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我國城鎮開啟了高速發展,城市化程序不斷推動,到處都在大拆大建,所以,需要的工人特別多。於是,大量的農村人開始背井離鄉,到城裡做事。隨著這個群體的數量不斷擴大,就有了“農民工”的稱呼,也就是指戶籍在農村的進城務工人員。
可以說每一座城市的煥然一新,都離不開農民工的功勞。農民工為城市的建設發展,出力出汗,幹著最辛苦的活,卻拿著最低的工資。有了農民工,很多人才能在高樓大廈裡吹著空調,享受著最好的辦公環境。
農民工地位低,權益得不到保障
然而,這些為城市發展做出貢獻的農民工,卻處於社會最底層。農民工給人的印象一般是淳樸憨厚,他們安分的工作,遵守法律法規,一心只想著賺錢養家。
隨著城市的發展,變得越來越漂亮,越來越乾淨,因為幹苦活而導致髒、甚至有臭汗味的農民工,並不受待見,社會上的歧視一直不少。這種情況時有發生,比如此前有餐館就把農民工趕走,覺得他們身上髒。好在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是正確的,這家餐館遭遇了輿論抨擊,生意慘淡。另外,農民工的權益也得不到保障。
被拖欠工資是常有的事情,有的拖欠幾個月,有的拖欠幾年,有些甚至直接跑路不給。農民工的子女受教育也是一個問題,在城市裡入學難,即便是入學了也受到當地人的歧視,所以後來才有了農民工子弟學校。還有就是農民工的醫療也無法報銷等等。
農民工是一個流動的人群,他們的居住環境很差,也不是特別固定,屬於弱勢群體,至今的歧視依然沒有改變。
農民工數量在下降,五年內將爆減
早在2008年,我國農民工的數量就達到了2.2億,後來增長到2.9億,接近3億人。不過到2020年,農民工數量又下降到2.86億。有專家預測,未來5年,農民工數量將爆減7500萬。
農民工數量減少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15-59歲的勞動人口在減少,隨著我國出生人口下降,我國勞動人口也下降到8.9億人。另一個是人口老齡化,讓很多農民工回到家鄉退休。
資料顯示,農民工的平均年齡從2008年的34歲,上升到了2020年的41.4歲。從這裡可以看到,我國農民工以80後為主要人群,而90後大部分都不願意做,更多喜歡去送外賣,送快遞。
還有一個原因是戶籍城市化,過去20年來,我國在大力推動城鎮化率,到2020年超過了60%,有很多農民工也進城買房落戶,成為了新市民,所以就被減去了。
農民工的收入確實不高,資料顯示,2020年東部地區的農民工月均收入為4351元,是最高的一個區域。而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農民工月均收入分別為3866元、3808元、3574元。
一個月三四千,工作又那麼辛苦,現在的年輕人根本就不願意做。所以,未來農民工的平均年齡還可能上漲,數量也會不斷減少。
農民工叫法取消,新稱呼挺體面
農民工這個稱呼,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為了一個受歧視的,甚至帶有點不尊重的叫法。因此,農民工將改名為“新產業工人”。這個名字體面又好聽。
其實,名字不是最關鍵的,要想改變農民工的地位,就必須讓他們的權益得到保障。在城市裡享受到和其它群體一樣的待遇,比如醫療、社保、孩子入學,甚至包括入戶等等。
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農民工踏踏實實的工作賺錢,為維護小家,在外打工漂泊,非常不容易,每個人都應該更加理解和關照,丟掉偏見,接納他們。你怎麼看?你覺得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