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從孕育到誕生、再到重新矗立於世界東方的艱辛歷程中,曾有無數英雄兒女,為了國家與人民的福祉浴火前行出生入死。他們中的一部分早已永遠長眠,健在的則往往恪守著保持黨員先進性的諾言,謙虛質樸,不事張揚。
因此,他們的功績和貢獻往往不那麼容易為大眾所知,被稱為“本色英雄”、獲頒“感動中國”的老兵張富清如此,九十四歲高齡仍然深藏功名的“甲等功臣”高國樞同樣如此。
張富清
為數不多的“甲等功臣”
這份“甲等功臣”的受獎證明,是在蘇州市有關部門整理退役軍人資訊的工作程序中浮出水面的。不但經辦的工作人員感到意外,對於普遍更加年輕的媒體和公眾來說就更是超乎預想了。
因為對成長在和平年代、年紀較輕的大部分人來說,普遍認知中的立功受獎體系往往是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以及傳說中的特等功。
從字面上看,甲等功臣是一個貢獻卓著、獎勵級別很高的功勳稱號,但這一榮譽究竟誕生在什麼時期?又需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才能獲得?大多數局外人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獎狀的主人高國樞老人生於1928年的江蘇泰州,1949年在廣東入伍。1950年4月5日,在參加滇西剿匪等戰鬥後,他獲得了這份獎狀和榮譽稱號。
從獎狀內文看來,由於高國樞在護送戰友與剿匪戰鬥中的優異表現,他獲評為甲等功臣,嘉獎的目的除了表揚,更是希望他在今後再接再厲功上加功。
至於為什麼立功稱號是甲等功臣,而不是我們熟知的一等功、二等功等等名稱,則是因為解放軍直到1952年才頒佈了統一的立功條例。也就是說在那之前,各個戰區部隊的立功獎勵體系其實可以說是因地制宜、頗有不同的。
老人在接受採訪時曾經回憶,甲等功臣的名額稀少獲得不易,其榮譽程度與一等功相當,因此對他本人來說,獎狀也是非常珍貴重要的紀念。但多年來,他卻只是把這張重要的紙妥善地收存在資料冊中,從不對人宣揚。
李雲龍原型親自授獎
獎狀的頒獎單位是當時的第二野戰軍陳賡兵團第14軍41師政治部,落款處還有師長查玉升、政治委員鄭剛等人署名。
陳賡
第二野戰軍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原野戰軍,而41師師長查玉升將軍,也是從土地革命、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路走過來的開國少將,更曾因為作戰勇猛、性格率直而被認為是《亮劍》中李雲龍的原型之一。
查玉升
據相關回憶文章披露,查玉升一直保持著在戰爭環境中磨鍊出的高度警惕性,手槍從不離身。1998年將軍逝世遺體火化,在骨灰當中檢出了至少十三塊彈片,但他即使人到晚年,也從未因為舊傷而叫苦示弱。
陳賡大將之子陳知建少將曾表示,作為藝術人物的李雲龍形象取自陳賡屬下的多個原型,一是王近山、二是陳康,第三就是查玉升。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也可想而知當年這支隊伍經歷了多少艱險的戰鬥。
崢嶸歲月
1928年,高國樞生於泰州。他小時候曾經進私塾讀過幾年書,底子還不錯,曾經拿過小學畢業的全校第一名。但抗戰期間局勢不穩,繼續讀書存在困難,他便離家出外到蘇州、兩廣等地謀生,給人幫傭、進豬鬃廠做工,甚至還學過一點醫,也會開車。
1947年,仍在老家的父親高海為了掩護20多名地武人員轉移,不幸被敵人開槍擊中,英勇犧牲。此事後來被記入《泰縣誌》中,而當兩年後高國樞在廣東入伍,為國家追求光明未來的目標之外,就又加上了一重父仇家恨。
高國樞
高國樞回憶自己入伍後,曾經收到早已當兵的二弟來信,信中兄弟互相勉勵——“雪報父仇廉不負戴天之命,掃清蔣匪蹤跡,方不負全國人民之希望!”這封信直到多年之後他仍能複述,在當時也給了他巨大的鼓舞。
其時兩廣戰役已近尾聲,高國樞進入士兵團後,很快便跟隨大部隊轉戰西南,加入了雲貴剿匪的戰鬥。
後世的人再去看那一段歷史,也許認為三大戰役之後,整個解放戰爭已經進入了摧枯拉朽、勢如破竹的階段。高國樞那樣的親歷者卻明白,前行道路上仍然有無數的艱難險阻,需要用汗水、鮮血甚至生命為代價去奪取勝利。
滇西地區地理條件複雜,敵人憑險據守,佔有地利的優勢又常常透過冷槍冷炮對解放軍造成殺傷。而且在當時,雖然敵人大勢已去,仍然會有人心不穩的情況出現,安穩人心也成為作戰過程中的一大要務。
也正是在這樣充滿艱難險阻的複雜環境當中,閱歷豐富且追求上進的高國樞逐漸成長起來。儘管自己也入伍不久,但他卻能在戰鬥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交出亮眼的表現。
在穿越滇西峽谷的行軍途中,高國樞敏銳地發現鐵索橋上的木板搖搖欲墜,很可能對後續部隊行軍造成危險。他冒著生命危險抓緊時間重新鋪好木板,為整支部隊順利進軍爭取了時間和條件。在之後的戰爭中,他又出色完成了護送戰友的任務,還抓了不少俘虜。
正是這些表現,讓他不但得到了戰友信賴,也獲得了首長信任。戰鬥告一段落後,高國樞獲得了“甲等功臣”的嘉獎。
透過戰鬥的磨礪,高國樞的思想境界同樣也得到了昇華改變。最初入伍的時候,他的想法很單純很樸素:讓和自己一樣的窮苦人有更好的日子過,再加上為父報仇、多殺敵人的想法。
在不斷學習、從實踐中驗證理論之後,他對於革命軍隊的主張和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為了解放人民,掌握武裝力量和政權是必要的,而加入革命軍隊的目的,也正是為了讓國家能夠站起來,並且發展富強。
這樣的思想理念不但貫穿了他從軍三十年的實踐,也一直踐行到他轉業、退休直至晚年。
“我沒有堵過槍眼,沒有頂過炸藥包”
1979年,高國樞在41師服役三十年後、轉業到了蘇州的一家企業。這裡被他視為人生的第二段里程。他把立功受獎的證書鎖進箱子,以一個普通退役軍人的身份開始了新的工作。
後來採訪他的記者曾經詢問,為什麼要把這樣得來不易的功績隱藏起來,甚至連家人都並不全然清楚?
高國樞老人的兒媳也曾經說過,公公經常給晚輩講過去的戰爭歲月、講那些英雄人物的往事,但卻從來沒有提過自己身上的功績和獎章。
面對這樣的疑問,高國樞卻只回答了三個“多得很”。他說,歷史上的人比我好的多得很,比我功勞多的人多得很,我這個事情全國多得很。
在高氏家族當中,前前後後有25個人扛過槍、當過兵,高國樞能夠一個一個地數出他們的名字。他們中間有老紅軍,也有新時代軍人,有的犧牲了,也有的退伍轉業繼續建設地方。
而且,他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些應該做的事情,保證不落後”,也並沒有黃繼光、董存瑞等人那樣英雄人物的事蹟,因此自己的那些事,實在是不值一提。
退休之後,高國樞老人一家住在虎丘街道湖田社群的普通居民樓裡,日常生活十分簡樸,家務之外日常的愛好也就是讀書看報、練練書法。不過,哪怕是這樣看似清閒的退休生活,老人也仍舊保留著身為共產黨人的本色。
他練字的時候常常選擇書寫紅色詩詞,還有作品被選入了《人民的懷念·紀念週總理誕辰110週年》全國書畫作品集。堅持看報的習慣是要保持對國家大事的關注,永遠牢記“共同奮鬥”的諾言。
在高家客廳的一個角落,樹立了一面五星紅旗,平時總是被主人打理擦拭得乾乾淨淨,用它來紀念自己從軍報國的戎馬生涯。
退役軍人事務部的成立
得益於資訊傳遞的發達,也因為關於退役軍人的關懷保障工作不斷細化完善,類似高國樞老人這樣曾經的無名英雄,正在逐漸走到大眾視野之中,讓更多人得以瞭解那段歷史真正的面貌。
從2018年開始,兩會決定成立退役軍人事務部,專門負責保障退役軍人權益、紀念英雄人物的各種相關工作。這一張不同尋常的“甲等功臣獎狀”,也正是在姑蘇區有關部門整理退役軍人資訊工作中浮出水面的。
這意味著隨著我國的經濟發達社會發展,關於犧牲軍人、退役軍人的保障與紀念工作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視與更完善的執行。
在物質層面,政府和社會給予軍人更多關心。在精神層面,自3月1日刑法修正案開始,侮辱、誹謗英烈等行為正式入刑。
4月中旬,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和退役軍人資訊中心正式掛牌執行,這標誌著烈士遺骸搜尋、退役軍人資訊管理等領域的工作又將有大的進展。
結語
俗話說“吃水不忘打井人”,過去幾十年由於技術、物力等客觀條件所限,在這個領域存在著一些沒做到位或者沒做到最好的事,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欠賬”。
一個沒有英雄的國家是可悲的,而正視那段歷史,也是每個中國人的義務。隨著時間流逝,更多類似張富清、高國樞這樣的無名老英雄,卻正在一天天地老去。需要官方和整個社會都行動起來,儘快補上這些缺憾。
官方參考文獻:
《92歲“甲等功臣”深藏功名,家族25位軍人我不值一提》 名城蘇州網 2019-5-30
《92歲老英雄深藏甲等戰功69年》 蘇州日報,2019-5-31
《92歲的老黨員:我們一起奮鬥好不好?》共青團中央,2019-7-1
《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事務部正式在北京掛牌》新華社解放軍分社,2018-4-16
《退役軍人事務部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退役軍人資訊中心掛牌成立》新華網,20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