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武功之盛,一直被歷代文人認為“三代以下,無出其右者”。而在唐朝一系列對外戰爭的輝煌勝利中,攻滅東突厥的勝利無疑是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場,在這場短暫而激烈的戰爭中,大將李靖的指揮藝術和唐軍強悍的戰鬥力發揮的淋淋盡致,唐軍以極小的代價就取得滅亡東突厥的決定性戰果。
唐朝初建時,突厥實力強大,甚至一度兵臨長安城下。但隨著李世民等實行休養生息和整軍經武的國策,唐朝國力、軍力不斷強大,很快就不在懼怕東突厥。貞觀元年,唐朝攻取朔方,成為對東突厥作戰的重要前進基地,而同時突厥方面卻因連年自然災害而損失慘重。於是,在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朝決心發兵進攻東突厥,意圖透過決戰徹底滅亡東突厥。
629年11月23日,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唐軍分六路北伐突厥。以李靖統率中軍、李勣統率東路軍、柴紹率西路軍,並有其餘三路次要方向,全面向東突厥進擊。
次年正月,塞北普降大雪,天氣十分惡劣,而李靖卻在此時堅持率3000輕騎,頂著漫天的風雪以神速出擊,完成了中古時代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一段行軍。從馬邑出發,越過惡陽嶺,直取定襄。因為天氣非常惡劣,所以突厥方面完全沒有戒備,直接被李靖的突襲打懵了,甚至以為唐軍是“神兵天降”,在這種情況下,李靖又派出間諜,離散突厥軍心,成功迫使突厥頡利可汗的心腹大將康蘇密攜帶隋煬帝皇后蕭氏和其孫楊政道來到定襄向唐軍投降。
而頡利可汗只得率殘部向北退卻,途中又先後與柴紹軍和李勣交戰,又遇大敗,不得不一方面向鐵勒人求助,另一方面派遣向唐朝表示謝罪。唐太宗就派鴻臚卿唐儉等人向頡利可汗表示慰問。
二月,李靖和李勣會兵白道,李勣指出頡利可汗雖然接連戰敗,但仍保有相當的實力,如果得到鐵勒的庇護,假以時日,必定捲土重來,又成為唐朝的大患,不如趁唐儉去慰問,東突厥方面較為麻痺的時機,趁熱打鐵,徹底解決敵人。
對此,李靖深以為然,隨即率大軍繼續北進,一路收降了許多突厥部族。直到二月初八,大軍接近突厥牙帳之時,李靖派副將蘇定方僅率200精銳騎兵衝擊大營,在搞亂敵人之後,李靖和李勣再指揮主力大軍壓上。此戰一舉打垮了東突厥主力,頡利可汗只率領少量親隨逃出,而他所下屬的十餘萬軍民則都成了唐軍的俘虜,使節唐儉等也趁亂得以倖免,回到了唐軍之中。
頡利可汗兵敗後,意圖向西投奔吐谷渾,但在路上遇上了唐將李道宗,最終被俘獲,押解到長安,李世民封他為“歸義王”。
唐滅東突厥之戰,是7世紀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直接消滅了唐廷的北部威脅。而此戰結束後,騰出手來的唐朝又陸續攻滅西突厥、高昌等周邊部族,徹底確立了其在東亞大陸上長達一個多世紀之久的支配地位。而此戰的主要指揮官李靖,也因其行軍的堅韌和果敢,指揮藝術的高超和最終取得的輝煌勝利,永遠光耀中華民族的軍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