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戰役總前委,成員全是元帥,三大戰略決戰唯一的一個!
前排為平津戰役總前委成員:聶榮臻、羅榮桓和聶榮臻。後排:黃克誠、譚政、蕭華、劉亞樓和高崗
前委,即前敵委員會,戰役的最高指揮機構。前敵委員會的領導人稱為前委書記。
前委的出現由來已久,自從人民武裝建立的第一天開始,前委一詞就頻頻出現。如南昌起義前委書記為周恩來、秋收起義前委書記為毛澤東、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前委書記是鄧小平、遼瀋和平津戰役前委書記則是林彪。
在所有的前敵委員會中,分量最重的莫過於三大戰略決戰和隨後的渡江戰役,因為這些前敵委員會的成員後來都成了共和國的開國元勳。
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總前委
因為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的總前委是同一批人,最高領導也是同一個人,因此放在一起說。
總前委由以下幾人組成:中野司令員劉伯承,華野(三野)司令員兼中野副司令員陳毅、中野政委鄧小平、華野代司令員粟裕和華野副政委譚震林。
兩大戰役的總前委書記是鄧小平,而淮海戰役的前委常委為著名的“劉鄧陳”:劉伯承、鄧小平和陳毅。
上述五位軍事家中,有三位在1955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了軍銜,其中劉伯承為元帥軍銜,排名元帥之四,位於林彪之後,賀龍之前;陳毅也是元帥軍銜,排名十大元帥第六,位於賀龍之後,羅榮桓之前;而粟裕則被授予大將軍銜,居大將第一位。
但鄧小平其實也應該算是元帥,他進入1954年新成立的中央軍委,而這個班子中所有人後來都成了元帥,除了毛澤東(大元帥)和鄧小平(本來是元帥中的第七名,位於陳毅之後,羅榮桓之前)。但因為他已轉入地方,因此和元帥軍銜擦肩而過。鄧小平的成就最高,他在新中國官至中央軍委主席,是正國級領導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遼瀋戰役總前委
遼瀋戰役是最先打響的戰略大決戰,除了外圍的策應部隊外,主要戰役全部由東北野戰軍完成。因此,遼瀋戰役的總前委全部是東野的高層。
遼瀋戰役總前委共三人,分別是:東野司令員林彪、東野政委羅榮桓和東野參謀長劉亞樓。
這三位軍事大家在1955年全部獲得高階軍銜,其中林彪被授予元帥軍銜,排名第三,僅次於解放軍正副總司令朱德和彭德懷、而高於劉伯承;羅榮桓也是元帥軍銜,排名第七,位於陳毅之後,徐向前之前;而東野參謀長劉亞樓則是上將軍銜,這位愛暈機的軍事家後來在新中國成為首任空軍司令員。
平津戰役總前委
遼瀋戰役之後,林羅劉率東北野戰軍馬不停蹄,星夜入關準備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的總前委成員和遼瀋戰役不同,遼瀋戰役由東野一家包辦,因此總前委都是東野高層;而平津戰役則是由東野和華北軍區合作發起,因此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也成為平津戰役總前委成員。平津戰役參戰部隊高達百萬,其中東野有80萬人左右,華北軍區部隊則有20多萬人。
平津戰役總前委組成成員如下:東野司令員林彪、東野政治委員羅榮桓和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
從1955年的授銜情況來看,平津戰役總前委成員全是元帥,這在三大戰役包括隨後的渡江戰役中是唯一的一次。
如前所述,林彪和羅榮桓全是元帥軍銜,而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也因為其出眾的軍事貢獻在1955年獲得元帥軍銜,名列十大元帥之九,位於徐向前之後、葉劍英之前。
上述幾個戰略決戰中,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總前委成員中,有劉伯承和陳毅兩位元帥,佔全部成員的五分之二;遼瀋戰役有林彪和羅榮桓兩位元帥,佔全部成員的三分之二;而平津戰役三位總前委成員,則全部是元帥,封帥率高達百分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