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節湧現出來的名臣還是有不少的,自詡“風雨裱糊匠”的李鴻章,還有“千古完人”曾國藩,都是聲名不小的人物。曾國藩作為曾子的70世孫,少年時候組建湘軍擊敗太平天國,後來主持洋務運動,在近代史上是個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曾國藩的家訓,即便放在今天,對於教育子女都頗有參考意義。
關於曾國藩還有不少的民間故事。據說,曾國藩的曾祖父曾競希入葬的時候,連續下了三日的暴雨,連墳墓都差點沖毀,曾家人看見這樣的情況心下猶疑,就生出了遷墳的念頭,結果路過的相士卻連忙阻止,感慨說這是塊風水寶地,葬在這裡的人家,後人會發達的。曾家人聽信了相士的話,沒有遷墳,後來果然不斷髮跡,先是曾國藩的父親中了秀才,家中開始發跡。原本曾競希不過是耕作田畝的老農,而到曾國藩中進士的時候,曾家的家境已經當地相當殷實的人家。
後來曾國藩官至一品大員,還封了侯爵,死後還得到了文臣最高的美諡,文正公,因此曾國藩又可以稱作是曾文正公,如果不是後面還有個孫家鼐的話,曾國藩就成為歷史上最後一個諡號文正的人了,相士的話,果然應驗了。難道真是風水的緣故?當然是不可能的,且不說這個故事真實性與否,曾國藩能夠有這番成就,乃至於其所在曾氏家族能夠興盛起來,都是靠著努力而得來的。
古代的科舉,參與的門檻雖然低,但是依舊不是耕作田間的小民輕易負擔得起的,而曾國藩的父親有了秀才功名之後,家境慢慢改善,才使得曾國藩不需要因為求學和科舉的費用擔憂,不然恐怕能否參加會試都成問題。而且古代向來喜歡春秋筆法,在記敘名人的時候,總喜歡著墨於其少年乃至於幼年的時候,像是說過有志向的話,或者是有什麼驚異之舉,以此證明此人的成就乃是天人感應,註定而為。
說白點,就是人家做出了成就,然後來牽強附會。實際上,曾國藩的成就是自己的努力和恰逢其時,靠著勤學刻苦得中進士,然後湊巧遇上太平天國之事,組建出湘軍,從此嶄露頭角。
實際上,古代的成功沒有誰是輕而易舉的,都是耗費了無數努力,怎麼可能輕易歸功於虛無縹緲的風水之說。不努力,何以成功?
曾國藩從他留下的家訓上就可以看出來,對於教育子弟是很有深度的,說明曾家在子弟的教育上做到非常到位,這其實才是曾國藩成才的關鍵。有成就的人,很多都有賢明的父母,耗費心思進行教育,培養出了氣度和見識。
原生家庭對人的後半生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曾國藩可能就是因為出身於家風良好的家庭,才能夠有如此成就。縱然才華出眾如方仲永,生在沒有伯樂的家庭之中,還不是隻能泯然眾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