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公浦(1934年5月—2021年8月22日),山東掖縣人,他親手加工了原子彈的核心部件—鈾球的最後關鍵三刀,所以被人們親切的稱為“原三刀”。
原公浦原三刀
原公浦從小是個孤兒,又是生活在戰爭年代,由於這種艱苦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堅強,敢拼敢闖的性格。在他十二歲的時候就去偷國民黨的子彈然後悄悄地送給解放軍,十四歲就敢幫助解放軍背糧食到前線,可以說原公浦從小是在共產黨的關懷下成長的。
1959年,十六歲的原公浦從山東老家到上海汽車廠當學徒,三年內就達到了四級工的標準,他的心中有一個夢想就是學習技術,因為當時國家才從戰火中走出來,建設國家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他抱著以技術強國的夢想一邊學習技術。一邊上夜校學習文化知識,一門心思的鑽研技術,加強理論知識,僅一年過後就達到了五級工的標準。
原公浦
1964年,國家二機部到上海選拔一批優秀的技術工人,原公浦第一時間報名參加,最後在幾十個人當中,原公浦憑藉高超的技術被調到西北從事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原子彈的核心部件——鈾球的加工。當他接受這個任務,準備走進鈾球加工區域時,由於工作需要保密,他只給他的妻子留下一句話“你把女兒帶大”,當他的妻子聽到後一下子就哭了出來,因為他們的女兒當時才一歲。
鈾球
鈾球,是由數萬人經過十年的努力,從礦石開採一步步到水治、擴散、濃縮轉化成半球形的金屬球,它承載著第一代核科學家、核工程技術人員的心血和希望,更是國家力量的象徵。所以原公浦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在最後全國矚目的十二個小時,可謂是驚心動魄,在加工過程中不僅要保證鈾球的各項指標必須合格,還要避免生產過程中輻射的臨界事故。在加工過程中為了防止受到輻射影響,原公浦不得不穿上厚重的防護服,導致加工過程難度大大提升。後來原公浦回憶當時的情況說“我經歷了看不見的刀山火海,在加工最後三刀的過程中第一刀過後鈾球鬆動從機床上掉了下來,我的眼前突然黑了,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再檢查後發現鈾球沒有被損壞才鬆下一口氣,最後兩刀成功完成後,心才定了下來,”。最後經過測量在最後“三刀”的加工下各項標準全部達標,原公浦挺過來了,他憑藉精湛的技術、穩健的定力、孤注一擲的決心,成就了中國第一代原子彈人的夢,也助力了中國的強大。
工作時的原公浦
“為什麼會選擇我”,原公浦笑了笑說道“我姓原,原子彈也姓原,這就是緣分吧”,就是像他的名字一樣“公浦”,他是人民的公僕,中國之所以能夠戰勝侵略者,戰勝反動派和帝國主義,就是因為有無數和他一樣為人民付出的公僕,才有了今天強大的中國、和平安定的中國、美麗幸福的中國。
原公浦
原子彈功勳錢三強評價說“你是一顆螺絲釘,一顆非常重要的螺絲釘”這體現了原公浦為中國原子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021年1月15日,原公浦被授予中國核工業功勳章。
2021年8月22日6時57分,原公浦因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