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承東向來有個外號叫“餘大嘴”,語言風格出位且充滿火藥味,一身無畏無懼的鬥士本色,這是他的公眾形象。
在前兩天AITO的新車釋出會上,他再次毫不掩飾地演繹這般風格。
他反覆強調,“我們的車是按照百萬豪車的要求打造的”。
例如說用上了百萬豪車的前雙叉臂獨立懸掛底盤,不像很多車為了降低成本使用麥弗遜懸掛,並且還diss“麥弗遜懸掛的駕駛感受根本不行的”。
又例如他們用上四缸發動機,不像一些廠家用的是1.3升三缸機,餘承東透露出了三缸機是不應該存在的看法。
之後,他又拿出發動機的壓縮比、熱銷比;整車靜音效果;續航里程等各個細項來和競品比較,而保時捷、奧迪、賓士的一眾燃油車慘遭成為被吊打的背景板。
餘承東將他在華為手機發佈會的風格,移植到了汽車釋出會。
一個字,“狂”。
餘承東之所以能夠狂,離不開他在華為手機的成績,他一手將華為從原來默默無聞的角色帶到國內市場份額的首位,擊退三星,逼近蘋果,妥妥上演了一場落後者逆境翻盤的好戲。
如今以“遲到者”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類似於當年的華為手機,但顯然華為的品牌地位、研發實力及資金規模都已遠超往日。
這更是餘承東“狂”的底氣。
有意思的是,即便餘承東說了整場釋出會的狂言狂語,事後話題熱度都比不上李斌的一段話——“簡直完全不明白大家為什麼還買油車,說實話,我覺得懷舊才會買油車。買油車除了能聞點汽油味,別的還有什麼好?聽個響?”
再來一組有意思的對比:
餘直言不諱的“大嘴”風格 VS 李斯文親和的形象;
餘指名道姓吊打對手 VS 李丟擲相對宏觀的討論話題;
餘在一個新生品牌釋出會上“口出狂言” VS 李在實現月銷萬輛的水平“開始得意”
兩者截然不同的風格,奈何只有李斌在事後遭到各路討伐?
當然,李斌也不是省油的燈,他過去惹過的爭議亦不少。
1、“保時捷的工廠,肯定比不上江淮的工廠,不要覺得我胡說八道,因為我去參觀過。”
2、“在中國超越特斯拉沒什麼難度,就跟亞馬遜在中國幹不過京東一樣。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把中國市場做好已經足夠了。”
3、“用不了五年,電動汽車充電會比加油更加方便,汽油車能去的地方電動車都能去。”
4、“所有的油不都是油罐車運過去的嗎,你怎麼就不讓我運電過去呢,那個油也不是從地裡長出來的。”
李斌說不上“狂”,但也是充滿了傲氣,何況這兩年越過破產生死線之後,市場開始認同蔚來的商業模式。
再者,李斌吹過的牛在今天都一步步兌現中,例如江淮工廠的智慧生產水平確實不低;43萬元的車型均價遠超特斯拉;換電站從去年的170座到今年要落實到755座,明年直接幹到1300座以上;“舔狗”式使用者服務依舊是蔚來的領先價值優勢。
而對比這次李斌的“不懂選擇油車”和餘承東的“吊打豪華品牌”之間的熱度關注,撇開公關力量這種技術手法不談,兩者受關注程度的核心差異大概就在於“階級鬥爭”。
蔚來代表的是新式豪華品牌作派,或者說是引領中國豪華品牌的競爭手法,你會發現,現在大多數新式高階品牌,其作風和方法都是效仿蔚來的。
蔚來很好,但也只是少部分“壕”的專屬,對於大多數人則是“吃不到的葡萄”。
李斌的“不懂選擇油車”,恰恰挑動了多數老百姓的財富神經,縱使有不少電動車已經賣到油車的價格,但補能措施覆蓋範圍牽涉到了地區發展水平、個人有無車位的核心問題,所以李斌被戲稱為“何不食肉糜”,不無道理。
至於餘承東“吊打豪華品牌”則是站在了多數人的一邊,20多萬能買到百萬豪車的水平,這是民眾心底裡的呼聲。
但更宏觀點看,餘承東一派還是過去落後者的思維,多少帶著點民族自卑感,咱品牌不如人,所以只能用更低的價格、高性價比來討好大家,明著面兒一通吊打就是一股的不服輸。
反之蔚來則帶著點國潮興起的衝勁,自創武功下本去打出豪華旗號,我做得到,所以我值得賣得貴。
現在這個節點很微妙,汽車國潮剛剛到來,也就意味著才剛邁過去落後思維一點點,民族自信剛開始起來一點,所以今年小鵬、理想、蔚來這些賣到20、30、40萬元高價位車型才剛出現月銷過萬輛。
成績是狂傲的資本,那剩下的就用時間去證明吧。
回頭看在賽力斯華為智選SF5釋出後,餘承東提出2022年銷售30萬輛的年度目標,以及近一年來該車的總銷量只有7000輛左右,顯然華為應該做的還有很多。
至於不是華為造的、但處處鋪上華為標識的問界M5,也不是華為造車的終極水平,畢竟這車底子上還是受賽力斯SF5的牽制,AITO的下一輛車大概才是華為最想詮釋的價值。
從去年底任正非簽署的“三年內不造車”宣告算起,AITO的下一輛車,大概就是華為正式宣佈造車的日子。2023年,指日可待。
而從問界M5定價的25至32萬元來看,算上Model Y可能降價的幅度,不難看出兩者正是對標的關係,這也多少可以看出AITO的定位是類似於特斯拉、領克這樣的輕奢大眾品牌,不然不會提出“未來五年要年銷量達到全球前三”的激進目標。
就品牌定位和渠道體系建設來看,餘承東和李斌大多不會被拉上同一戰線,但這兩人後續到底能兌現多少吹下的牛皮,一定還將被熱議下去。
這兩人能兌現的越多,中國新能源汽車國潮的平替就越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