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全面抗戰的八年曆史,雖然時間跨度不大,但其間山西對於全國所產生的非凡影響,堪比歷史上華夏搖籃、春秋霸業、北朝融合、大唐祖庭和明清晉商幾個鼎盛時期。山西是敵後抗戰的戰略支點,是抗戰文化資源大省,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八路軍和山西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仆後繼,英勇奮鬥,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業績,孕育了不朽的太行精神。
山西是八路軍的故鄉
1、山西是八路軍的立足之地
從紅五星到青天白日徽的嬗變,是在烽火硝煙中倉促完成的。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結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侵略者。在氣勢洶洶的日本侵略軍面前,國民黨軍隊不堪一擊,日寇的鐵蹄踐踏長城內外。天鎮縣城2000餘同胞死於非命,寧武縣城4800具無辜的屍體填滿了護城河……危難時分,國共兩黨達成共識,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在朱德總指揮、彭德懷副總指揮統帥下,未待改編完畢,身著紅軍軍裝的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一二〇師、第一二九師3師主力,義憤填膺,東渡黃河,沿同蒲路與潰逃的部分國民黨軍隊逆向而行,奔赴山西前線。八路軍總部隨軍駐節山西。八路軍的番號由山西廣為傳播,山西成為八路軍的立足和發展的故鄉。開國將帥中10大元帥、9位大將、42位上將、103位中將、784位少將,曾經在這裡戰鬥和生活過。
1938年1月,八路軍將領在洪洞縣馬牧村總部駐地合影。左起:左權、彭德懷、朱德、彭雪楓、蕭克、鄧小平。
2、八路軍透過山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獨特形式得以迅速壯大
山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全國形成最早,也獨具一格,太原和臨汾一度成為華北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抗戰爆發前夕,被營救出獄的薄一波掌握了山西犧盟會的實際領導權,經閻錫山同意,組建了名義上屬於閻錫山軍隊建制,實際上由共產黨主導的山西新軍。到1938年底,山西新軍包括山西青年抗敵決死一縱隊、二縱隊、三縱隊、四縱隊、工人武裝自衛旅、暫編第一師、政治保衛隊、政治保衛一支隊、政治保衛二支隊,共9支旅級部隊,下屬50個團,總兵力超過5萬人,成為揚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一支重要武裝。在犧盟會大發展的同時,中共中央與閻錫山協商成立了有共產黨、八路軍代表參加的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著名的民主革命戰士續範亭擔任主任委員,鄧小平、程子華、彭雪楓、南漢宸等擔任要職。戰動總會在晉東北、晉西北和綏遠、察哈爾動員民眾參加八路軍,支援抗戰,成為全國少有的具有戰時政權作用的統一戰線組織。
1938年,第一一五師部駐地——孝義縣碾頭村。
統一戰線組織和抗日群眾團體不斷壯大,各路精英雲集山西,形成全民抗戰的熱潮,黨領導的八路軍和地方武裝力量在山西迅猛發展。犧盟會在各地建立犧盟中心區、縣犧盟分會。戰動總會在山西30個縣設立縣、區、村動員委員會。各地黨組織和犧盟會、動委會相互配合,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成立工、農、青、婦等抗日救國會和兒童團。抗日團體組織群眾拆城、破路、站崗、放哨、盤查行人、捕捉漢奸,提供人力物力支援抗戰。熱血青年踴躍參軍參戰,“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一位在晉東北做民運工作的幹部回憶說:“在那個時候,誰也不知道動員新戰士要怎樣去做。那時我們在盂縣,就拿著一面鑼,在村子裡一面敲一面喊‘當兵去喲,當兵打日本,當兵保家鄉’……於是老鄉們就三五成群地都來了。三五天的工夫就集合了四五百人,頂好的方式也不過是召開群眾大會,進行宣傳。就是這樣地搞,部隊就成立起來了!”黨的全面抗戰路線使整個山西沸騰起來。不到一年的時間,八路軍主力部隊由入晉時的3萬人發展到10萬人。十二月事變後,山西新軍正式編入八路軍序列。
1937年7月,李井泉率大青山支隊從晉西北出發向綏遠挺進。
3、山西是開拓華北、華東和華中根據地的出發地
八路軍分兵山西開創根據地後,1938年4月,遵照中央關於開展平原游擊戰指示,八路軍以山西各抗日根據地為支點,向周邊地區實施大規模戰略展開。一二九師主力一部和一一五師主力一部挺進冀南、冀魯豫邊區,開闢冀南、冀魯豫兩個抗日根據地;一二○師分兵向冀熱察、大青山挺進,開闢冀熱察、大青山兩個抗日根據地。在開赴大青山的八路軍隊伍中就有太原成成中學全體愛國師生組成的游擊隊。由山西開來的八路軍使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突破以山西為中心的山區,推向廣闊的平原,推向整個華北。
1938年底到1939年初,遵照中央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方針,八路軍主力以山西各根據地為支點,進一步實施戰略展開。一二〇師主力一部從晉西北挺進冀中,一二九師主力一部從晉東南挺進冀南,一一五師主力從晉西挺進山東,開闢了冀中、山東湖西、魯西、冀魯邊和魯南等根據地。在山西的八路軍主力兩次向外擴充套件,實現了八路軍以山西為立腳點和出發地、開展華北、華東、華中敵後抗戰的戰略部署,顯示出山西在抗戰中的重要作用。到抗戰勝利前,八路軍還有多次向外擴充套件的經歷,如在1944年區域性反攻中,晉綏和太行、太嶽根據地抽調精幹部隊挺進河南,開闢新區。從山西開往外埠的八路軍主力,多數是從山西入伍的青年,這是山西人民對華北抗戰的一大貢獻。
1937年7月,李井泉率大青山支隊從晉西北出發向綏遠挺進。
3、山西是開拓華北、華東和華中根據地
八路軍分兵山西開創根據地後,1938年4月,遵照中央關於開展平原游擊戰指示,八路軍以山西各抗日根據地為支點,向周邊地區實施大規模戰略展開。一二九師主力一部和一一五師主力一部挺進冀南、冀魯豫邊區,開闢冀南、冀魯豫兩個抗日根據地;一二○師分兵向冀熱察、大青山挺進,開闢冀熱察、大青山兩個抗日根據地。在開赴大青山的八路軍隊伍中就有太原成成中學全體愛國師生組成的游擊隊。由山西開來的八路軍使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突破以山西為中心的山區,推向廣闊的平原,推向整個華北。
1938年底到1939年初,遵照中央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方針,八路軍主力以山西各根據地為支點,進一步實施戰略展開。一二〇師主力一部從晉西北挺進冀中,一二九師主力一部從晉東南挺進冀南,一一五師主力從晉西挺進山東,開闢了冀中、山東湖西、魯西、冀魯邊和魯南等根據地。在山西的八路軍主力兩次向外擴充套件,實現了八路軍以山西為立腳點和出發地、開展華北、華東、華中敵後抗戰的戰略部署,顯示出山西在抗戰中的重要作用。到抗戰勝利前,八路軍還有多次向外擴充套件的經歷,如在1944年區域性反攻中,晉綏和太行、太嶽根據地抽調精幹部隊挺進河南,開闢新區。從山西開往外埠的八路軍主力,多數是從山西入伍的青年,這是山西人民對華北抗戰的一大貢獻。
1938年春,第一一五師和中共中央北方區域性分領導人在孝義縣碾頭村。
山西是敵後抗日戰略支點
1、山西是華北敵後抗戰指揮中心
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周恩來和八路軍高階將領陸續來到太原,與閻錫山協商抗戰事宜。為了加強對華北抗戰的領導,以朱德為總司令、彭德懷為副總司令的八路軍(後為十八集團軍)總部,以劉少奇為書記、楊尚昆為副書記的中共中央北方局進駐山西。隨著華北敵後抗戰局面的開啟,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陸續離開山西,但八路軍前方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作為華北敵後抗戰的指揮中心和中樞機構,長期駐節山西,領導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綏遠、察哈爾、熱河、北平、天津等地和遼寧、江蘇、安徽部分地區的敵後抗戰,政令所及人口約8000萬;八路軍三大主力師師部和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北方分局)、晉綏分局、太行分局也長期駐節山西,強化了戰略支點的作用。
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開赴晉東南。
2、山西是“晉”字號三大戰略區的龍頭
毛澤東和黨中央逐步確立了以山西為戰略支點、獨立自主地發展華北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準備同日本侵略者進行長期艱苦鬥爭的指導思想。太原失守後,在山西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取代國民黨軍隊的正規戰爭進入主要地位。根據毛澤東電示,八路軍分兵4個方向,向山西4個區域挺進。主力部隊分成許多地方工作團和遊擊支隊,深入敵後山區,與山西地方黨組織一道開闢抗日根據地。在晉東北地區,聶榮臻率一一五師一部,依託五臺山和恆山,與趙振聲為書記的中共晉察冀省委共同建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在晉西北地區,賀龍、關嚮應率一二〇師,依託管涔山脈,與趙林為書記的中共晉西北省委共同建立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在晉東南地區,劉伯承、張浩(後為鄧小平)率一二九師及一一五師三四四旅,依託太行、太嶽山脈,與李菁玉(後為李雪峰)為書記的中共冀豫晉省委共同建立晉冀豫抗日根據地。在晉西南地區,羅榮桓、陳光率一一五師師部和第三四三旅,依託呂梁山脈,與張友清領導的中共山西省委及其後王達成領導的中共晉西省委、林楓領導的中共晉西南省委,共同建立晉西南抗日根據地。在山西敵後抗日根據地,抗日軍民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道新的長城。隨著八路軍由晉東北、晉西北、晉西南和晉東南向外輻射,多次展開,在華北敵後形成了“晉”字頭三大戰略區---晉察冀邊區、晉綏邊區、晉冀魯豫邊區和山東抗日根據地。
太行區民兵組成的抗日的銅牆鐵壁。
3、山西建立了第一塊敵後抗日根據地
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對於全黨來說都是一個新課題,沒有現成的正規化,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前進,其中最基本的問題是政權問題。日寇的炮火嚇壞了閻錫山舊政權的一些縣太爺,全省105個縣中,有78個縣太爺“自行告退”,而一批不怕死的犧盟特派員和進步青年卻挺身而出,主持縣政。藉助犧盟會的推薦,具有共產黨員秘密身份的宋劭文、薄一波、張文昂、戎伍勝,分別出任了全省7個行政區中的第一、第三、第五、第六行政區政治主任(後改稱督察專員)。他們運用合法權力,改造舊政權,罷免那些不事抗日的舊縣長,委派堅決抗日的新縣長。全省105個縣中,70%的縣長為共產黨員和進步分子所擔任,抗日的法令暢通無阻,奠定了抗日民主政權建立與完善的基礎。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經過軍政民各界代表大會民主選舉,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第一個省級抗日民主政府——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黨中央電譽晉察冀邊區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晉察冀分局書記彭真在延安向中央政治局系統地彙報了晉察冀邊區的各項政策和基本經驗,毛澤東稱讚這個報告是“馬克思主義的”,指示整理成《關於晉察冀邊區黨的工作和具體政策》的小冊子,印發中央各部門和全國各抗日民主根據地,號召大家向晉察冀邊區學習。
中條山地區組織人民抗日武裝自衛隊。
4、山西是反頑鬥爭的重心
山西境內,日偽勢力、國民黨頑固派勢力與人民抗日武裝犬牙交錯,摩擦不斷。隨著國民黨的正面戰場節節失利,日本積極誘降國民黨政府,國民黨出籠了一整套反共策略。與日軍秘密勾搭的閻錫山,叫喊:“不能抬上棺材抗戰”“天要下雨,趕快準備雨傘”。面對國民黨頑固勢力逐漸抬頭、反共妥協的逆流甚囂塵上的局勢,山西各根據地採取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正確方針。正當黨領導山西抗日軍民與日寇浴血奮戰之時,1939年12月,閻錫山指使晉西、晉東南的舊軍進攻新軍,搗毀犧盟會、抗日政府和抗日群眾團體,屠殺共產黨員和抗日干部,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十二月事變,成為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中最核心、最嚴重的事件。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山西各根據地黨組織和抗日軍民自衛反擊,打退了舊軍、國民黨頑固派和日軍的夾擊。本著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策略,中共中央主動與國民黨、閻錫山談判,雙方達成協議:在晉西北、晉西南地區,以汾離公路為界,路南為閻軍駐防區,路北為八路軍駐防區;在晉東南地區,以臨屯公路及長治、平順、磁縣一線為界,以南為國民黨駐防區,以北為八路軍駐防區。在晉西南的八路軍、新軍撤往晉西北,給閻錫山留下一塊地盤,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維持了山西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局面。在抗日和反頑的雙重鬥爭中,山西各抗日根據地經受了嚴峻的考驗,更加堅強和成熟。
抗戰初期,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劉少奇(左二),副書記楊尚昆(左一)在山西抗日前線。
5、山西是拱衛陝甘寧邊區和國統區的戰略屏障
關山險隘的山西是延安黨中央聯絡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主要通道。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停止了對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的戰略進攻,轉移其主要兵力打擊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企圖摧毀山西抗日根據地和陝甘寧邊區。山西各抗日根據地以廣泛的游擊戰爭巍然屹立,鉗制西進和南下的日軍,減輕了國民黨軍隊的壓力,有效地支援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戰,保衛了洛陽、西安等國民黨統治區,如洛陽、西安有失,則重慶不保;另一方面,保衛了黨中央所在地陝甘寧邊區,成為延安大本營的戰略屏障。8年抗戰期間,日軍主力西渡黃河、竄犯延安的圖謀始終沒有得逞。不僅如此,經濟條件相對落後的陝北,得到了山西各敵後抗日根據地(特別是晉西北區),在財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援。
中共冀豫晉省委和部分特委領導人。
山西是華北抗戰的主戰場
1、山西是全面抗戰取得第一個勝利的地方
八路軍挺進山西,旗開得勝。1937年9月25日,一一五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精銳板垣師團一部,殲敵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取得了全面抗戰以來第一個比較大的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鬼話。為配合忻口會戰,一二〇師一部在雁門關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切斷了日軍由大同至忻口的補給線;一二九師一部奇襲日軍陽明堡飛機場,擊毀敵機24架;一二九師主力在七亙村、黃崖底,一一五師一部在廣陽接連取得勝利。忻口會戰是國共合作的光輝範例,殲敵2萬人。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曾對周恩來說:“八路軍把敵人幾條後路都截斷了,對我們忻口正面作戰的部隊幫助很大。”蔣介石也致電朱德、彭德懷:“貴部林師及張旅,屢建奇功,強寇迭遭重創,深堪嘉慰。”
1938年8月,中共冀豫晉省委在遼縣召開特委書記聯席會議期間部分領導人合影。
2、山西是敵後抗戰的主戰場
抗戰時期,在山西發生的敵我投入兵力分別在5萬人以上的戰役有3次:忻口會戰、百團大戰、中條山會戰,佔華北戰場重大戰役的五分之三。除中條山會戰使國民黨中央軍蒙受“抗戰以來最大之恥辱”外,忻口會戰和百團大戰都取得了輝煌戰績。以八路軍為主的山西敵後戰場,更是揳入侵華日軍心臟的尖刀。忻口會戰後,八路軍和友軍連續取得神頭嶺、響堂鋪伏擊戰等戰鬥的勝利,當日軍佔領太原、臨汾之後,便不得不停住腳步,調集兵力,向山西各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多路圍攻,以解除後方的嚴重威脅。山西抗日軍民針鋒相對地進行了一次次的反圍攻作戰,晉察冀根據地連續粉碎了日軍8路圍攻和25路圍攻;晉西北根據地粉碎日軍6路圍攻,收復7座縣城;晉西南根據地取得午城大捷等一連串的勝利;晉東南根據地連續粉碎日軍6路圍攻和兩次9路圍攻,收復18座縣城,其中著名的長樂之戰,殲敵2200餘人。根據地在反圍攻作戰中站穩了腳跟,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曾指出:“在山西,我已三面包圍了同蒲路(路之東西兩側及南端),四面包圍了太原城”,“我之包圍好似如來佛的手掌,它將化成一座橫亙宇宙的五行山”,“把法西斯侵略主義者,最後壓倒在山底下,永世也不得翻身”。1939年華北日軍總兵力佔侵華日軍總數一半以上,日軍將山西作為所謂“治安肅正”作戰的重點地區。為粉碎日軍“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堅定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遏制國民黨妥協投降逆流,1940年8月,由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以正太路破擊戰為重點,向華北敵佔交通線和據點展開大規模的進攻,共斃傷俘日偽軍4.6萬人。日本的戰史稱:“共軍乘其勢力的顯著增強,突然發動百團大戰,給了華北方面軍以極大打擊。……特別是在山西,其勢更猛……”隨著日軍的報復“掃蕩”,百團大戰後日軍確立了以消滅抗日根據地和‘掃蕩’共產黨軍為主要作戰目標。從1941年到1943年是山西敵後抗戰極端困難的時期,根據地遭受日軍重創,急劇縮小。中流砥柱,賴有群雄。太行區1941年冬季黃崖洞保衛戰、1942年5月和1943年5月反“掃蕩”作戰,太嶽區1943年秋季粉碎日軍“鐵滾大掃蕩”,北嶽區1941年秋季、1943年春夏和秋冬反“掃蕩”作戰,晉西北區田家會伏擊戰、甄家莊殲滅戰和擠敵人鬥爭,沉重打擊了日軍,擺脫了困難局面。山西敵後戰場反“掃蕩”作戰的頻率和規模,在敵後戰場首屈一指。
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開赴晉東北。
3、山西是多種游擊戰法的發祥地
山西各地的黨組織與八路軍密切配合,廣泛發動和武裝群眾,使群眾性抗日遊擊戰爭的烽火燃遍山西。在對敵作戰中,抗日軍民創造了麻雀戰、地雷戰、地道戰、破擊戰、窯洞戰、圍困戰、聯防戰等形式,使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壺關縣常行村18個民兵,以窯洞為依託,阻擊千餘日偽軍向太南根據地“掃蕩”,激戰4晝夜,斃敵56人。沁源圍困戰歷時兩年半,延安《解放日報》發表《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稱讚“模範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嶽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後抗戰中的模範典型之一”。偽山西《新民報》1943年載該報隨軍記者張文心《癸末春太行作戰紀評》稱:“一向即以狡黠著稱之共黨軍,彼等確有不可漠視之獨特戰法……共黨軍其所以幾年仍未全滅者,實不能不歸功於其特有戰法,即彼等得意之遊擊戰。”
1937年9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取得平型關大捷。
山西為民族獨立與解放做出了突出貢獻
1、山西為我黨積累了豐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驗
民主是抗日根據地的一面大旗,作為抗戰老區的山西創造性地進行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1940年的北方局黎城會議標誌著山西各根據地進入全面建設時期,會議部署了鞏固根據地的建黨、建軍、建政三大任務。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一批黨的高階幹部,全面領導山西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各項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戰爭偉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走群眾路線是敵後抗日根據地實施民主政治的主要模式,黨在山西動員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相信群眾、服務群眾,奠定了不同於國統區片面抗戰和獨裁統治的全面抗戰方針,極大地豐富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和民主政治範疇。統一戰線是貫徹民主政治的一大法寶,山西各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實行三三制政策,即在各級政權中,共產黨員、左派民主人士和其他抗日分子各佔1/3。各地由村民直接選舉村長和人民代表,陸續召開了參議會。在“豆選”這種淳樸的選舉方式中,從未行使過選舉權力的莊稼漢第一次投下了神聖的一票。鄧小平在《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中指出,三三制政權的實質就是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實施民主政治。減租減息是動員民眾的一個關鍵環節,黨在根據地廣泛開展的減租減息運動深得民心,解決了抗戰環境之下的農民土地問題。精兵簡政是減輕人民負擔、解決“魚大水少”矛盾的必要措施。在領導機關駐紮較多較集中的太行區,精兵簡政工作受到毛澤東和黨中央的表彰。
根據地在敵後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得以堅持,經濟戰線的鬥爭功不可沒。鄧小平指出:“敵後的經濟戰線,包含了兩個不能分離的環節,一是對敵展開經濟鬥爭,一是在根據地展開經濟建設。”山西敵後根據地建立了自己的銀行,發行自己的貨幣,實行貿易統制,儼然新民主主義的經濟雛形。結合抗災自救,根據地開展了大生產運動,發展互助合作的經濟模式。1944年4月1日,在左權縣麻田,八路軍前方總部頒佈《滕楊方案》,正確處理了生產和分配、集體和個人的關係,調動了幹部和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部隊和機關的生產運動。
山西各敵後抗日根據地吸引了全國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和文化名人,投身於抗日洪流,創作出一大批鼓舞民族鬥志、記錄烽火歲月的文藝作品,與淪陷區的殖民文化和國統區的封建文化截然相反,塑造了中國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一代新風,誕生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山西抗戰文化,形成獨具特色的山藥蛋流派,為中國紅色文化的洪鐘大呂譜寫了璀璨的樂章。
平型關大捷後,八路軍將士凱旋。
2、山西培育了大批高素質的黨員隊伍
黨是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領導核心。為適應戰爭環境,各方面力量在工作能夠達到的地方,分頭開展建黨工作。隨著黨員人數的壯大,各地區黨組織開展了鞏固和純潔組織的工作,從思想上建黨。黨在敵後抗戰中的領導作用,要求根據地的全體黨員提高馬克思主義水平,實現黨內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動上的高度一致。從1942年到1945年,山西各根據地黨組織普遍開展了整風運動。在整風中,晉綏、北嶽、太行、太嶽分別成立了以林楓、劉瀾濤、李雪峰、薄一波為首的學習委員會,領導幹部主要集中在黨校學習,一般黨員大都在各地辦的整風學習班學習,並在群眾中進行時事教育。由黨員幹部充當教師,以提高群眾政治、文化水平為己任的冬學遍及根據地的山莊窩鋪。全黨在馬克思主義原則上的團結一致,奠定了奪取抗戰勝利的思想基礎。
在領導幹部集中整風的同時,山西各根據地農村黨員積極響應毛澤東“組織起來”的號召,致力於改造農村面貌。平順縣西溝村共產黨員李順達建立了太行區第一個互助組;興縣白家溝村黨支部書記賈寶執辦起晉綏邊區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一手拿鋤,一手拿槍”。寧武縣新屯堡共產黨員、民兵隊長張初元成為根據地勞武結合的楷模。隨著一批批生產和戰鬥英雄的湧現,山西各根據地召開群英大會,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軍民殺敵、生產的積極性。隨著抗戰形勢的好轉,各根據地黨組織加強了敵占城市和交通線的工作,透過各種渠道,向太原、大同等城市派遣秘密黨員,這些秘密黨員成為接管城市工作的骨幹。截止抗戰勝利前夕,全省黨員人數已發展到15萬人。
1937年12月,晉察冀邊區軍民粉碎日軍的圍攻,部隊透過平型關。
3、英雄的山西軍民用鮮血澆鑄了不朽的抗日豐碑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山西軍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鑄就了不怕犧牲、敢於勝利、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太行精神,強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事業的勝利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抗戰精神的偉大象徵。我們耳熟能詳的許多抗日英烈就是犧牲在山西戰場,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八路軍七七二團團長葉成煥、中共中央北方局秘書長張友清、歸國華僑女英雄李林、朝鮮義勇隊華北支隊政委陳光華等一大批抗日英雄,血染黃土高原,魂歸三晉大地。8年間,以山西為中心的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軍民殲滅日偽軍66萬人,其中僅在山西境內由八路軍主力和各地地方武裝及民兵進行的70次著名戰役戰鬥統計,殲滅日軍近7萬人,佔侵入華北日軍總數22萬人的31.8%。八路軍3個主力師由戰爭開始時的3萬餘人發展到百萬大軍;上述3個根據地民兵發展到110萬人。同時,山西人民做出了重大犧牲。抗戰時期,在山西各種慘案中傷亡群眾與國共兩軍抗日將士傷亡之和達300萬人。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被山西抗日軍民的民族氣節所震懾,駭然感嘆:“肅清八路軍非短期所能奏效”。1943年6月日本中國派遣軍司令部接到華北方面軍報告:“從今年1月到5月與共產軍交戰次數為5524次之多。……敵大半為中共軍。與蔣軍相反,在本年交戰1.5萬次中,和中共的作戰佔七成五。在交戰的200萬敵軍中,半數以上也都是中共軍。在我方所收容的19.9萬具敵遺體中,中共軍也佔半數。但與此相比較,在我所收容的7.5萬俘虜中,中共軍所佔的比例則只佔一成五。這一方面暴露了重慶軍的劣弱性,同時也說明了中共軍交戰意識的昂揚。……只有對於為華北致命傷的中共軍的滅絕性作戰,才是華北皇軍今後的重要使命。”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在《過太行山抒懷》詩中詠歎道:“山西在懷抱,河北置左肩,山東收眼底,河南示鼻端。長城大漠作後殿,提攜捧負依陝甘。更有人和勝天時,地利攻守相攸關。創業不拔賴基地,我過太行夢魂安。”抗日戰爭中的山西就是那個讓中國人民夢魂安詳的地方。縱觀山西在全國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可以看出,山西是八路軍敵後抗日的戰略支點和主要戰場,是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基地,山西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