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歷史上自秦始皇開始的皇帝排個檔次,朱祁鎮大概能排在倒數第二檔,而且在這個檔次裡也最差的那兩位之一,另一位應該是完顏構。
1435年1月31日,在位十年的朱瞻基皇帝去世,享年36歲。他是明帝國的第五位皇帝。他8歲的長子朱祁鎮即明帝國的儲君朱祁鎮則順利成章繼位為皇帝。
朱祁鎮繼位時,明帝國表面上歷經“永樂盛世”“仁宣之治”邁向國力鼎盛時期,實際上明帝國內部已經各種弊端顯露出來。
明史上有“仁宣之治”說法,這似乎沒什麼問題。但在這盛世之下,社會生活各方面出現一些巨大問題。
首先自洪武(朱元璋年號)年間奈米贖罪制度導致了吏治的腐敗,奈米贖罪制度是指除了殺人、反叛等重大犯罪行為之外的一般罪犯在判決之後,明朝政府允許按照他們規定的額度,將糧米運往邊關或則北面疆域等制定地方。以此來減輕對罪犯的處罰。
明朝政府這麼做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緩解全國各地的糧食運輸問題。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動改造”,但明朝這套法律無法落實到達官貴人身上,因為權貴們可以想辦法開綠燈來化解。所以這套法律只能針對無背景的底層群眾。
洪武(朱元璋年號)以後,官吏違法亂紀日益嚴重。封建剝削量與日俱增。所以農民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起義一次比一次激烈,義眾增多,時間加久,地域更廣。次數也甚為頻繁。
有人根據《明實錄》的記載,做了以下粗略估計統計:從洪武到宣德(朱瞻基年號)年間全國各族人民和反抗事件共411起。
至於明朝末期的起義次數就更為頻繁,戰爭規模就更為浩大這就不多敘述。
按照《明實錄》記載,除去明朝末年,明帝國200餘年歷史總共爆發了1090次人民起義。意味著14~17世紀初期有至少有1090次社會問題導致的武裝暴力衝突事件。
而朱祁鎮皇帝在位時期發生在明朝東南沿海的葉宗留-鄧茂七起義就是明朝農民起義的一次典例。這次起義原因源自的明朝的貨幣系統很快就因惡性通脹而瀕臨崩潰。
為了杜絕民間自發以任何貴金屬進行交易,永樂皇帝朱棣下令將銀礦全部收歸官府所有。雖然在表面上留下部分民戶礦主,但其實全都由關係戶擔當。任何人如果敢私自採礦,不僅自己會被判處死刑,家人也將按律遭到流放。
原本就不依賴農業為主的地區而言,這無疑是一種經濟層面的降維打擊。一些同地方官府有利益勾兌的富戶,也趁機進行大肆兼併,致使地區內的大部分人淪為佃農。
再嚴酷的惡法也擋不住民間的求生慾望。例如在礦源集中的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原本就不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當地人,就因失去小塊份地而偷偷進入山區尋找白銀。
比如一個叫葉宗留的下崗工人帶著800人進入浙江-福建-江山三省間的山區尋找白銀。在葉宗留做“黑工”的同時,他身邊的人越聚越多,甚至凝聚起了一個不小規模的武裝團體。
1442年,英宗皇帝治下的明朝已3次出兵西南地區,並消耗了大量庫存資金。為了彌補軍費虧空就加大了開鑿銀礦力度。
1444年6月,在福建地方官的禁令傳達後。此時已經坐擁不小勢力的葉宗留開始決定背叛帝國。當年他便帶領手下發動暴亂,殺死一個福建當地高官,並且擊潰了1000名官軍。
這也標誌著葉宗留起義開始。
到了第二年1445年,明朝朝廷才開始重視葉宗留,並調集官軍前去鎮壓葉宗留暴亂。而中國東南的浙江和福建屬於多山地帶。所以葉宗留可以依靠山川之險多次狙擊企圖捉拿的明軍。
這也使得明軍幾次維穩行動失敗,甚至不少明軍底層士兵看透當時社會的一些不好本質,所以脫離官軍選擇加入葉宗留的隊伍。
帝國的江西與浙江南部暴亂已經控制不住,於是朝廷決定將重點打擊物件定為福建。因為福建不僅是銀礦生產地,而且這裡聚集著不少和對帝國不利的走私商販。
明軍也很快摸清對付農民軍的方法,葉宗留是依靠當地他熟悉的地形來對抗帝國軍隊。那麼只要摧毀當地的交通網路,就可以算是成功一半。
於是明帝國開始在福建不少城鎮修築城堡,甚至一個小鄉村也修築城堡。果然葉宗留行動變得麻煩不少。
但身為底層民眾的葉宗留也是個有頭腦的人,他深知農民軍沒受什麼訓練在打堡壘戰方面經驗不足,於是他將麾下軍隊整合得像明軍那樣職業化。很快他再次扭轉局勢。
1447年,葉宗留自稱“國王”。也意味著帝國在東南沿海的統治已面臨全域性崩潰的威脅。
屆時明帝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都在西南征討麓川和北方抵禦蒙古國,所在東南明軍都是二三線部隊,所以在幾次戰役中都被葉宗留打得節節敗退。
1448年9月,身在北京的皇帝朱祁鎮他再也無法忍受葉宗留在他所統治下福建割據的事實。他要從他的叛民們手裡再次奪回。
21歲的朱祁鎮下令從京城調集精銳軍隊去南方平定叛亂,很快20000人的京營部隊沿著運河南下,並在攜帶大批火器之餘也不忘配上數百蒙古僱用兵助戰。這些軍隊還能獲得超過萬人的漕運部隊支援,以便維繫遠征部隊的後勤保障。
明軍精銳
第二年,1449年初。來自京城的明軍已經抵達東南戰場。很快農民軍當中不少人聽說大軍壓境於是紛紛脫離起義隊伍,還有的甚至反水。
明軍則利用農民軍裡叛徒散播虛假情報,這使得一個農民軍頭目率軍隊主力撤走。而明軍則埋伏在他們撤退的必經之路上。果然農民軍中了明軍的圈套,農民軍被早已埋伏好的明軍用火門槍和弓箭狙擊。
這仗大量農民軍戰死,領導這路的農民軍頭目也在戰鬥過程中被擊殺。接著其餘幾路農民軍被明軍逐個擊破。
1449年5月,整個福建地區的叛亂才徹底平。而領導這次農民起義的葉宗留大勢已去,兵敗而逃亡。雖然明軍一時沒能活捉他,但葉宗留也再也無法掀起大浪。葉宗留之亂就這麼宣告平定。
而在明朝對外戰爭方面,各種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朱祁鎮的曾祖父朱棣曾經征服了越南,曾在當地建立過有效統治。但也讓數萬明朝派遣軍深入當地泥潭不能自拔,在經過越南當地人抗爭二十年後,屆時明朝皇帝已經是朱瞻基。
1427年,朱瞻基迫於形勢下令軍隊從越南撤出,也意味著明朝在越南統治的結束。這場戰爭不但是戰場上的失敗,還是決策性的失誤。
越南與明帝國西南邊疆接壤,放棄越南也給明帝國治理西南邊疆帶來很多問題。當時西南漢族人口較少,向心力不夠。所以西南邊疆的當地民族想效仿越南脫離明帝國自立。
於是雲南麓川原本接受明帝國冊封的豪強司思任發、思機發動對帝國叛亂的戰爭。朱瞻基時代的西南問題就遺留到了朱祁鎮這代身上。
帝國和麓川的四次戰爭分別發生於1439年(正統四年)、1441年(正統六年)、1442年(正統七年)、1448年(正統十三年),帝國經過連年征戰,仍未徹底平息叛亂,最終以雙方和談締盟的形式結束。期間明帝國累積發動了數十萬人次的進攻,致使軍隊疲憊、國庫虧空。
經過麓川之役,木邦、緬甸的勢力更加強大。早在麓川之役開始時,木邦已兼併了興威以東至薩爾溫江以南至雍會的廣闊地帶,以及興威以西的部分地區,勢力已十分強大。早在麓川之役中,木邦和緬甸就憑藉自己的勢力嚮明朝施壓,要挾索要土地。
麓川之役結束後,明朝的王驥等人卻仍將原屬麓川的孟止、底麻等地劃給木邦,使其土地和人民增加了將近一半,從而喪失了從潞西的芒海、中山以南及瑞麗以西直達伊洛瓦底江的大片土地。
明朝官員王驥等人卻將原屬麓川的孟養、戛裡劃給緬甸,使緬甸增加了1/3的土地和人民,從而喪失了伊洛瓦底江以西包括整個親敦江流域的廣闊地帶,造成了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但緬甸仍然沒有停止擴張慾望,後面不斷對明朝邊境進行侵擾。
而明帝國北邊另一端的敵人相比西南土著的威脅和損害相比要小不少,這便是——蒙古。
明帝國和蒙古國的關係始終是敵對的,蒙古問題以後要到清朝才解決。而蒙古相比漢人之前的遊牧敵人比如匈奴、突厥等要有很大不同。
儘管匈奴和突厥對長城以內的漢民族有一定程度上勝利,但這些勝利未能轉化為征服中原大地的動力。漢民族和這些遊牧民族的戰爭始終發生在長城邊疆或則蒙古高原。
北魏遼金這些遊牧政權也只是佔據中原半壁江山,而蒙古則不同。1276年蒙古接受南宋朝廷的投降,三年後在崖山打滅最後一支宋軍。從而蒙古征服了整個中原,並建立了長達近百年的統治。
而明帝國恰好就是從中原地區的蒙古汗國(元朝)那裡脫離出來,並獲得獨立。
1438年,朱瞻基去世第三年即朱祁鎮在位第三年。瓦剌領袖脫歡(馬哈木的兒子)殺死黃金家族—拖雷系的一個後裔,並且他擁護黃金家族一個成員當傀儡大汗。就像之前的中亞帖木兒、後面俄羅斯伊凡四世擁護黃金家族的人當傀儡大汗那樣將成吉思汗後人玩於鼓掌之間。
屆時也意味著蒙古高原的權力中心已經徹底落入瓦剌之手。1439年,脫歡去世。他的兒子也先成為瓦剌新的領袖。
瓦剌到了也先這一代時疆域得到了空前的擴張,也先率軍向東征服了蒙古另一支部族兀良哈三部,並且迫使東北亞漁獵民族女真向其屈服。
也先
瓦剌的勢力範圍東抵黑龍江流域,向西則抵達了中亞,剛剛成立的哈薩克汗國被瓦剌擊敗,且大量哈薩克人被蒙古人殺死。這是自1388年明軍北伐半個世紀以來歐亞大草原東端再次出現強大政權。
接著瓦剌開始不再把明帝國放在眼裡,並對朱祁鎮皇帝進行了三番五次的挑釁,面對遊牧民族的不斷侵擾所以自朱祁鎮繼位以來明帝國基本每隔三年就有一次北伐蒙古的軍事行動。分別發生於1439年、1442年、1445年。
瓦剌不斷南下騷擾明帝國
即便如此也沒有打擊瓦剌囂張的氣焰。1449年,也先向皇帝朱祁鎮提出與其聯姻,由他來迎娶明朝公主。但朱祁鎮許婚後卻反悔了。
也先率領大軍攻佔帝國的山西北部。面對此情形,皇帝朱祁鎮決定御駕親征。屆時朱祁鎮已經22歲了,已經到了能提刀上馬的年齡。朱祁鎮也想效仿他父親和曾爺爺那樣作為皇帝統領軍隊來打擊蒙古。
1449年,朱祁鎮率數五十萬大軍出征瓦剌,慘敗於土木堡。此戰主戰場五十萬明軍戰死三分之一,傷者約一半,衣甲兵器輜重盡失,幾近全軍覆沒。身為一國之君受萬千百姓之奉養,輕信奸宦,致使喪權辱國,一國之君為蠻夷所擒而不能以身殉國,
1449年8月,朱祁鎮所率領的浩蕩大軍已從京城地區移動到山西那邊被瓦剌侵犯的區域。當朱祁鎮滿懷信心準備與瓦剌大幹一場,甚至預想已經勝利就像祖先那樣建功立業時。一個不幸的訊息傳來。
明軍的先鋒部隊被瓦剌軍打了個大敗,這支部隊結局是被敵人全殲。朱祁鎮和跟隨在他身邊的幾個皇宮侍從聽到此訊息便又驚又恐。但此時明軍結局依然不是很壞,他們主力尚在且還用諸多武器沒有報銷。
當年朱棣北伐蒙古,派出去的大將丘福也被蒙古人殺得大敗且全軍覆沒。但朱棣沒有畏懼則繼續勇敢地與蒙古較量,最後還是贏得了勝利。
但是朱祁鎮卻沒有朱棣的勇氣,他就害怕了。皇帝改變了和瓦剌交戰的想法,他急忙下令全軍撤回帝國境內。皇帝這個決定是對整個戰局非常致命的。
當瓦剌方面聽說全體明軍撤退後他們決定去追擊這支數量比他們大得多的明軍。
就在瓦剌軍隊啟程追擊時,皇帝又犯下一個致命性錯誤,宦官王振擔心大軍經過他的家鄉時會把莊稼踐踏,所以建議整支大軍改道。因為皇帝寵幸這個太監所以聽信他建議,明軍便改道了並同時耽誤了很多時間。
瓦剌以騎兵居多,再加上數量不多所以機動性極高。很快他們便追上了帝國軍隊並給予其奇襲。明軍因為隊伍過於龐大所以首尾不能呼應,再加上彼時明軍再也不是朱棣時期戰鬥力極強的那支部隊,所以明軍被打了個大敗。
朱祁鎮率領殘兵敗將逃到土木堡(今天河北省的一個地方),隨即瓦剌切斷了明軍的水源,並將其圍困。被困在土木堡的明軍很快內部發生兵變,一個大將憤怒地將提出餿主意的太監王振打死,之後他也死於跟蒙古人的戰鬥之中。
明軍嘗試做過幾次突圍但都失效了,皇帝朱祁鎮也嘗試親率軍隊突圍,但他也失敗了,而且這次戰術失利代價很大。不但這支明軍被擊破,就連皇帝朱祁鎮本人也被蒙古人俘虜。
據說當蒙古人活捉朱祁鎮的時候,起初不知道他身份,但見他穿著與眾不同經過盤問便知道他是明帝國的現任皇帝。
朱祁鎮被俘時候既沒有求饒,也沒有哀嚎或則抱怨。他依然保持著一個帝王的威嚴,沉著冷靜的面對這糟糕的結局。
朱祁鎮被瓦剌軍隊俘虜
當皇帝被蒙古人活捉也意味著這次北伐行動徹底失敗。同時這場戰爭也是個屠殺,二十二萬大軍三分之一的死於戰場,其餘人要麼被蒙古人俘虜,要麼潰逃或則失蹤。
隨軍參戰的不少帝國高官和高階將領在這次戰役中統統戰死,包括老臣張輔,這個自朱棣時代以來的名將。
1449年的土木堡之戰堪稱明帝國建立以來對蒙古民族最大的敗仗,不但讓明帝國損失一批訓練有素的軍隊,折了帝國的尊嚴。而且更加助漲了草原上蒙古人的銳氣!
在朱元璋時代蒙古人被痛打,再到朱棣、朱瞻基時代明軍多次進入蒙古人的地盤去追殺他們。而這次瓦剌以少勝多大敗了明軍。
這不光對蒙古是場大勝仗,而且保全了一個完整的蒙古政權。
試想一下如果這仗瓦剌打輸,那瓦剌這個統一的蒙古政權也將被摧毀,蒙古高原又要進入分裂狀態,任其他勢力欺凌。結果沒有打輸,瓦剌打贏了明軍,連皇帝都做了俘虜,現在的朱祁鎮呢?被俘虜了,皇帝被俘虜丟人嗎?即丟人,也不丟人。幾乎到朱祁鎮為止幾乎每個明朝皇帝都戰鬥在第一線。戰鬥嘛,有勝有負。朱祁鎮好歹是冒死為國出征,在戰場上被蒙古人俘虜。
那麼朱祁鎮被俘後,他在瓦剌軍中,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也先得知朱祁鎮是明朝皇帝時,也是又喜又憂,不知是殺是留。
瓦剌高層伯顏帖木兒(還是也先的弟弟)建議,朱祁鎮奇貨可居,手上有個他這個人質,可以以此來要挾明帝國。
朱祁鎮非但沒在瓦剌受到囚徒的待遇,並且還得到一國之君的規格接待差不多一百年後,法國國王弗朗索瓦在戰鬥中被西班牙人俘虜,他被押到西班牙時也受到了一國之君的禮遇。
從此伯顏帖木兒也負責為瓦剌照顧朱祁鎮這個特殊囚犯的日常起居,朱祁鎮雖然在草原吃好喝好,但是日子相比在紫禁城的生活實在要差得多。
蒙古高原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那邊冬季溫度堪比俄羅斯和北歐國家。朱祁鎮在蒙古人提供的住宿每晚睡覺時都凍得直打哆嗦。這位年輕人算是在異國他鄉被磨練了一番。
這時候瓦剌高層還想到一個計策,既然他們俘虜了明帝國的皇帝。便可以借用朱祁鎮皇帝的名義來對明帝國的邊塞將領們的百姓們進行哄騙。
有史料記載甚至瓦剌軍隊帶著朱祁鎮來到帝國邊塞幾個重要城市城門前,讓朱祁鎮要求他的將領們開啟城門放瓦剌人進去。但將士們為了保全帝國安全便不惜以拒絕皇帝為代價堅決沒有開啟城門。
朱祁鎮訊息被傳到北京城那邊,舉國震驚,自然引起一陣轟然大波。朝廷當時分了兩波人,一波主站,一波主和,和派的意思就是遷都南京,這時候于謙站出來了,主和的遷都派都該殺,絕對不能重蹈南宋的覆轍,很快朝廷們做了一個決定,在兵部尚書于謙提議下,明帝國改立朱祁鎮的堂兄朱祁鈺當皇帝。朱祁鈺比朱祁鎮小一歲,朱祁鎮出征時他被任命代管帝國朝政。
就這樣,在1449年9月朱祁鈺當上了明帝國新一代的皇帝,年號景泰,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也意味著朱祁鎮的皇位性不再重要。
朱祁鎮因為被敵人俘虜而被自己的臣子廢除,這其實是不厚道的。按理說帝國大臣應該先想辦法把皇帝從敵人那裡贖回來,等待皇帝回來後再找機會反擊。
這個訊息還在蒙古被瓦剌人軟禁的朱祁鎮無疑是個巨大打擊,他不但沒有了自由,而且失去皇帝這個身份也意味著他被帝國已經拋棄。
歷經千辛萬苦最後被明朝使者接回北京,但是等待他的不是帝位,而且南宮軟禁,受盡景泰帝的迫害,幾年時間都是和他的當時因為被俘虜哭瞎了眼的皇后一起生活,條件很艱苦,皇后就用刺繡換一些生活用品來維持生計,最後在石亨,徐有貞和太監曹吉祥的密謀下發動奪門之變,重新奪得皇位,大封奪門有功之臣。復辟當天就對他們大加封賞,徐有貞如願以償地得以進入內閣,參與機樞政務,併兼任翰林學士,加兵部尚書。
如願以償建立了“不世之功”的徐有貞等人,立即抓了于謙和大學士王文,把他們關進監獄,然後緊鑼密鼓製造殺害他們的罪名。
先是誣陷於謙等人制造不軌言論,然後又給他們定了兩個莫須有的罪名,一個是“更立東宮”,一個是“謀迎立襄王子”,最後以“謀逆罪”殺了他們。
不少人在提到這段不該發生的歷史時,都不約而同地得出一個“結論”,大意是朱祁鎮為了皇位的正統性,必須殺掉于謙。言外之意,于謙該死,必須死,因為他失去了活著的正當性,儘管他危急時刻力挽狂瀾,拯救了大明。事情真是這樣嗎?
事實上,不但其他大臣,就連朱祁鎮自己,也不相信于謙會謀反,而且,當受了石亨授意的都御史蕭維禎,把判處於謙死刑的報告交上去,朱祁鎮還說了一句:“謙實有功。”也就是說,朱祁鎮根本沒想殺于謙,因為他明白,誰都知道于謙是保衛北京、挽救大明的大功臣,殺了這樣的功臣,天下不服,他這個當皇帝的,定遭詬病。
徐有貞一句話,才使猶豫不決的朱祁鎮最終決定殺了于謙。徐有貞的話雖然不多,但字字如刀:“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
事情很明顯了:即使朱祁鎮認為殺了于謙,他的皇位才“合法”,那也是在徐有貞說了這句話之後!更何況,殺不殺于謙,與朱祁鎮皇位是否具有正統性,半毛錢關係也沒有!兩者之間,根本沒有邏輯關係!
這一點,大臣們明白,朱祁鎮明白,天下人也明白,他徐有貞更是心中有數!而他硬把兩者扯到一起,故意帶偏皇帝的認知,如果這不是公報私仇,如果這不是借刀殺人,什麼才是?
當然了,也不排除“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的確是朱祁鎮內心深處的想法,只不過徐有貞替他說了出來。
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朱祁鎮倒來了一個“天子叫國門”的鬧劇,至此,大明朝可謂顏面掃地。若無于謙奮身而起,保衛國家,這幾乎又是一次“靖康之恥”。而他重登大寶之後,竟以一個“雖無顯跡,意有之”的罪名殺害了于謙。
呵,好一個明英宗朱祁鎮,較宋徽宗趙佶的“莫須有”斬岳飛也不遑多讓。總的來說,除了廢除人殉外,這位皇帝少有為人稱道之處,遠非電視劇裡那麼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