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棋局局新!
每天幾分鐘,通曉天下大事。今天是12月26日,也是2021年的最後一個星期日。
當世界即將和2021年說再見,與2022年說你好之際,國際社會至少有3件大事值得關注,事關美俄歐日印。
第一件,禍不單行!印度再度發生工廠爆炸事故。
當地時間26日上午,一家位於印度比哈爾邦穆扎法爾普爾市的麵條廠,鍋爐突發爆炸,造成至少6名工人死亡,另有12人受傷。
據目擊者透露,爆炸非常強烈,在距離現場5公里以外的地方都能聽到爆炸聲。
從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現場照片和影片中能看到,廠房內受損嚴重,連屋頂都被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掀翻。
另外,工廠周圍的建築和設施,也在爆炸中受損。
截至目前,當地救援部門已派出5輛消防車前往現場滅火,救援工作仍在進行當中,預計死亡人數還可能上升。
至於事故原因,以及事發時共有多少工人正在工作,目前都不得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印度本週內,發生的第二起工廠爆炸事故了。
週三,也就是22日,印度石油位於西孟加拉邦的一座煉油廠突發爆炸,並引起大火。
這起爆炸事故共造成3人當場死亡,44人受傷,其中有7人傷勢嚴重,正在加爾各答的醫院中搶救。
事實上,工廠爆炸事故在印度屢見不鮮。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印度為推動經濟發展,承接了大量高危險、高汙染的低端工業。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許多印度工廠都是小作坊,安全標準根本不達標,再加上工人常常違規操作,最終導致了悲劇的頻頻發生。
對於莫迪而言,發展經濟固然重要,但保障印度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更重要。
除了盡全力救治傷者,查明事故原因外,莫迪還應該要求有關部門加強安全監管力度。
唯有這樣,才能杜絕類似悲劇的再度發生。
還是那句話,與其窮兵黷武,莫迪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為印度人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上。如若不然,自己的總理位置恐怕也不會坐得踏實。
第二件,太陽打西邊出來了?日本首相罕見向美軍提出“嚴厲抗議”。
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盟友,長久以來,日本之於美國都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的姿態。
即便是美國幹出些損事出來,日本也都是敢怒不敢言,大氣不敢出一個。
但這一回,新官上任不久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卻非常罕見地向美軍提出抗議。
26日,針對此前駐日美軍進入日本前未接受新冠檢測一事,岸田文雄對美方此舉極為不悅,並下令向美方“嚴正抗議”。
據一名首相官邸的官員透露,在岸田文雄看來,美方的輕視讓人難以容忍。
本月17日,駐沖繩美軍基地漢森軍營發生集體感染事件,在短短一週多時間裡,已有255名美軍確診,並波及多名日本僱員。
然而,即便是在軍營內爆發集體感染的情況下,美國大兵依然我行我素,外出前往附近的街區飲酒玩樂且不戴口罩,更有甚者還在凌晨酒後駕車。
截至目前,沖繩縣已有10名日本民眾感染奧密克戎毒株,全部都與駐日美軍基地有關。當地衛生部門擔心,奧密克戎毒株可能已經在社群傳播。
更讓沖繩民眾憤怒的是,美軍此前表示,美軍人員在入境日本前已經過新冠檢測。
但日本外相林芳正在24日證實,早在今年9月,五角大樓就免除了美軍赴日前新冠篩查義務,理由是他們已經接種完疫苗。
美方敷衍的態度,顯然沒有把沖繩民眾的生命健康權當回事,若是岸田文雄再不向美方提出抗議,民眾的唾沫恐怕都能把他淹死了。
但問題在於,岸田文雄的抗議有用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岸田文雄的抗議,更像是“為了抗議而抗議”,主要是做給沖繩民眾看得罷了。
不禁感嘆,“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做美國的盟友則是致命的。”這句出自基辛格口中的話,或許不是真理,但真的有道理。
第三件,歐洲天然氣價格一路飆升,普京:只能怪他們自己。
由於天然氣價格不斷飆升,歐洲人正經歷幾十年來“最寒冷的冬天”。
對此,普京26日在一場會議上表示,俄羅斯向歐洲供應更多的天然氣,無疑會拉低天然氣價格。
但即便如此,烏克蘭等歐洲國家卻拒絕這麼做,因此他們當下所面臨的窘境只是“自作自受”。
上週,德國外交部以莫須有的理由,宣佈驅逐2名俄羅斯外交官。隨後,俄方在21日採取反制措施——除驅逐2名德國外交官外,還將“亞馬爾-歐洲”管道至德國的輸氣量降為零。
“亞馬爾-歐洲”管道,是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主要管道之一。被俄方“斷氣”後,德國來自東面的輸氣完全陷入停滯,歐洲天然氣價格隨即大幅上漲,一度飆升至1800美元/千立方米,較今年年漲幅達800%。
事實上,歐洲想要緩解能源危機並不困難,只需要向俄羅斯採購更多的天然氣即可。
普京此前也多次表示,俄羅斯天然氣儲備充足,只要歐洲有需要,雖然可以加大供給量。
但實際情況卻是,礙於美國的臉色,向俄羅斯提出加大供給量的歐洲國家寥寥無幾。
新一屆德國政府還以“不符合歐盟反壟斷規定”為由,叫停了“北溪-2”專案的認證程式。
正如普京所言,歐洲當下所面臨的能源窘境,完全是自己的問題,怪不得任何人。
歐洲擔心採購更多的俄羅斯天然氣,會引發美國的不滿,但問題在於,在歐洲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作為盟友的美國又在哪裡?
寒冬已至,是繼續挨凍還是做出改變,歐洲人可得想清楚了。