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首屆國醫大師,曾任江蘇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中老年胃、十二指腸慢性炎症、潰瘍病患者,不少兼有胸悶、心悸,甚至心痛徹背等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的病症,並且往往因為一病的加重誘發或加重另一病,謂胃心同病也。《靈樞·厥病》謂:“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這是古人對胃心同病的早期認識及典型症狀描述。徐景藩透過臨床實踐,在脾胃病診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將其診治胃心同病臨證經驗歸納如下,以饗同仁。
胃居心下 臟腑相關
胃與心相鄰,胃居心下,經脈絡屬,關係密切。如《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裡……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靈樞·邪客》曰:“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宗氣乃由自然界吸入之清氣和經由脾胃消化吸收來的水谷之精氣結合而成,積於胸中,助心以行血,故胃與心生理上息息相關,胃氣旺盛,氣血充足,則心脈流暢。胃居中焦,脾升胃降,為氣機升降之樞紐。
若脾胃虛弱,精微虧乏,氣血不足,宗氣乏源無以貫注心脈,心脈痺阻則可致心痛。或因脾胃升降失常,氣機阻滯,痰瘀內停,心絡閉阻,發為心痛。心主血脈,有助胃的受納、腐熟。若胃陽虛微,陰寒內盛,可上逆心胸。而心氣不足、心血瘀阻的患者,氣血執行不暢,食少不易消運,有時在心悸、怔忡、真心痛等發作前,常出現胃部的症狀,不少上腹部不適就診於消化科的患者往往是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危重症。因此,胃與心的生理、病理相互影響,病症可以相兼,應認真診察,慎為辨治。
審因辨證 重視舌脈
胃心同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胃脘疼痛,痞滿不適,呃逆嘈雜,噁心嘔吐,同時兼有胸悶心悸,甚則心痛徹背,面白汗出,頭昏乏力。舌為心之苗,舌為胃之鏡,心主血脈,胃氣貫脈,故在四診時應細心注意舌象和脈象。
胃心氣陽虛者舌多淡胖,邊有齒印,或兼有紫氣;陰虛者舌多瘦小,舌質偏紅,或紅絳少津;血虛者更見舌淡無華;氣滯者苔薄白;寒飲溼阻者苔多白膩滑;痰熱瘀阻,陰液虧虛則舌苔黃焦乾。脈率的徐疾,節律的不整,強弱的不均,都是常見的病理脈象。陽虛寒凝脈多緩或沉遲;陰虛內熱,脈多細數;氣滯者多弦脈;有痰濁則多見滑脈、濡脈;血瘀多澀脈;氣血衰弱,心脈不暢,則脈結代,三五不調。重視舌脈的同時,更應參合四診,應根據心或胃病的主次、輕重、緩急,辨證治之。
證分四型 胃心同治
胃心氣痛 理氣寬胸
常因情志不遂誘發或加重,症見胸膈滿悶,脘痞胃痛,噯氣頻作,心悸不舒,苔薄白,脈弦或細弦。此乃肝鬱犯胃,胃失和降,心脈失寧。治以和胃理氣,寬胸寧心。藥用蘇梗、枳殼、炒白芍、制香附、炙雞內金、炙甘草、陳皮、佛手、娑羅子、鬱金、綠梅花、合歡花等。若猝發心悸陣作,脈來歇止甚則三五不調,狀如“心風”,酌加白附子、楮實子祛風寧心;若寐差,夜不安臥,加酸棗仁、夜交藤養心安神。
胃心虛痛 補虛寧絡
虛指胃心氣虛、胃心陰虛、胃心陽虛,臨床常兼夾為患。
➤ 氣虛痛
常因中焦氣虛,推動無力,氣虛不能養心而致。症見心胸悶痛,痛連胃脘,喜溫喜按,飢時易發,進食稍緩,倦怠乏力,言語低微,面色少華,舌淡紫苔薄白,脈虛弱或虛軟。治以建中補虛,和裡緩急。藥用太子參(或黨參)、炙黃芪、炒白朮、炒山藥、茯苓、炙甘草、廣木香、紅棗。脘痞體倦苔膩者,酌加藿香、炒薏苡仁化溼健脾。
➤ 陰虛痛
病由陰虛不足,津液虧損,肝木失柔,胃心失養,虛火上炎,浮陽上擾所致。症見心胸急痛,胸脘痞悶,嘈雜食少,五心煩熱,面赤升火,口乾欲飲,或咽乾痛,齒齦腫痛,大便乾結,脈細弦數。治以益胃護陰,滋養心脈。藥用北沙參、麥冬、玉竹、白芍、當歸、綠梅花、木蝴蝶、炙甘草、枸杞子、黃連、知母、全瓜蔞等。若頭目昏暈,酌加桑葉、丹皮、菊花、白蒺藜、石決明以平肝潛陽。
➤ 陽虛痛
因中陽虛衰,陰寒內生,心脈攣急而痛。《金匱要略》曰:“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臨床症見心痛遇寒而發,或夜間易作,胸悶,心痛如絞,心悸,形寒氣短,兼見脘腹冷痛,喜溫喜按,手足欠溫,泛吐清水,大便易溏,舌淡苔白滑,脈沉細或結代。擬溫胃助陽散寒,降逆通絡止痛。常選理中湯加味。藥用乾薑、白朮、黨參、炙甘草、陳皮、木香、烏藥、檀香、茯苓等。若虛寒較盛,面色㿠白,酌加制附子;下利甚,加炮姜、肉豆蔻、訶子;反胃嘔惡者,加姜半夏、生薑。
胃心飲痛 通痞化飲
因嗜食肥甘,胃失和降或中陽虛衰,脾不散津,痰飲內停,痺阻心脈所致。症見心胸憋悶,脘腹飽滿,頭昏困重,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膩,脈弦滑或沉滑。治擬通痞化飲,祛痰導滯。常選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藥用瓜蔞、薤白、制半夏、陳皮、橘絡、茯苓、炒白朮、蘇梗、厚朴、丹參、川芎、炒苡仁等。兼心痛甚,肢冷汗出,脈細結代,酌加制附片、桂枝、炙甘草以溫通心陽。
胃心瘀痛 行瘀通絡
常因胃心疼痛,經久不愈,久痛入絡,胃絡心脈瘀滯,胸陽不暢而致。症見胃心疼痛或痛引內臂,痛甚如刺如絞,痛處不移,寒溫不解,胸悶短氣,脘腹痞塞,舌質黯紫或有瘀斑,舌下靜脈粗紫,脈細澀或結代,三五不調。治以活血化瘀,和胃止痛。常選失笑散合香蘇散主之。藥用蒲黃、五靈脂、丹參、益母草、紅花、川芎、香附、薑黃、澤蘭等。兼血虛,配當歸、生地、白芍、雞血藤;兼血熱,配丹皮、赤芍;兼寒象,配蘇木、川芎、桂枝溫陽活血通絡。在化瘀同時常兼用行氣通絡之品,如娑羅子、鬱金、延胡索、降香等;若痛不著,可用黃芪、黨參等益氣活血。
病案舉例
房某某,男,時年41歲,工人。有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史。曾兩度發作上消化道出血。常感胃脘隱痛,咽痛不適。近因心情抑鬱,加之奔波勞頓,致胃脘疼痛加劇,並伴有胸悶,心慌,咽中不適,舌淡苔薄白,脈細。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心率56次/分,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
證屬胃心同病,氣陰不足而氣滯不暢。
擬方益氣養陰,和胃寧心。
處方:太子參10g,茯苓15g,北沙參10g,麥冬5g,玉竹15g,杏仁10g,陳皮6g,佛手10g,鬱金10g,仙鶴草15g,炙甘草3g。服藥14劑,胃痛緩解,胸悶、心悸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內容整理自:《中國中醫藥報》2021年12月13日第四版,作者:
江蘇省儀徵市中醫院 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