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馬上就要過完了,各大權威部門,也接連針對2022年樓市形勢,做出表態。
先看住建部。
新華社12月25日報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接受了採訪,藍白梳理了兩個關鍵點:
1,過去形成的“高負債、高槓杆、高週轉”的房地產開發經營模式不可持續。
今年頭部開發商接連爆雷,房地產行業出現信用危機,銀行、信託抽貸斷貸,民企違約潮蔓延,美元債經歷兩輪暴跌,境外融資至今無法重啟,房企融資渠道幾近崩潰。
進而購房者對期房已經毫無信任感,購買力急劇下降,價格崩塌的城市越來越多,20多個城市不得已釋出了限貸令。
之所以形成擴散效應,還是跟房企以往的“高負債、高槓杆、高週轉”有關,對監管、對市場沒有敬畏之心,一旦經營性現金流枯竭,債還不上,就意味著在資本市場徹底失去信用。
接下來,銀行抽貸、不再續貸,信託擠兌,變賣專案求生,房企基本面會進一步惡化。
住建部的這句話,意味著,從2022年開始,房地產企業不計代價、高速擴張的時代,正式終結。
2,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3.9%,仍處在快速城鎮化階段,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1100萬以上,帶來大量新增住房需求。
注意關鍵詞:每年1100萬人口的新增住房需求。
這個表態,意味著房地產行業不會缺“住房需求”。
最近幾年,出生率和新生兒數量持續在下降,尤其是2020年全國人口出生率為8.52‰,首次跌破10‰,創下了1978來的新低。
同期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僅為1.45‰,同樣創下1978年以來的歷史新低。
這種情況下,不少人都在唱衰房地產行業,認為沒有那麼多的新增住房需求。
事實真的如此嗎?
當然不是。
新生兒數量、出生率、老齡化,這是宏觀視角看全國,但我們現實中看到,那些房價一漲再漲,年輕人持續湧入的城市,只有那麼一二十個,隨著城鎮化進入後半段,“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態勢會進一步凸顯。
每年1100萬的新增就業崗位,絕大部分都分佈在沿海、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新一線城市,還有大量高校遍佈的一二線城市。
熱點城市的核心城區,依然有大量的剛需住房、改善住房空間。
再來看央行的表態。
12月24日,央行召開了四季度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
每個季度,央行都會召開例會,對下一階段的政策導向做出定調。
每次涉及到字句的刪減、增加、表態,都具有強烈的風向標意義。
對房地產政策,本次例會除重提了“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外,新增了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與良性迴圈”的要求。
廣發宏觀郭磊指出:房地產金融政策將繼續邊際調整,按揭貸款額度、房貸利率等金融環境有望進一步改善。
此次房地產領域基本面走弱較早,三季度初銷售下行、四季度初信用環境有所惡化,在政策邊際調整較早、定位精準的背景下,對這一領域明年全年的情況不必過於悲觀。
說白了,房貸的審批可能會加速。
尤其是今年下半年房地產銷售、融資環境很差,從10月份央行就一直強調“維護住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開發貸和房貸發放速度已經再加快。
如今,又新增了“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需求”這樣的表述,樓市的金融支援力度肯定會更大。
什麼叫“購房者合理需求”?
其實,我們結合住建部和央行等權威部門的表態,2022年樓市的輪廓已經很清晰了:
保護1100萬人的住房需求。
這些人,可能是在城市風裡來雨裡去的外賣、快遞員,也可能是背井離鄉去大城市做保安、保潔。
也可能是剛畢業在甲級寫字樓裡996的大學生,也可能是工地裡揮汗如雨的農民工。
也可能是辛苦攢下一套幾十平米的房子,生二胎、三胎後急需置換的剛需家庭。
他們在城市裡努力奮鬥,所求的不過是一個安家之處,他們的訴求,值得被尊重。
至於那些試圖複製2016年,加槓桿、借錢湊首付、繞過限購門檻的多套房投機客,接下來非但不會得到絲毫照顧,反而還會成為調控重點打擊的物件,抽貸、斷貸會成為常態。
一邊保護剛需,另一邊壓制投機,“有保有壓”的形勢,將會貫穿整個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