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問祖的情懷深深地鐫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裡,人們哪怕不清楚自己將來要走向何方,也一定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而故鄉,就是一個人的根,維繫著一個人心底最深沉的情感。
人們唯有從故鄉滿足了對尋根問祖的需求,心理才能得到實實在在的慰藉。
日常生活裡,人們聊天時,在談及自己的故鄉時,許多人會說:我們是從“大槐樹”過來的。
這個“大槐樹”就是指位於山西臨汾的“洪洞大槐樹”,因為這裡生長有一棵非常古老的槐樹,如同歷史的見證者一樣,親歷了漫長歲月的延展,以及紛雜世事的變化,到現在依然枝繁葉茂,盤根錯節地紮在洪洞縣這片熱土上。
據民間傳說,大槐樹大約栽植於西漢初年,算起來,到現在至少已有2000年曆史。
如今的洪洞大槐樹,不僅是許多人地理意義上的故鄉,更是他們精神上的故鄉,大槐樹跟炎帝陵、黃帝陵一樣,都是華夏兒女尋根問祖的聖地。
因為大槐樹而誕生了一首同名民歌,由山西籍著名歌唱家譚晶演唱,民歌《大槐樹》裡有這樣的歌詞: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
許多人聽完這首歌,心裡會產生強烈共鳴,會默默地遙望著遠方的大槐樹,任憑思緒在時空裡漫舞。
大槐樹為什麼會在人們的心裡那麼重要?它如何成為人們尋根問祖的聖地?中國又有多少姓氏是從大槐樹遷移過來的?
要弄清這些問題,必須從歷史中尋找答案。
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中原大地上經常發生戰爭和災荒,導致人口數量銳減,昔日的繁榮景象一去不復返,目光所及之處,看到的全是蕭條和衰落。
《明史》記載,在明初的1381年,河南、河北兩省的人口加起來還不到400萬。然而,兩地的鄰居山西的情況相對要好一些,僅是山西一省就坐擁403萬人口,人們在這裡安居樂業,讓這裡呈現出一片繁華景象。
此時的山西,之所以比北方其它地方看起來好一些,主要跟它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
山西北面有恆山,西邊有呂梁山,南邊有黃河,東邊有太行山,三山一河如同天然屏障,把山西包圍得嚴嚴實實,又加上這裡環境閉塞,交通不便,外敵想侵佔這裡非常困難,所以,在元末明初的戰亂裡,山西有幸躲過了。
因為有天然屏障守衛,再加上當時山西大地上風調雨順,因此,躲避戰亂的外地流民就不斷往這裡遷居,促使山西的人口迅速增長起來,人口數量逐漸在北方一枝獨秀。
尤其是山西南部的洪洞縣,形成了當時晉南人口最多的縣,充滿了不少市井氣息。
當時,洪洞城北二里地有一個村子叫賈村,村子西側有一座規模宏大,豪華氣派的廣濟寺,寺內香客絡繹不絕。寺廟旁邊有一棵相傳栽植於西漢的大槐樹,人們用“樹身數圍,蔭遮數畝”來形容它。茂盛的大槐樹吸引了汾河灘上的許多老鴰(烏鴉)在樹上築巢,樹枝上點綴著星羅棋佈的鳥窩,看起來非常壯觀。
很快,以大槐樹為中心,迅速形成了一個“世外桃源”,人們在這裡豐衣足食,過著比較富足的生活,跟外面的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戰亂結束後,為了發展社會經濟和人口數量,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將山西境內的富餘人口,一步步遷徙到全國各地,這樣做是出於三方面的考慮。
一是迅速恢復北方其它地方的人口數量。
二是透過增加各地人口來複興各地的經濟。
三是方便中央對地方上的統治。
實際上,大槐樹的人口遷移早在南宋初年就初步開始,在後來一直延續到清朝嘉慶年間,前後總共延續700餘年。
“靖康之變”後,北宋皇室向南遷徙,在杭州建立了南宋。隨著政治中心南移,北方的一些大家族和富足人口,也開始向南遷徙。大槐樹的人口遷移從這時就開始成為常態。
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和明成祖朱棣時期,大槐樹的移民形成了高峰,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人口遷徙活動。
歷史記載,這場移民大遷徙開始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才基本結束,近50年時間裡,大規模的移民次數有18次,遷移之地遍佈18個省,498個縣(州)。當時,明朝有18個省級行政區,可以說,大槐樹的移民被分配到了全國各地。
當時,對移民積極的家庭有豐厚的獎勵,但是,大部分人的熱情並不高。
俗話說:故土難離。在農耕文化觀念下,願意背井離鄉的人並不多,況且,當時的大槐樹屬於富庶之地,因此,這項工作在起初開展得並不順利。
在後來,朝廷改變了策略,並頒佈了這樣的移民規則:四口之家只能留一人,六口留二人,八口留三人。一大家人就這樣七零八落地分散在各地。
為了保證人口質量,朝廷還頒佈了這樣的規定:同姓同宗者,遷徙外地時,不能聚居於同一地。
離別之際,人們在大槐樹下痛哭流涕地告別,誰也不知道以後會怎麼樣?親人們就給將要遠去的人說:如果以後回家了找不到家,就以這棵大槐樹作為標記,再慢慢尋找。
正是這樣的經歷,對那些從大槐樹周邊遷移出去的人來說,“大槐樹”就是家的象徵,是遊子和故鄉之間的紐帶,是連線遊子情感的通道,只有看到它,才能親近那個遙遠的家。
山東在元末明初時經歷的天災人禍最多,人口和經濟被破壞得最嚴重,因此,大槐樹最初的移民,都被遷往了這裡。
接著,大槐樹移民又一批批遷移到河南、河北、四川、安徽、湖北、浙江等地,後來,又往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遷移,再後來,又遷往新疆、交趾、安南等偏遠地方,到永樂後期,大槐樹的移民已經遍佈華夏大地的每一個地方。
如今,在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許多國家,也有為數不少的大槐樹移民的後代,他們早已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但是,他們還是會在每年的清明節來到“大槐樹”祭祖,因為這裡是他們的根。
現在的“大槐樹”,從1991年起,自發形成了“大槐樹祭祖節”,以後每年都會舉行大規模祭祖活動,吸引著數以萬計的華人來這裡尋根問祖,其作用跟炎帝陵、黃帝陵的一樣,是華夏兒女尋根問祖的聖地。
老槐樹下有一座“祭祖堂”,裡邊設有十座神廚,凡是從大槐樹下遷出去的有名有姓的移民,會給每一個姓氏設立一個牌位,共計有881個牌位。
也就是說,中國有881個姓氏是從大槐樹遷移過來的,這881個姓氏包含了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所有姓氏。
有一句俗語這樣說: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句話實際上暗示了分散在全國各地的王、張、李、劉、楊、趙等同姓人,在500年前是同宗同族,因為種種原因,他們才移民到全國各地。現代人所說的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無疑是“大槐樹”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