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被推翻之後,是一個漫長的“紫禁城的黃昏”時期。在此期間,皇帝被剝奪了一切政治權利,但仍然保有皇帝的身份和尊號,繼續住在原來的宮殿裡。當時的宣統皇帝溥儀只有6歲,隆裕皇太后代表他頒佈了令人傷感的退位詔書。退位詔書意味著清廷對共和政府的妥協,而共和政府對清廷的讓步則體現在另一份檔案中,這份檔名為《清帝退位之後優待之條件》。
今因大清皇帝宣佈贊成共和國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退之後優待條件如下:
第一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二款、大清皇市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第三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第六款、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唯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第七款、大清皇市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第八款、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體餉,仍如其舊。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時的清政府並沒有街底垮掉。事實上,一些強有力的總督和將車仍然忠於清政府,並控制著國家的財政和外交機器。對於民國政府來說,使用武力推翻帝制並非最佳選擇,因為可能引發一場持續多年的內戰。既然如此,清廷為什麼作出讓步,甚至同意皇帝退位呢?隆裕皇太后保全面子的說法是不願“拂逆多數之民心,重啟無窮之戰禍”。實際上,妥協是為了迎合袁世凱,他主宰了當時的局勢。
除了袁世凱之外,清廷內務府也從優待條件裡獲得了利益,他們繼續支配著官廷中一切開銷,暗中侵吞皇室珠寶。他們是依附於皇帝的寄生蟲,對他們而言,皇帝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棵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