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生
《誤殺2》其實和《誤殺1》沒有半毛錢關係,整部片從頭到尾,哪裡有“誤殺”?沿用片名,無非是看重第一部在商業和口碑上的成功。
比片名更容易惹來吐槽的,當然就是又一次的“翻拍”。也許有人會說,拍得好看就行了,你管他是不是翻拍?確實,翻拍本身不是原罪,但老是翻拍,就很難不讓人懷疑創作者的原創能力到底行不行。畢竟,把人家的東西本土化只是錦上添花,從0到1才是最難的。
吐槽歸吐槽,平心而論,《誤殺2》在故事性和娛樂性方面做得不差。但也正因如此,本片又一次把所有法寶都押在了“反轉”上面。這彷彿也已經成了許多國產懸疑片的通病——沒有反轉,好像就不會講故事了;沒有反轉,好像就留不住銀幕前的觀眾。
為了不劇透,就不在這裡一一介紹本片的反轉了,但有一點是肯定,那就是本片的敘事主線,完全是靠一次又一次反轉支撐起來的。然而,這些反轉有的不太合理,有的非常勉強,只是因為觀眾一直忙著看反轉,根本來不及思考這些反轉背後的邏輯是怎樣的,於是大量bug就被漏了過去。
如此說來,反轉倒也成了一種掩飾劇本硬傷的手段。讓觀眾總是處於一驚一乍的狀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成了不少國內編劇的共同追求。最近的《誰是兇手》也好,《風起洛陽》也罷,網友討論最多的永遠是,啥時候反轉?
這隻能從側面證明,一些國產懸疑片的基本敘事能力還有相當程度的欠缺。比方說,《誤殺2》和原版《迫在眉梢》的最大不同,在於後者批判的是不合理的制度本身,而前者則批評起了強權和腐敗。乍看之下都是“批評”,但很明顯,後者很現實而具體,而前者非常抽象而空洞。主題看似很偉光正,但說了也和沒說一樣。
《誤殺2》劇本源自丹澤爾·華盛頓主演的《迫在眉梢》(2002)
原因何在?說到底,就是主創和編劇沒能力把這回事講明白。本片最讓人看不懂的地方,就是醫院內外的“庸眾”。他們一會被主角林日朗偉大的父愛感動得熱淚盈眶,一會又要把林日朗的老婆和生病的孩子趕出病房,並且說著“晦氣”“你老公是劫匪”之類過分的話語。
不錯,人性這個東西是很複雜,但本片要表達的是什麼呢?林日朗最後的獨白講得很清楚:“我們被侮辱,被損害,卻壓榨,我們可以忍受,但我們要為孩子爭取,讓他們免於這樣的生活。”言下之意,就是平凡的大眾是不應該被侮辱和損害的,相反,應該得到最基本的尊重。
片中的一位大爺也說,都是孩子,有些就是比另一些高貴。可見,本片的情感是完全倒向普通人的,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普通人的形象卻又時好時壞,讓人摸不著頭腦。包括片中那個一直想著要刺殺醫生的男人,竟然也在片尾被強行“洗白”。
這就說明,本片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表達什麼深刻的主題(父愛這個萬能主題除外)。主創一門心思考慮的就是怎麼安全怎麼來,怎麼討巧怎麼來。這也能解釋,《誤殺》系列為什麼總是要把故事背景安排在泰國,讓所有角色說著莫名其妙的漢語和泰語。
然而,真正優秀、經典的懸疑片,不可能只有一個接一個反轉;沒有內含於事件的情感和思想,一部作品是不會留下什麼記憶點的。想想《隱秘的角落》對少年人性中的惡的探討,想想《沉默的真相》對於正義的追問和堅持,你就明白,光有一個炫目的外殼,還不足以包裝出一個藝術的精品。
即使和《誤殺1》比,本片的人物設定也出現了大幅度的倒退。比如第一部中陳沖飾演的警察局局長,既有兇惡的一面,也有對自家孩子溺愛的一面。可到了本片裡,姜皓文扮演的市長卻形象單薄到了極點。不光是他,任達華扮演的警察、文詠珊扮演的妻子、陳雨鍶扮演的記者,都成了非常平面化的人物。這也再次證明,除了用反轉來充當最大的噱頭,本片在其他方面並沒有花太多心思。
也許應該恭喜作為監製的陳思誠,他在懸疑片製作和拍攝方面確有心得,在商業化的道路上走得順風順水。然而,如果他的努力只是停留在流水線生產的水準之上,那麼口碑的走低恐怕是難以避免的。《唐人街探案3》的高開低走,應該讓他,也讓所有希望在懸疑片領域分一杯羹的從業者清醒一點:反轉之類的手法只是懸疑片創作中的皮毛,真正的精髓,是需要用心去體會的。
只是可惜了肖央老師在本片中貢獻的又一次精彩表演。誰還想得起,也就是數年之前,他還是筷子兄弟裡那個搞笑的歌手呢?亦莊亦諧、收放自如的表現,不禁讓人猜想,他會是下一個範偉嗎?
本期編輯 周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