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稱膀胱為淨府。《素問·湯液醪醴論》:“開鬼門,潔淨府。”張志聰注 :“潔淨府,瀉膀胱也。”《靈樞·本輸》中說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說明膀胱是水液匯聚之所和排洩尿液的臟器,所以膀胱有“津液之府、州都之官”的稱號。
在西醫上,膀胱就像個罐子,一般儲存 300 ~ 600 毫升的尿液,在膀胱外側有一條括約肌,括約肌一鬆弛,儲存的尿液就會自動的排出體外。如果膀胱的功能受到破壞,就會出現尿急、尿頻、尿失禁、遺尿等症狀。據《諸病源候論·膀胱病候》記載 :“其氣盛為有餘,則病熱,胞澀、小便不通,小腹偏腫痛,是為膀胱之氣實也,則宜瀉之 ;膀胱氣不足,則寒氣客之,胞滑、小便數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之虛也,則宜補之。”
足太陽膀胱經是十四經絡中最長的一條經脈,幾乎貫穿整個身體。它執行人體中寶貴的體液,因此關係到全身的健康。此經脈起於內眼角睛明穴,止於足小趾端至陰穴,循行經過頭、頸、背部、腿足部。《靈樞·寒熱病》提到 :“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 、陽 ,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入陽,交於目銳。”
膀胱的經脈叫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眼內角的睛明穴,上行額部,交會於頭頂。它的一條支脈,從頭頂下行至耳的上角。它直行的經脈,從頭頂向內深入而聯絡於腦髓,然後返還出來,再下行到達頸項的後部,此後就沿著肩胛的內側,挾行於脊柱的兩旁,抵達腰部,再沿著脊柱旁的肌肉深入腹內,而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裡的臟腑—腎臟,並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膀胱腑。又一支脈,從腰部下行挾脊透過臀部,直入 窩中。還有一條支脈,從左右的肩胛骨處分出,向下貫穿肩胛骨,再挾著脊柱的兩側,在體內下行,透過髀樞,然後再沿著大腿外側的後緣下行,而與先前進入 窩的那條支脈在 窩中相會合,由此再向下行,透過小腿肚的內部,出於外踝骨的後方,再沿著足小趾本節後的圓骨,到達足小趾外側的末端,而與足少陰腎經相接。
膀胱經的病變由於外邪侵犯本經所發生的病變,為氣上衝而頭痛,眼球疼痛像脫出似的,項部疼痛像被扯拔,脊背疼痛,腰痛像被折斷,大腿不能屈伸, 窩部像被捆綁而不能隨意運動,小腿肚疼痛如裂,這叫做踝厥病。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腧穴主治筋所發生的疾病,如痔瘡,瘧疾,狂病,癲病,囟門部與頸部疼痛,眼睛發黃,流淚,鼻塞或鼻出血,項、背、腰、尻、 、小腿肚、腳等部位都發生疼痛,足小趾不能活動。這些病證,屬實的就用瀉法,屬虛的就用補法 ;屬熱的就用速刺法,屬寒的就用留針法;脈虛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從本經取治。屬於本經經氣亢盛的,其人迎脈的脈象要比寸口脈的脈象大兩倍 ;氣虛,人迎脈反小於寸口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