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已過兩年,你在路上還能看到多少旅行社營業部呢?在旅遊業遭受重創的大環境下,人們不斷地探討未來旅行社如何轉型升級,似乎忘記了“營業部”的存在。在近二十年的行業發展中,“營業部”作為傳統線下渠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大家都在談論如何從線下轉到線上的時候,攜程、途牛、去哪兒、驢媽媽、同程等網際網路企業,紛紛透過大資料落地,催化線下市場的競爭,說明了“傳統營業部”的存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組團社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營業部”的轉型升級也有很多痛點,比如:消費頻次低,進店客戶少,很難轉化為使用者;旅遊資源逐漸豐富,工作人員的知識儲備、專業性卻很難跟上;房租越來越高,利潤卻越來越低;有些地區旅遊淡旺季明顯,空置率高;營業部以“加盟”為主,很難做到統一營銷等等。
後疫情時代旅遊該怎麼幹?新開設的營業部該如何突破?不妨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如果您也有不錯的想法,歡迎評論區留言,這裡先談一下我的幾點看法。
營業部是否可以朝更專業性、主題性方向發展?在市場細分過程中,因為旅遊資源以及專業性的限制性,衍生出了“專線”;作為組團社,這一點並沒有“完全”體現,說不完全,是因為在現實中,不少營業部因為自己的專業知識限制,已經決定了自己的收客範圍,比如你擅長雲南、海南或其他旅遊目的地,自然對這裡的旅遊資源更專業,與之相關的供應商、地接社也相對熟悉,那麼長此以往,前來諮詢的旅遊者會逐漸偏向這些地方,或者旅遊者在幾家旅行社議價時,也會因為你的解釋更到位,而獲得更多的成交機會。
回想一下其他行業,原來的大賣場,什麼都賣,現在呢?茶城、眼鏡城、花市;原來賣服裝的什麼也賣,現在是不是更聚焦某一款式、風格了呢?酒店是不是也越來越具有主題性呢?餐飲有的只賣一碗麵,反而生意更紅火了呢?
現在的旅遊目的地可選擇性那麼多,為什麼不能旗幟鮮明地打造一個更有旅遊目的地風格的主題營業部呢?如在北方地區開設以海南為主題產品的營業部,裝修風格更具有“海島”風,全部旅遊產品無論散客拼團、私人訂製、還是機+酒,都以海南為主。這樣營業部以有限的工作人員,就能做得更專業的產品推銷,相比傳統營業部,海南的旅遊產品也能更豐富;如果營業面積富裕,還可以配以打卡造景、旅遊書吧、文創商品、AR體驗、目的地特產、出遊必備物品等等,不僅可以對目的地起到全方位的宣傳體驗,也可以增加顧客上門的頻次;現在的城市交通網發達,人們的出行更為方便,如果宣傳到位,一些旅遊目的很明確的旅遊者選擇這裡的機率會大大增加,這也就是“集網紅打卡、購物、出行、沉浸式的一站體驗”。
旅遊目的地範圍縮小了,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可以更精準,服務可以更規範,推銷可以更專業;打破常規裝修風格,用別樣的裝修打造新的網紅打卡地;豐富的商品增加顧客上門頻率,這樣不僅能增加旅遊者的轉換率,也可創收;書吧、AR體驗等輔助物增加了產品的營銷深度,增加營業部的利用率。沉浸式體驗的意義不僅僅可以延長旅遊者逗留時間,刺激關聯消費,更重要的是,讓旅遊者從直接、單一的目標轉變為以體驗式、沉浸式為導向的更深層次的消費,創造文商旅融合商業體,改變人們對旅行社行業的傳統認識。
有人會說,讓供應商直接收直客不就行嗎?這也是要注意的,一定要是組團社,而且只能是組團社,才能給旅遊者在不同的旅遊產品中推薦具有更高性價比的旅遊產品,而供應商直接收客未必能提供更好的產品了。
如果各旅遊目的地文旅部門,能再與客源地營業部相配合,提供更多的宣傳材料、給予政策支援,與營業部定期舉辦沙龍活動、非遺體驗、知識講座等,不僅可以解決傳統旅遊推薦會經費高、宣傳週期短、市場調研不準確、政策幫扶不到位的難題,還可以幫助旅遊企業復甦轉型的難題。
不置可否,如何抓住疫情後出現的消費躍遷所帶來的新機遇?如何與正在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消費客群產生共鳴?文商旅之間的跨界融合,是否具有變現能力?能夠釋放多少消費潛能?
星說旅遊,一個“披掛上陣”的“旅遊人”。
新冠疫情集中暴發,對旅遊的衝擊前所未有,與旅遊業直接相關的從業人員大量流失,一批人走了,一批人還堅持著,對於幹旅遊的人來說,旅行社更像是人生中一個服役的戰場!對工作,我一直不曾放棄,寫點什麼,也許只是證明我還在!
內容僅為個人見解,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期待各位讀者和專家批評指正。
本文禁止轉載或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