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養生保健的理念也越來越重視。常言說的話,你不養生,生不養你。眾多"養生之道"也層出不窮。大多數人認為:所謂"養生",就是要大補,並且一些養生辦法被模板化推廣,同一種養生方法被數以千計的人使用。然而,不同人的體質不同,養生方法自然也不同。
養生之要,歸為人乎。我命在我,不在於天。不靠天,不靠地,全靠自己,要主動地去認識和把握生長壯老的客觀規律,運用正確的方法,採用科學的手段,使得身體健康。
善養生者,道法自然,慎起居,節飲食,導引關節,吐故納新。善於養生的人,遵循自然規律,起居謹慎,節制飲食,運動關節,吐故納新。
道法自然,慎起居。太陽有東昇西落,人的起居也要隨太陽的活動規律而生活。春三月,早臥早起,增加戶外活動;夏三月,晚臥早起,適應炎熱;秋三月,早臥早起,適度運動;冬三月,早臥晚起,進補調養。冬季晚起,禁止晨練。運動強度要和四季結合,勞逸結合。
節飲食。一日三餐,早餐不可不吃。不可過飽,保持適當飢餓,上午、下午適當加水果、零食。飲食宜"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畜為益"。
導引關節。運動關節。一年四季,適度運動。
下面介紹一年四季的養生秘訣。
春季-一升一護。大家都知道,春捂秋凍,春季需要保暖,避免受寒。大多數人誤以為春天到了,終於可以"輕裝上陣",卸掉厚厚的衣服。然而,經過一個冬天,人體代謝功能減弱,而且,仔細摸下自己的面板,會發現不如夏天的面板緊緻,春天的面板展現出一種皮表疏鬆的現象,導致對外的禦寒能力不強而容易受冷。春捂也有講究,"頭為諸陽之會","寒從腳下生",所以捂頭捂足,是免受寒冷刺激,有效的保養方法。但是,捂的時間不可刻板固定,要隨溫度的變化適度調整捂的力度。對患有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的中老年人,以及有風溼疾病、關節炎的人群更應該注意防寒保暖,以防中風、心肌梗死的發生和風溼疾病的加重。春季-升發陽氣。春節萬物復甦,肝屬木對應於春,具有與草木相似的生髮之性。肝氣升發正旺,容易導致精神失常的精神分裂症;肝升不足,容易導致情緒低落的抑鬱症。因此,春季養肝,就是要保持心情開朗,情致盎然。這裡給出可借鑑的春季養生食物:主要是芽類,黃豆芽、綠豆芽、春筍、香椿、菠菜、蔥、蒜、香菜等,或者食用芳香通氣的茴香、蘿蔔、韭菜等。
夏季-防中暑、防受涼、宜靜養
少動。夏季不適合劇烈運動,夏季氣溫高,人體代謝快,能量消耗大,劇烈運動除了增加中暑的可能,同時易導致心血管疾病。推薦的運動有:游泳、瑜伽、太極拳、健步走等有氧運動。
飲食清淡。西瓜、綠豆是夏日清涼的佳品。生薑可通陽防暑。
預防空調病。空調病的危害有多大,已家喻戶曉。使用空調,室內與戶外溫度相差不宜太大,室內溫度以25~26°C為宜。
秋季-防燥。每年的秋季,都會有秋老虎在等著我們,因此,要繼續做好防暑的工作,切不可大意。可借鑑夏季的養生之道。秋季人體熱量消耗減少,因此會有秋乏的現象。因此,平時需要早睡早起,增加睡眠,儲蓄能量。
冬季-冬季人體機能活動與自然相應,陽氣內收,蓄積於內以禦寒。冬季人體為了禦寒而陽氣內收,新陳代謝減慢,養分容易積存,因此冬季是最佳的進補節令。適當的進補,對減少來年生病至關重要。根據"秋冬養陰"的中醫理念,口唇乾燥、口舌生瘡、咳嗽、脫髮、便秘等症狀,可以透過食用梨、銀耳、藕、魚、胡蘿蔔、黑木耳、萵苣、蜂蜜、芝麻等食材,補肺生津、養陰潤燥。冬季宜早臥晚起,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早睡,順應陽氣收藏,以養臟腑之氣;晚起,等待日出,可躲避嚴寒,以防傷陽。
養生最重要的是要"養心",時刻保持愉悅的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文借鑑:養生之道(豐)、養生嘉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