兩者沒有任何區別,但從內在的發心來看,他們其實完全的背道而馳,並且很顯然“吃飯時祈禱”比“祈禱時吃飯”虔誠得多。
所以,客戶講的所有公司都一樣,絕不是簡單的講產品、材料、報價、工藝或者服務是一樣的,客戶其實是真切的感受到,所有公司給到他的“感覺”是一樣的!
而公司與公司之間的不一樣其實需要從裝飾公司的“發心”上去找。
這個所謂的“發心”,我堅定地認為它一定是裝飾行業未來發展的最大出路:站在客戶需求的角度來思考公司的運作邏輯,不是站在自己公司需求的角度來思考。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裝飾公司開始建立自己的企業文化,明確企業的使命、願景、價值觀,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講,這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
但文化之所以叫文化,指的是一個團隊發展過程中約定的共同行為準則,不能只是掛在牆上的空話,而站在客戶需求的角度制定的行為準則,無疑就是最佳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