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分享一位我非常喜歡的企業家,叫做「納瓦爾·拉維坎特」。
他是一位印度裔的美國人,從小就跟隨母親從印度移民到美國了,小時候過著非常貧窮的生活,後來白手起家,在矽谷連續創辦了很多家公司。
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AngelList,是一家可以讓早期的新創公司和投資者接軌的平臺。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天使投資人,至今為止他已經投資超過了200家公司,當中包括了很多現在大家熟知的科技公司,像是Uber、FourSquare、Twitter等等。
但是納瓦爾之所以會受到這麼多人的關注,並不是這些生意上面的成就,而是來自於他的人生哲學,他在網路上發表了許多充滿智慧的文字和言論。
在2018年的時候,他在推特上面就一口氣釋出了40條推文,都是一些簡短的人生建議,他把這一系列的推文命為“如何讓一個人不靠運氣而變得富有”。
後來,這些推文在網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評和轉發,也被翻譯成許多國家的語言,因為納瓦爾給人的印象帶有一種哲學家的味道,因此網路上的人也稱他為科技界的哲學家或者是科技界的佛陀。
藍色文字連結是關於納瓦爾更多的簡歷資料,包括“創業經歷”和“改變美國”的故事,大家感興趣的話歡迎自助閱讀。
「簡歷」納瓦爾·拉維坎特:從“無名小卒”到“矽谷教父”
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這位來自於科技界的哲學家的生活智慧。
第一點就是關於我們學習和思考的看法
納瓦爾認為,在生活中我們所知道的大多數事情其實都是靠記憶硬背下來的,而不是真正的理解,這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一個自己生活中的例子,他還在上小學的兒子,常常會問他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為什麼這個世界這麼多規則啊?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用錢來買東西等等。一開始,他都會嘗試去回答這些問題,但是隨著孩子問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仔細,漸漸地他就發現,其實他對很多事情都並不瞭解,他只是背了很多官方式的答案而已。
實際上,現代的速食文化也加劇了這種現象,許多人都沒有耐心地去真正瞭解一件事情了。有一個網路用語叫做“TLDR”,意思就是“Too Long, Didn't Read”定律,就是形容一些人看到太長的文章就不想閱讀了,甚至有時候只要看到文章的標題,沒有做仔細的研究,就認為自己已經知道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而學習也是一樣,傳統的教育制度鼓勵學生背下一些標準的答案和公式來考取更好的成績,而不是更好地去理解一件事情,這就造成了人們對於事物的認知會變得很表面。
要知道,如果你真的想要搞懂一件事情的話,你就必須得花時間去研究那件事情的基礎邏輯是什麼,而這就讓我想到了埃隆·馬斯克提倡過的一種思考方式,叫做「第一性原理思考」。
簡單來說,就是用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將一件事情拆解到最小的單位,然後從中分析,整件事情的基本原理是什麼,就像剝洋蔥那樣一層一層地拆開來分析,你分析到最後,就會發現很多看似很複雜的東西,其實最底層的原理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埃隆·馬斯克就提到了一個例子,特斯拉在早期製造電池的時候,當時市面上所有制造電池的工廠都告訴他,電池的成本已經不可能再降低了,這麼多年來,價錢都是這樣的,不可能再變動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就使用了「第一性原理思考」的思考方式。他把製造電池所需要的原物料都一一地列出來,並且寫下每一種原物料的價格,做成一份清單,然後,針對每一種原物料去思考如何把它的成本變得更便宜,比如說分別從不同的國家購買不同的原物料,然後設立工廠由自己來生產電池。
最後,他們做出來的電池真的就比市面上的電池便宜了好幾倍。就是這種思考方式讓他能夠從最核心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並且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接下來,他也把這種思考方式帶到了各種創新專案上面,像是建造可以重複使用的火箭,打造人腦晶片,還有人工智慧等等。他也說道,整個思考過程是非常耗費腦力的,因為你需要嚴謹地去分析每一個細節。
但是這種思考方式可以為你的生活帶來很多好處,你會變得更理性地去看待自己正在面對的問題,更傾向於去分析事情背後的原理是什麼?你會更大膽地提出疑問,然後漸漸的也就會更懂得獨立思考,而不是被動地讓周圍的人事物牽著鼻子走。
除此之外,納瓦爾認為看書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因為一本好書真的可能會改變你的人生,而且你只需要付出幾十塊錢,就能夠買到別人用了10-20年的時間所累積的人生經驗和知識,所以這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對於無知的無知。
閱讀就是讓你去發現那些你還不知道的東西,隨著你的閱讀量增加,你就會發現到,其實這個世界是非常豐富的,你多看一種型別的書,你看待這個世界的視野就會多一些。
你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書開始看起啊,可以是小說,經濟學心理學歷史任何領域的書都可以。重點就是不要把閱讀當作是一份苦差事,就像小時候翻開百科全書的那種感覺,單純地抱著一種好奇心去探索各種知識,也許在某個時間點你讀到的某一本書,就會從此改變你對於生活的看法(Read what you love, until you love to read)。
第二點是關於財富的看法
納瓦爾認為,追求財富的最終目的其實是為了自由,而錢只是一種媒介,是用來交換生活的選擇權用的。如果今天有人能夠決定你必須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做某個工作的話,那無論你多有錢,身份地位有多高,你也不是自由的。
過去傳統的思維教給我們最典型的賺錢路線是這樣的:努力的讀書考上大學,畢業出來後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努力的耕耘,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然後進入管理層,成為中產階級,接著買車買房子,買更好的生活用品,打造更好的生活品質,然後繼續地努力工作直到退休。
從這條路線來看,的確是可以累積很多的錢,但生活卻是不自由的,尤其是當你在做一份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而又覺得沒有選擇的時候。
所以納瓦爾就提醒說,一個人是無法透過售賣自己的時間而變得自由的,無論是餐廳的服務生、上班族,甚至是醫生或者是律師都是一樣的。因為今天只要你一旦停止付出自己的時間,那收入就會完全停止了。
而納瓦爾對於財富的定義就是應該去擁有更多的獲取資產的途徑,這些資產可以是你打造的生意,你投資的股票,用來出租的房子,或者是任何在你睡覺的時候依然可以為你帶來收入的資產。
那要怎麼去獲得這些資產呢?納瓦爾給出的答案就是善用槓桿,所謂的槓桿,就是我們小時候學過的一種物理現象,只要有一根木棒和一個支點,你就能夠用很小的力氣來撬動很重的物品了。同樣地,他也建議人們可以把這種觀念套用在累積財富上面,簡單來說就是使用一些方法或者工具將你的價值放大好幾倍。
那有什麼實際的方法呢?他提出了三種槓桿的型別:
第一種槓桿就是勞力,意思就是請其他人來幫忙,比如說一個蛋糕師傅每天只能做出十個蛋糕,這就是他的極限了,不管他再怎麼努力,也很難突破這個瓶頸,但如果今天他能夠請五個人來幫忙的話,那蛋糕店的生產效率就能夠大大地提升,這是最傳統易操作的一種槓桿,
第二種槓桿就是金錢,將你的錢變成你的工具,讓錢來為你工作,比如說投資到朋友的生意,投資在股票市場,或者是用錢請一個團隊來管理自己的生意等等。你擁有的錢越多,那槓桿的力量就會越大,很多成功的投資人像是巴菲特,查理芒格,就是用這種方式致富的。他們善用金錢,將錢投入到能夠持續增值的資產上面,所帶來的回報就像滾雪球那樣越來越大。
第三種槓桿就是媒體和程式碼。納瓦爾認為,這是現代最強大的一種槓桿方式。媒體和程式碼的特點就是沒有複製成本,你不需要大量的資金或者是團隊的幫忙。甚至在一開始的時候,你只需要一個人,一臺電腦就可以將你的價值提供給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人了,這是網路時代所帶來的一種強大的槓桿,比如說一個軟體工程師可以將他的想法做成一個app或者是一套軟體,而這套軟體能夠無成本的複製,提供給其他人去使用。除了寫程式之外,製作媒體,寫書,錄製Vlog都是類似的,像是你寫了一篇文章,錄製了一個Vlog片段,只要上傳到網上就可以觸及到世界各地有需要的人。於是納瓦爾說道,在新的科技時代,很多財富都是來自於程式碼和媒體的。
在以前沒有槓桿的時代,八個小時的工作投入就相等於八個小時的產出了。但是如今我們已經活在了一個槓桿的時代,人們可以透過科技資金與人合作還有各種各樣的工具來增加自己的產出價值。
在今天,用十個小時的投入來撬動100個小時的輸出價值,是絕對有可能的。
所以納瓦爾提醒說,大膽一點地做出思考,該如何去運用現有的槓桿工具來增加自己的價值。不要參與競爭,每個人都是特殊的,結合自己的專長,個人興趣,獨有的人生經驗,來打造屬於你的個人產品或者是資產。
我認為重點就是不要害怕去嘗試,而且網上免費的資源應有盡有,缺少的就只是學習的願望罷了。他也說道,他認識的許多非常成功的企業家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任何時候他們都願意從零開始。如果今天把這些人的財產歸零的話,他們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新累計財富。
當然,他強調說這一切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現實世界並沒有任何可以快速致富的方法,如果有人告訴你他有這麼一個方法的話,那他只是想要從你身上賺錢致富而已。不要期待憑空出現的運氣,運氣會在你努力的過程中找到你的。
第三點關於快樂的看法
關於快樂,納瓦爾的看法就有點佛學的味道了,他認為,人之所以不快樂,是源自於每個人的慾望。
慾望就像是你跟自己簽下的一份合約,這張合約上面寫著,你會一直不快樂直到你的慾望達成的那一天為止。
如果從大自然的角度來看的話,人類就像是一臺生存和繁殖下一代的機器,而為了讓這臺機器能夠不斷地運作,就需要慾望來驅動,有了慾望才會讓你有動力地去尋找那些能夠幫助你生存下去的資源。
你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畫面,慾望就像是汽油一桶接一桶、源源不斷地倒進人類這臺機器當中,讓這臺機器不斷地運作下去,於是大腦就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需要賺更多的錢,買更大的房子,要爬到更高的社會地位等等不同的慾望。這些都是埋在我們基因深處的生存本能。
一方面來說,這是很好的,因為它促使了我們人類的文明不斷的進步發展。然而另一方面,這也是讓大部分人不快樂的原因。
納瓦爾自己就曾經陷入到這種困境當中,他創業成功,賺到非常多的錢,也購買了很多很酷炫的物品,但是他也發現到,其實這種快樂是無法維持的,所有物質帶來的快樂,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大腦就會習慣,而那種不滿足的感覺就會再度的出現。
而他提出的解決方法就是,對自己的慾望保持清醒,要非常的謹慎地選擇少數幾個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慾望,不要鑽進很多或者無數個慾望當中。
他說,當你能夠消除掉內心那種“我的生活總是缺少了什麼”的感覺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平靜和快樂了。
在採訪中,他也提到了快樂很大程度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心,雖然這聽起來有點像是陳詞濫調,但是在很多時候,快樂的確就是這樣。
你可以做一個實驗,如果今天走在街上,你刻意地讓自己去批評周圍的事物,為什麼那個人的態度這麼差?為什麼那個人這麼胖?為什麼這個人吃東西這麼大聲?那些人是不是又在說我的壞話了?等等。當你越是去關注那些負面的東西啊,你就會發現你的生活到處都充滿了那些讓你不快樂的事情。
他也說道,大自然是綜合的,不會對任何事情下判斷,一棵樹不會有對和錯的概念,一切的外在感官體驗,比如說光線,顏色,聲音,味道,都是一樣的,要怎麼去詮釋他們其實是由你來選擇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這個世界只是將你的感受給反映出來而已,這一段話真的很有佛學味道。
他也給了一個自己生活中的例子,有一次,他和他的太太還有幾位朋友一起去旅行,其中一位朋友是負責拍照的,整個旅程下來足足拍了幾百張的照片,當他們結束旅行回到家的時候,這位朋友居然一口氣的把那幾百張照片傳送到納瓦爾的電話中,當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非常的不爽,心裡暗罵著,為什麼發那麼多的照片過來啊,我並不需要這麼多的照片。
但是過了一陣子之後,他就開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情了,其實這位朋友非常的用心,他願意花時間把所有的照片都發給我,讓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這就證明了他是很在乎自己的,如果不是的話,他可能連一張照片也懶得發給我。
就是這樣啊,稍微換了一個角度去想,他原本非常不爽的情緒瞬間就消失不見了。所以,與其用力地去改變這個世界,那倒不如改變自己來得容易。
所以快樂就是一種內心的選擇,除了一些比較極端的事情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其實你都可以選擇用好的一面來解讀。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來感受快樂,像是曬太陽啊,做冥想,散步,花更多的時間在大自然的環境,還有讓自己多笑,這些方法都能夠提升體內的血清素,讓我們身體發出一些快樂的訊號。
最後,再分享一段他在訪問中提到的很有意思的話,他說,從整個宇宙的角度來看,人類真的是非常非常渺小的,我們不過就是活在一個叫做地球的旋轉石頭上面的一群小猴子而已,這個石頭也只是處在一個廣闊的銀河系當中,這個銀河系又處在一個幾乎無窮大的宇宙當中,甚至這個宇宙也可能只是一個更大宇宙的一部分而已,那就像是一望無際的沙灘上面,地球只是整片沙灘中的其中一顆沙粒而已,我們身處的這個宇宙已經有大約140億年的歷史了,也將會繼續存在幾百億年,而你的存在,我的存在都是極度微小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會被最終留下來,你會消失,你的思想會消失,我們的文明會消失,這個星球會消失,太陽也會消失,所有一切都將不復存在了。
如果你不相信有來生的話,那你應該意識到,人類的生命真的是非常短暫的,在宇宙存在了幾百億年的時間裡面,我們也就只有那短短的80年時間。
每個人都有兩次人生,而第二次人生的開始就是,當你真的瞭解到原來你就只能活一次了。寫到這裡,我想到了五月天的一首歌曲啊,就叫做「第二人生」,
期待一趟旅程,精彩萬分。你不該再等,別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溫,才開始悔恨。如果命運註定你的誕生,如果末日始終都沒有發生,不要等到來生,讓此時此刻,能不虛此生。
好了~希望你能夠從今天的分享中帶走一些東西。當你覺得生活很累,自我懷疑或者想要放棄的時候,也許這些東西都能夠幫得上一點小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