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早上起來,發現一個沒有網路的世界,沒有人聽過微信、支付寶、百度,你會不會很恐懼。然而這就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世界,大家有事情就是打電話,有錢的人家才有一個叫“大哥大”的移動手機。誰也不曾想過20多年後,有一個叫網際網路的產品出現。
1995年8月9日,生產網際網路瀏覽器的網景通訊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這家公司開業16個月從未盈利,然而卻藉著“網際網路企業”的光環,一夜成為20億市值的巨頭。而當時通用動力公司花了43年才使市值達到27億美元,而網景卻只用了1分鐘。
這是網際網路的開端,加快了整個世界的發展程序。
創始人之一馬克·安德森年僅24歲,這個年紀很多人還在公司的小方格里沒日沒夜地加班,而他卻已經是億萬富翁。
這是時代給予的紅利,而每次紅利也暗藏著危機,紅利與危機並存,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這是看郭勤貴所著的《危機:1520-2021》帶來最大的感觸。
一、1520年,系統重新洗牌
枯燥無趣的歷史課曾經是我上學時的噩夢,那些古老的年代與事件縱橫交錯,讓人摸不到頭緒。
然而隨著年紀漸長,越發現歷史就像人的一生,有興衰存亡,有巔峰低谷。環環相扣,承前啟後。
這本書選擇從1520年開始講起,這是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在這一年,麥哲倫的船隊通過了南美洲最南端的海峽,進入太平洋,這也是後來這個“麥哲倫海峽”的由來。
而另一邊,葡萄牙與西班牙進入亞非拉等落後地區,開啟了新一輪的殖民統治。
整個世界版圖,不再有清晰的分界線,而是像混洗的撲克牌,變成一個混亂的系統。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孤立系統中,體系與環境沒有能量交換,體系總是自發地往混亂度增大的方向變化,使整個系統的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原理。
而1520年,無疑是整個世界系統熵值增大的開始。
生命的意義,在於對抗自身熵增,加快個人成長。而對世界來說,從熵增到熵減的過程,是從無序到有序的改變,加快了世界系統的完善。
正如《危機:1520-2021》中所言:每一次世界大危機,都孕育著一場大變局。
二、反人性思考,才能在危機中生存
在過去的500年裡,戰爭、瘟疫、自然災害、錯誤的調控政策交替進行。我們誤以為這些是世界經濟爆發的原因,然而市場週期性波動才是主要的影響,而天災人禍只是一個導火索。
再深入研究,市場週期性波動來自供需關係的變化,而供需關係的變化來自人類的行為。
經濟增長,人性貪婪;經濟衰退,人性恐懼,從而加大危機感。
史記中有句名言:旱則資舟,水則資車。
也就是說,旱災時要考慮水災的來臨,準備船舟;而洪水時則要考慮面臨大旱的危機,準備陸運工具。
事物總是向相反方向轉化,反人性思考就是前瞻性思考。
這正如資本市場的巴菲特定律,當人們恐懼時要貪婪,當人們貪婪時要恐懼。就是說人家放棄時我取用,人家取用時我放棄。只有差異化才能在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佔有一席之地。
三、瞭解經濟背後的邏輯,才能把握未來
《危機:1520-2021》幫我們梳理了近500年的近代史,不同於單純的歷史書,這本書主要以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為主要線索,幫助我們剖析每一次危機爆炸背後底層邏輯。
正如芒格所說,如果你們只是記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試圖把他們硬湊起來,那麼你們無法真正地理解任何東西。如果這些事物不在一個理論框架中相互聯絡,你們就無法把它們派上用場。
對於歷史也一樣,如果只是單純地瞭解單一事件,我們體會到的只有悲歡。經濟不好,我們縮食,經濟發展,我們瘋狂購物,僅此而已。
只有站在宏觀的視角來看待每一次危機的來因去果,我們才能更好地看清局勢,為下一次的危機到來做好準備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同的是,隨著工業和網際網路的發展,世界變化越來越快,穩定是這個時代的奢侈品。
灌輸資訊並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判斷資訊才能把握未來。
而判斷決策的依據來自推理,而推理來自於對底層邏輯的瞭解。
唐太宗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瞭解我們的近代史的演變歷程,讓我們對展望未來更加了然於心。
《危機:1520-2021》從中國王朝更迭到世界大國興衰週期都進行深度挖掘,層層解構。
不管是歷史的回顧,還是歷史的發展,其深處最終都必然植根於人性。
高手認知人性,如庖丁解牛,自成體系。
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歷史就是我們認知人性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