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不斷取得勝利。
美方在1951年時,也流露出停戰談判的意圖。
並且,在我國東南方向上,
推測中的蔣軍和美軍大規模登陸作戰也沒有出現。
1952年秋季,我國東南區域進入積極防禦階段,
也就是從誘敵深入,在內地殲滅敵人的戰略,
轉為主動收復沿海島嶼的積極態勢。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調整原來防空部隊只以防護大城市為主的佈局。
而是需要儘量全面地掌握作戰區域的海空情況。
廣東省汕頭地區的靖海雷達站,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建立起來的。
在建立雷達站的過程中,
充分顯示了我軍民一體的強大優勢。
僅用五天時間,
在三萬群眾的努力之下,
惠來縣靖海鎮後表山上的雷達陣地,
以及通往陣地的一條三公里的路,就修建完畢。
1952年4月27日,
剛組建不久的雷達兵361營2連,
從廣州出發。
為了保密,
2連一百名官兵拂曉動身,
通過了15個縣市,
400多公里的路程,
用了十多天的時間到達了預定的駐地。
這個雷達站,
根據上級指示,要完成對臺,菲律賓,港這一三角區域,
大約350公里範圍內的海天目標的監控。
二連官兵裝備的是兩部美製SCR-270型機動長波對空預警雷達。
這種型號的雷達,是我軍在打過長江解放南京時,
在飛機場繳獲的。
該雷達效能優越。
曾經在日軍轟炸珍珠港的時候,準確偵知日軍飛機。
也曾在美軍攻克瓜達爾卡納爾島時立過功勳。
可在125公里距離發現單架敵機,
可在240公里距離發現機群。
缺點是無法判斷飛機高度,這是為了增加探測距離付出的代價。
雖然此時麥克阿瑟已經不再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一職,
他曾認真研究的與臺方一起在我東南沿海大規模登陸的作戰計劃也成了泡影。
但是,美軍飛機對我東南沿海的騷擾偵查,以及蔣軍飛機對我東南沿海的轟炸卻一直沒有停止。
靖海這個新增加的雷達站,很快也被敵人偵知。
靖海雷達站的考驗,很快就到來了。
1952年6月27日,
一架敵人的轟炸機從東北方向進入雷達站上空。
敵機非常猖狂,
竟然以500米的高度在雷達站上空低空盤旋,
拍照偵查。
當時雷達2連裝備有兩挺蘇制德什卡43型高射機槍,
口徑12.7毫米。
與美軍F-86噴氣式戰鬥機的航炮口徑一致。
但是,當時2連沒判明敵機的意圖,
為了確保安全,做出了疏散人員,觀察敵機意圖,伺機而動的選擇。
但是,敵人顯然對這次的偵查結果不滿意。
7月中旬,一艘不明國籍的軍艦入侵我領海。
意圖明顯,就是衝著靖海雷達站來的。
該艦在靖海雷達站以南一公里的海面上,
以低速巡航。
到了晚間,甚至向我雷達陣地發射了兩顆照明彈。
2連判斷敵人有可能派遣登陸艇,
對我雷達站實施襲擾作戰。
官兵們立刻進入戰鬥位置,
兩挺高射機槍也做好了平射的準備。
德什卡對空有效射程是1600米,
平射的射程要長一些,最遠可以打到2500米。
但是,敵艦在放出照明彈之後,
卻沒有采取任何動作,
直到第二天早晨六點,
竟然就這麼走了。
經過這兩次敵人的襲擾偵查,
2連官兵深感雷達站防禦力量的薄弱。
經申請彙報。
361營又給雷達站增援了一個班的警衛力量。
這些戰士們都是解放戰爭出來的,
富有戰鬥經驗的老戰士。
另外,在原有一個高射機槍班的基礎上,
中南防空軍司令部又從汕頭高炮團給2連調來了,
裝備有五挺12.7毫米口徑高射機槍的兩個班的戰士。
最終,合併為警衛高射機槍排。
事實證明,這樣的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
1952年9月初的一天早晨,
雷達兵們發現有一個機群正在高速向雷達站飛來!
有敵情!
高射機槍排的戰士們馬上進入各自陣地。
很快,四架F-84戰鬥轟戰機從東北方向向雷達站飛來。
是美軍的飛機!
這種飛機是我們在朝鮮戰場上的老對手了。
戰爭初期,就是這些F-84用炸彈,凝固汽油彈,火箭等機載武器,
對朝鮮北部進行了猛烈的轟炸。
導致我軍後勤供應線遭到了慘重的損失。
1951年1月21日,
空軍28大隊的李漢大隊長率領六架米格-15,
將20架F-84的其中一架擊傷。
終止了美軍在朝鮮北部的絕對空中優勢。
但是,在東南空域,
我軍雖然在1952年也配屬了一部分空軍,
還是不足以形成有效地遏制。
所以這四架侵入我東南領空的F-84戰鬥轟炸機,
肆無忌憚地在距雷達站1000米左右的距離,
突然轉向,猛撲向雷達站,
俯衝,掃射!
七挺高射機槍受命開火攔截,
但是由於倉促應戰,
經驗不足,
雖然打出了200多發子彈,
卻沒有擊中敵機。
反而是我們的其中一架雷達被F-84的12.7毫米航炮擊中反射網,
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這次失敗,讓全連上下官兵計程車氣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但是,偉人說過:我們要在戰爭中學會戰爭。
失敗了並不可怕,
重要的是好好總結經驗教訓,
為必將到來的更大的考驗做好準備。
全連官兵立刻掀起了對這次失利的總結活動中。
雖然德什卡高射機槍有優秀的對空瞄準具,
但是,戰士們對提前量的把握還不是那麼準,
這導致射擊的精度很差。
其次,由於靖海雷達站靠海很近,
高射機槍排的戰士們沒有對機槍做出對應的養護,
結果在實戰中,
竟然有三挺高射機槍出現故障,卡住了。
第三,
指揮員同志也做了自我檢討,
過早地下達了開火命令,
結果暴露了高射機槍的陣地位置,
導致敵機有效地避開了高射機槍的火力。
畢竟,12.7毫米的子彈,
如果不形成密集的火力網,
是不太容易對飛機造成致命傷害的。
志願軍空四師李永泰大隊長駕駛的米格-15,
曾經先後遭受到12架美軍F-86戰鬥機圍攻,
被敵機的12.7毫米航炮打中了三十餘發子彈,
仍然搖搖晃晃地安全返回機場。
可見火力網和開火的時機的選擇對擊中飛機有多麼的重要。
不過,靖海雷達站的此次戰鬥,
雖然沒有擊中敵機,
卻也讓敵人老實了許多。
從那以後,敵機再也沒有敢於進入雷達站的上空,
甚至只飛到高射機槍射程之外,
進行盤旋拍照偵察之後就飛走了。
不過,這也給2連的戰士們觀察敵機的飛行特點,
以及其偵查襲擾規律,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只要是付出,就一定有收穫。
很快實戰的機會就來了。
而且,給美軍造成了做夢都難以想象到的損失。
1953年1月18日,
正好是個星期天,天氣晴好,陽光普照。
部分不值班的戰士,正在享受這難得的閒暇。
中午十二點,
雷達操作員報告,
東南方向有一架大型飛機正向我飛來。
但是在距我100公里處,
卻突然在雷達螢幕上消失了!
指揮室的總值班員敏感地意識到,
這很可能是敵人的飛機利用低空飛行,
躲避我雷達搜尋。
他馬上下達了一系列指令。
首先是雷達兵,
降低雷達搜尋高度,密切注意西南方向的空域。
同時,命令高射機槍排進入戰鬥位置,
做好充分的戰鬥準備。
另外,通知沿海觀察哨,
注意監控陣地以南方向和南澳島,汕頭空域有無敵人飛機入侵。
敵機的速度很快,
沒過幾分鐘,遠處就傳來敵機的轟鳴聲。
並且已經可以目測到是一架塗裝了海軍藍色的大型戰機,
正向我軍雷達的陣地飛來!
“一級戰鬥準備!”警鈴拉響。
戰士們各就各位,
緊張有序地等待敵機來襲。
“跟蹤敵機,聽從命令!”
12時15分,雖然已經可以非常清晰地觀測到敵機了。
但是指戰員們並沒有像上次一樣急著開火。
迅速按戰前安排,
兩個高射機槍陣地統一受指導員張趙同志指揮。
避免造成各自為戰,形不成有效火力網的不利局面出現。
來襲的,是美軍的P2V-5型“海王星”巡邏機。
別看這傢伙比戰鬥機個頭要大不少,
但是速度並不慢,最高可達到539千米/小時。
只見這架美軍飛機飛到雷達站東北角的時候,
突然轉向,
猛撲向雷達站上空。
指導員張趙判斷其高度在500米以上,
從飛行方向看,
是打算從兩個雷達陣地之間穿過,
應該沒有攻擊雷達的意圖。
所以指導員張趙冷靜地向高射機槍排的戰士們下達了注意隱蔽,
觀察敵機動向,聽從口令再開火的命令。
別看海王星是巡邏機,在機身的前後各裝了一架20毫米的機炮。
還是殺傷力挺強的。
那架飛機掠過雷達陣地後,
飛到了陣地的正南方,
又向東南方向飛去,
看似要脫離?
也許是美國大兵認為今天是週日,
我們的陣地防禦可能有鬆懈,
也許是剛才的一掠而過給了他們足夠的勇氣。
美軍機突然來了個急轉彎,
向我軍2號雷達飛去。
並且把高度降到了300米。
他很快就會為了這個疏忽付出沉重的代價。
所有的高射機槍都瞄準了這架海王星。
當他飛到距離我陣地400米時,
指導員張趙果斷下令:“瞄準目標,開火!”
七挺德什卡43型高射機槍一起噴射出憤怒的火蛇,
織成了一個稠密的火力網。
海王星中彈了!
從海王星駕駛艙後側開始,
左側的機身,機翼,引擎,水平尾翼,垂直尾翼,
依次中彈多發。
左側的機身甚至被子彈撕開了一個籃球大小的洞,冒出了滾滾的濃煙,
機艙內部的人頓時慌亂起來,
而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的受傷,
更讓飛機難以操控。
機尾的機炮手本來還有還擊的機會,
但是因為是他首先發現的我高射機槍陣地的火力,
尖叫著提醒機長無果後,
再加上機身本身的顛簸,機艙內滾滾的黑煙,
手足無措之下,只好放棄了反擊。
海王星趕緊轉向大海的方向,
拖著滾滾的濃煙,脫離了我火控範圍。
這次戰鬥只用了十分鐘的時間,
同樣是用了200多發12.7毫米的子彈,
確實比上次的戰果要好很多。
雖然也有海王星比F-84飛機要“笨”一點的因素存在,
但仍不可忽視我指戰員指揮得當,戰術對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看那架海王星,
歪七扭八地逃離了我火控範圍之後,
一頭栽到了大海里。
強勁的海風掀起一個又一個浪頭,
海王星很快就沉沒了。
幸好機上的13名成員及時地爬出了機艙,
還弄下來一艘小救生筏。
真的是太小了,
只夠兩名傷員躺在救生筏上。
其餘人只好抓住救生筏周邊那一圈繩子,
在海里載沉載浮。
但是,當天的風浪實在是太大了,
海水的溫度又低。
很快,兩名機組成員因為體力不支,
鬆開了繩子,被風浪吹走了。
剩下的漂在海里的九個人,誰都不想成為下一個被沖走的。
他們寄希望於在飛機墜毀前發出的求救訊號。
能有人在他們凍死,或者淹死之前能夠來救他們。
很幸運,美軍在菲律賓馬尼拉灣的水上飛機基地收到了他們的求救訊號。
基地指派當時在馬尼拉灣上空執行任務的一架馬丁“PBM-5G”水手型水上飛機趕去救援。
駕駛這架飛機的是經驗豐富的約翰·烏吉克中尉,
但是當他飛到海王星墜毀的海域時,也不禁頭疼起來,
海浪實在是太大了,
無論是降落,還是搜救,還是最後的起飛,都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但是,這麼大的風浪,這麼低的溫度,對海上的那些人來說,更危險。
他決定不再呼叫船隻來救援,
而是選擇強行降落,
這個決定,讓他們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降落之後,他們只能冒著風浪,
慢慢的靠近海里的機組成員們。
好不容易靠近後,
他們甩出了救生纜,
一個一個把倖存的這十一位機組成員拉到機艙裡。
倖存的機組成員已經在海里泡了五個多小時了,
救援人員趕緊給他們裹上毛毯,以恢復體溫。
得知有兩人被海浪帶走,
機組人員又花了三十分鐘,
小心翼翼靠近海岸搜尋,
可惜,沒有找到。
這時候,太陽已經落山了。
風更急,浪更高,
再搜尋下去,
很可能起飛就困難了。
他們只好放棄了繼續尋找那兩個失蹤的機組成員。
調整機頭,在顛簸的海面上準備起飛。
為了增加起飛時的推力,
烏吉克中尉考慮再三,終於還是啟動了火箭助推器。
這個決定,很快讓他再次後悔了。
加速,拉起機頭!
就在這一瞬間,飛機右側的引擎竟然突然熄火了!
飛機猛地向右一沉,
禍不單行,
一個幾米高的大浪忽然迎頭拍在了飛機上。
飛機就像一個被熊掌拍中的玩具一樣,
機頭猛地後仰,
向右栽入波濤洶湧的大海里,並迅速解體!
大海彷彿也在懲罰這些侵略者,
釋放出了強大的威力。
四名被救人員和五名救援人員當場死亡。
倖存的人七手八腳爬上兩個救生筏,
在呼嘯的海風中擠在一起瑟瑟發抖。
好在,很快就有兩架P2V巡邏機趕來,
各向他們拋下了一個救生筏,
好讓他們不必因為在原來的救生筏上因為成員過多而再次墜海。
鑑於當時海面的情況,
再派水上飛機救援已經不是個好主意了。
倖存者們只好苦苦等待救援船隻的到來。
美軍弗萊徹級驅逐艦“哈爾西·鮑威爾”號,終於姍姍來遲。
但是,救援的難度仍然很大。
風高浪急不說,倖存者們失事的地點靠海岸線太近了。
弗萊徹級驅逐艦又是個大個頭,
海岸附近的礁石會要了他的命。
於是,隨後趕來的PBM水上飛機不斷在驅逐艦兩側施放照明彈。
以利於他避開礁石和有更好的視線搜尋倖存者。
這個舉動卻讓倖存者們首先發現了驅逐艦的存在。
他們激動壞了,連續的發射訊號彈只是自己的方位。
天可憐見,終於有一發訊號彈被鮑威爾號發現,
驅逐艦立刻轉向,
朝倖存者們慢慢地靠過去。
但是,終究是風浪太大了,
驅逐艦也不敢靠救生筏太近。
裡的遠遠地,
驅逐艦派出兩名水性比較好的船員,
把救生纜系在身上,向救生筏游過去。
好事多磨,
雖然兩位船員拼命在大風大浪中靠近了救生筏。
把救生纜繫到了救生筏的繩子上。
可是巨大的風浪,
仍然兩次把繃得緊緊的救生纜扯斷。
第三次,驅逐艦上的船員終於把救生筏拽到了船舷旁。
然後一個一個想方設法把倖存者們拉上了驅逐艦甲板。
然而,這只是開始,這個救生筏上只有七位倖存者。
烏吉克中尉所在的那個救生筏,
竟然漂到了距離南澳島只有180米的地方。
這片海域的水深只有不到十米,
而驅逐艦的吃水只有五米左右,
非常的危險,更別提還有那些似乎無處不在的暗礁呢。
幸好驅逐艦沒有放棄他們,
小心翼翼地繞過了礁石。
最終,在海王星被我高射機槍陣地擊落11個多小時後,
最後一批倖存者終於獲救。
最終統計,有七名海王星機組人員,三名救援機組人員,合計十人獲救。
靖海雷達站發生的戰鬥,
是年輕的雷達兵快速成長的見證。
雷達兵是個年輕的兵種,
正式成軍於1950年四月份。
雖然,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繳獲了許多雷達裝置。
但是在1950年二月六日敵機對上海的大轟炸時,
我們的雷達兵甚至連雷達的回波都調不出來。
而這次靖海雷達站的戰鬥,
不僅首創雷達部隊擊落一架敵偵察機的戰績,
還讓敵人搭上了一架海上飛機。
年輕的雷達兵煥發出了強大的戰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