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安會
夏日,天空晴朗,萬里無雲。我們驅車到江津洞塘村深山處的泡桐坪考察。這兒山路彎彎,山高林密,車像甲殼蟲一樣爬行在山路上,費勁地往山華寺古廟遺址進發。
這次深山之行,是對有三百多年曆史的古廟山華寺調研,考察它的文化歷史價值。
越野車從洞塘永存學校出發,沿途山莊田野、田疇竹林,繼而山巒疊嶂、溝壑溪流、山脈逶迤起伏,一路風光美景。近一小時的車程,終於到了泡桐坪山頂。
洞塘永存學校的校長邱月,充當我們的司機兼導遊。她邀請我們到山華寺,挖掘這兒的歷史文化內涵,旨在對洞塘鄉的歷史文化補上一課。
荒廢的山華寺,十分蒼涼。破敗寺廟的青石圍牆前,江津區文廣新局立有醒目的標牌:“山華寺碑刻,雲峰寺遺址保護”。從寺廟石牆體一看,便知歷史久遠。二十多根巨大的石頭柱,雖歷經滄桑,橫樑、石頭、石隼、石卯,絲絲入扣,可見造寺廟人的技術精湛。從寺廟前的石牌坊記載,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邱校長介紹:山華寺的建築非常宏偉,有上中下三個殿,殿中供奉著千手觀音、地藏、文殊、普賢等菩薩。那時候,這寺廟香火旺盛,香客絡繹不絕。
山華寺,修建在泡桐坪山頂上的平坦開闊地,那一根根巨大石柱,歷經風雨的洗禮,顯露出一些斑駁痕跡,形成歷史印記。我問邱校長,這些三人合抱的粗壯石柱,工匠們如何將它矗立在廟堂之上的?這麼多的青石產於何地?我一問,邱校長笑答道,縣誌、碑文中有記錄,看來她也考證過。
寺廟前,近千平方米的寬闊青石壩,用一磴一磴的石磚緊密相連,石壩上苔蘚滿布,有少量的枯草從石縫中冒出,壩子周圍樹木參天,雜草叢生,一片荒涼。
石壩前,一塊約三米高的功德石碑上,刻有密密麻麻的顏體字姓名,由於時間久遠,不少文字被人為剷除,上面康熙年間若隱若現。
唯有石壩的左側,一幢青磚青石青瓦砌的老式瓦房格外顯眼,略高五米,牆體及房柱,不少是古寺廟中的磚瓦石料,這房屋有三百平方米。邱校長說,此房修建於五十年前。此房門一直緊鎖,鏽跡斑斑,房前屋後,灰塵撲撲,蜘蛛網密佈。邱校長說:“我在洞塘辦學近20年,多次來這兒,房子都是‘鐵將軍’把守”。
資料記載,山華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寺廟,又名雲峰寺。明末清初地仙風水宗師陳作龍,看破官場黑暗,雲遊全國,與科舉進士時的同窗王叔祥遊歷於此,作詩一首:雲峰寺——“彩龍崗前氣脈真,好比秦王在點兵。天穴早被古廟佔,地穴黃花遍地生。左有營盤旗山現,右有文筆透青天。朱盒紗帽向上擺,蕊中開花穴前真。如有點生龍穴位,子孫朝中作將軍。”由此可見,這兒是個風水寶地啊!
邱校長還帶我們去看大堰水庫中殘損的塑像。我們走在一條雜草叢生,苔蘚斑斑的青石板大路上。她說,這是一條通往貴州的茶馬古道,沿古道一步一步的臺階往下走,來到水庫邊一看,雨後的水庫,雨量充沛,水裡什麼也看不見,只見水庫寬大,向縱深延伸,四周樹木蔥蘢,水庫的水,終年不斷流入筍溪河······
我們又來到離水庫100米左右的一口古井,井旁刻有“龍水井,乾隆御筆”。我懷疑,此龍水井,真是乾隆御筆題寫嗎?歷史之謎,恐怕只能留給後人破解了。
(作者系江津區作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